何亞娟
(陜西省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陜西 咸陽 712000)
?
經皮穴位電刺激聯合護理干預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
何亞娟
(陜西省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陜西 咸陽 712000)
目的 探討經皮穴位電刺激聯合護理干預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65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聯合康復訓練等護理干預;觀察組在西醫治療及護理干預的基礎上采用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儀作用于腎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合谷5個穴位進行治療。兩組療程均為8周。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多倫多臨床評分(TCSS)、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及血流動力學指標。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93.3%)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3.3%)(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療程結束后,兩組患者的TCSS、VAS、SNCV、MNCV及抑郁評分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好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在VAS、SNCV、MNCV及抑郁評分方面改善方面更加顯著(P<0.05)。結論 經皮穴位電刺激聯合護理干預不僅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療效,同時可以有效緩解疼痛癥狀,提高神經傳導速度、改善血液流變學。
經皮穴位電刺激;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護理
Transcutan eous ac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Nursing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ainfu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臨床癥狀主要以四肢末端對稱性、多發性麻木、疼痛、蟻行感等感覺障礙為主[1]。流行病學調查發現DPN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患病率約為20%,在1型糖尿病中約為5%[2]。由于DPN與其他痛性神經病變的發病機制不盡相同,主要累及周圍神經、自主神經、顱神經等,其中又以周圍神經為多見,是臨床上難治病之一[3]。目前主要采用促神經修復、抗氧化應激、改善微循環、對癥止痛等方法治療,雖然這些藥物可以緩解DPN的臨床癥狀,但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如成癮性、耐受性差等[4]。經皮穴位電刺激(Transcutaneous ac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TAES)是利用低頻脈沖直流電刺激人體腧穴及其周圍組織,最終傳遞信息至中樞神經,起到恢復機體神經及感覺功能障礙的作用。本研究使用TAES聯合護理干預治療DPN,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DPN患者共65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30例。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醫師協會制訂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療規范(征求意見稿)》[5]。(2)出現四肢持續性疼痛和(或)感覺障礙。(3)肌電圖檢查神經傳導速度有兩項或以上減慢。(4)年齡范圍25~70歲的患者。(5)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頸椎病、腦血管病等引起的神經病變。(2)妊娠、哺乳期婦女。(3)有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害、惡性貧血、心腦血管疾病者。(3)病程<2周或>1年。(4)認知功能障礙。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病程、肝腎功能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對照組:予降糖、降脂、降壓、營養神經等常規治療,并給予常規的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包括患者血糖及各項生命體征監測、常規預防感染、定期進行病情監測及匯報病情嚴重程度等。(2)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TAES聯合護理干預治療。TAES采用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儀,分別作用于腎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合谷5個穴位,頻率50Hz,疏密波,根據患者的自覺癥狀調整電刺激強度,以患者自我舒適程度為準。入院后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介紹病情的變化,鼓勵患者配合治療,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危害、血糖控制目標、飲食及運動療法,同時組織患者進行聽取專家講座及病友討論;對患者出院后的飲食及行為活動進行指導,同時護理人員進行電話隨訪。兩組療程均為8周。
1.3 觀察指標
1.3.1 療效判定 參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評定標準歸類及分析》中DPN的療效標準[6]:顯效:自覺癥狀消失,膝腱反射基本恢復正常,肌電圖檢查提示神經傳導速度恢復正常或增加5 m/s以上;有效:自覺癥狀明顯好轉,膝腱反射有所好轉,肌電圖檢查提示神經傳導速度較前增加小于5 m/s;無效:自覺癥狀無好轉,膝腱反射和神經傳導速度無改善。
1.3.2 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CSS)評分[7]包括癥狀評分、反射評分及感覺評分。神經癥狀包括下肢麻木、疼痛、針刺樣感覺、乏力、行走不穩、上肢相似癥狀;正常計0分,每個癥狀為1分,共6分。神經反射包括踝反射、膝反射,正常計0分,一側減弱計1分,消失計2分,共8分。感覺功能檢查包括兩側拇指的痛覺、觸覺、溫度覺、振動覺、位置覺5項,正常計0分,一項異常計1分,共5分。所有總分計19分。
1.3.3 神經傳導速度 使用肌電圖查腓總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
1.3.4 血液流變學指標 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紅細胞壓積及血漿黏度。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CSS評分及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的TCSS評分均出現好轉、神經傳導速度均增加(P<0.05)。見表2。

2.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見表3。

mPa/s
DPN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情發展至較嚴重的階段。DPN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大多認為本病是遺傳、代謝紊亂、血管損傷、細胞因子異常、氧化應激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引發[8]。臨床研究發現本病首先發生在下肢,隨后漸進至上肢,而正中神經、尺神經、脛后神經、腓神經等多被累及,當行肌電圖檢查時則提示受累神經傳導速度明顯減慢[9]。DPN患者因疼痛嚴重影響日常正常生活,所以有效緩解疼痛癥狀成為治療的主要目的。
經皮穴位電刺激療法是將經皮神經電刺激療法與穴位相結合,通過皮膚將特定的低頻脈沖電流經穴位輸入人體的方法。該方法既可以疏通經絡、止痛,又可改善機體運動神經傳導作用,且屬于無創操作。研究證實TAES可以刺激機體中樞神經β-內啡肽、腦啡肽的釋放,以提高機體痛閾、緩解疼痛[10]。我們研究證實觀察組中使用TAES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疼痛緩解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多項臨床研究證實DPN的嚴重程度與機體血管有著密切關系,糖尿病患者大多都會出現下肢動脈斑塊的形成,影響機體下肢血供,加速DPN的發生。所以本病的治療必須遵循改善循環的原則。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得到明顯改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TAES可以有效的調節機體氣血。此外,觀察組患者通過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增強患者對本病的認識,對DPN患者實施一對一的個性化指導,在護理過程中保證了治療有效實施。
綜上所述,對DPN患者予TAES聯合護理干預不僅可以提高臨床療效,同時可以有效緩解疼痛癥狀,提高神經傳導速度、改善血液流變學。但是本研究樣本量不大,缺乏治療后跟蹤隨訪,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在TAES聯合護理干預在DPN中的作用機制。
[1] 徐胥,胡祝紅,羅艷.中藥涂擦聯合TDP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9(4):325-326.
[2] 馮英,張佼佼,劉春燕.α-硫辛酸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效果觀察[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13,49(5):443-444.
[3] 趙艷莉,趙貴娟,李曉光,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神經傳導速度、F波及皮膚交感反應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3,21(12):1105-1107.
[4] 姚丹珍,王立,修雙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J].臨床誤診誤治,2010,23(10):978-980.
[5] 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病科醫師分會.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療規范(征求意見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9,17(8):623-640.
[6] 孫素紅,張宏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評定標準歸類及分析[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0(3):88-90.
[7] 龐國明,閆鏞,朱璞,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診療規范初稿[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2):260-264.
[8] 朱筱,陳敏,胡湘明.穴位磁熱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23(31):79-82.
[9] 范樂平,林靜娜.維生素D缺乏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13,33(4):412-414.
[10]李忠仁.實驗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54.
何亞娟(1976-),女,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急重癥護理
R473.58
B
10.16821/j.cnki.hsjx.2016.10.017
201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