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燁
摘 要:中國本土“民族”概念具有一個相當漫長的演進過程。古代“族”的概念以及“族類”觀念是中國傳統民族觀的基礎。近代“民族”一詞在漢語中由文言向白話文的轉變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封建文化體系相對封閉,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一詞,鴉片戰爭之后,各種西方文化隨之涌入,“民族”一詞開始大量出現,明顯受到了西方民族—國家、種族、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影響,中國近代“民族”一詞才逐漸被普遍使用并具有了現代性內涵,逐漸轉變為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概念。
關鍵詞:民族;西方民族概念;近代民族概念;近代中國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1-0037-04
民族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人們共同體,自身形成發展演化具有客觀實在性,民族其形成以及發展、演進,擁有客觀實在性。伴隨著歷史變遷,民族作為歷史概念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中。關于漢文“民族”一詞來源,在我國學術界曾引起廣泛爭論。之前學界曾長期認為,中國古代并無“民族”一詞,近代流行的“民族”,作為漢語言詞匯,是由西方國家傳入。但近年來,國內學者已證明在古代漢語典籍中有“民族”一詞出現,是本土的詞匯,絕非近代的“舶來品”。對此,學者郝時遠著文《中文“民族”一詞之源流考辨》當中,特地舉出了10余個例證來證明“民族”曾經是古代漢語名詞之一[1]。但是,需要指出,古漢語中“民族”,其意多指為“家族”或者“宗族”而非現代意義的“民族”。例如,南朝宋齊時期《夏夷論》(顧歡著)中的“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這是我國古漢語中所能找出的“民族”最早出處,而所謂“民族弗革”,這4字指的是國人族屬,也就是華夷之分[2]。類似于現在的民族概念的詞匯,在古代漢語中多用“民”“族”“人”“種”“類”“部”等指代。由此可見,就古漢語而言,其表示的是某一群體或者是庶民大眾,而非現代漢語當中的基于某些紐帶連接在一起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不具有近現代民族的含義。
近代“民族”一詞在漢語中由文言向白話文的轉變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封建文化體系相對封閉,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一詞,鴉片戰爭之后,各種西方文化隨之涌入,“民族”一詞開始大量出現,近代民族資產階級先驅吸收西方民族思想使得中國“民族”概念由古典表達系統向現代形式轉型?!懊褡濉币辉~才逐漸轉變為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概念”。
一、 西方“民族”概念的演變
西方“nation”(民族)一詞源頭可追溯到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ethnos等詞匯,均指以出身、血緣等因素為紐帶的“自己人”或外來人[3]。在生產力落后、經濟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擁有相近出身或者是一定血緣的族群,通常來自于一個共同地域?!皀ation”在拉丁語中進一步表示“生活在共同地域”人群的含義。
在中世紀時期民族一詞主要指代同源或同鄉關系,真正認識當時民族概念,還需要與當時特定的社會特征相聯系起來。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認為,希臘人與非希臘人存在天然的種族優劣關系。封建等級制度與基督教是中世紀兩個最為明顯的社會特征,統治階級宣揚“君權神授”與“特權世襲”來統治下層人民,由于統治階級往往是在戰爭中取得勝利的民族,因此,他們不停宣揚自己擁有高貴的血緣,使下層人民認定是上帝派他們來統治被統治階級。因此,霍布斯以這一民族概念來論證當時英法等國拓展海外殖民地的戰爭,是上帝指示的,具備正當性。洛克更是認為當時美洲是一種原始狀態的存在,“在他們尚未聯合起來、共同定居和建成城市之前,他們所利用的土地還是屬于共有的”[4]。由于民族概念在古代社會具有表示人們相同出身與血緣關系的原初內涵,由此,在歐洲中世紀時,“民族”概念是與“等級”概念緊密相關的,是指那些具備特權地位的社會中的“貴族階層”。
正如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埃里克·霍布斯鮑姆所說,民族的概念在近現代先后具有很大的差異。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僅極大推動了歐洲社會經濟發展,并且提高了人們對社會的認知。著名的“宗教改革”以及席卷歐洲大陸的“文藝復興”乃至“啟蒙運動”等,所宣揚的以人為本,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在推翻封建統治,建立一種全新國家的訴求中,“nation”民族概念在此時也發生了改變,逐漸演變成一個與“民主”同樣具有政治高度相關的詞匯。例如哈貝馬斯就指出,近現代以來的“國民”和“民族”有著同樣的外延,“人民”以及“民族”,成為具備相通性的兩個概念,它們都可以指代一個國家之內的公民[5]。由此,“一個民族”也就意味著“一個國家”,在這個理念之下,近代歐洲的民族概念演變出的公民內涵,并逐漸對世界政治結構產生了巨大影響。
雖然,這些“民族國家”是存在差異性的不同群體,可是,基于構建國家這一歷程當中,人們接受了“民族”這一概念新的內涵,于是,“nation”的原有內涵,即生活在共同地域、語言、風俗相同的人們共同體的基礎上,同時也表示生活在同一個國家、接受相同政府管理的穩定的社會群體。安東尼·史密斯認為,“nation”是“具有名稱,占有領土的人類共同體,擁有共同的神話、共享的歷史和普通的公共文化,所有成員生活自同一經濟之中并且有著同樣的權利和義務”[6]。哈貝馬斯形象的提出“民族”概念在近現代可謂擁有“兩副面孔”。公民享有國家主權的民族國家往往生活著眾多血緣、語言、歷史歸屬等眾多民族,因此當今世界由公民組成的民族國家也往往是多民族國家,而“民族”概念,也就從中世紀原有的“貴族”內涵拓展成為現代的“公民”內涵,不僅具有了內部族群凝聚力,也體現出外部政治整合的作用,其成為人類社會團結的紐帶。
二、西方“民族”概念傳入近代中國的理論溯源
在當代西方學界中,“民族”概念對應的理論,呈現多元內涵并存的差異格局,可以歸結為4種理論體系:原生主義理論體系、現代主義理論體系以及族群——象征主義和后現代主義[7]。與中國近代時空對接的西方語境下的民族概念,主要是在原生主義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包含了民族主義(nationalism)基于“民族——國家”理論(即“nation-state”)發展而來的現代內涵。
鴉片戰爭之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天下觀、“有教無類”的民族觀,在中國占統治地位。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當局在鴉片戰爭之時,不能抵御西方列強的侵略,由此,中華民族迎來了亡國滅族的極大危機,中國面臨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應付“變局”,這時候傳統天下觀以及民族觀顯然無能為力,受西方民族主義思潮和世界民族獨立運動的影響,巨大的民族危機激發了部分與西方接觸較多的知識分子開始萌生新的觀念,“民族”的現代性內涵隨之傳入中國,經過西方民族理念不斷滌蕩,傳統民族觀念在中國知識界逐漸淡化和消解,具有現代意義的民族概念最終形成。
(一)具有國家實體觀的近代民族概念
歷史上中國從來不曾有過“民族國家”的觀念,傳統中國的“國家”概念是天下、邦國、家室的總稱,是一種普世價值的大一統王國,在君王政體的統治下,中國沒有西方的聯盟、共同體等概念,也沒有組織或者統治等管理學概念,更談不上國家的主權想法等等。而當鴉片戰爭以一種猝不及防的態勢打開中國大門,不僅對我國相對封閉和獨立的封建文化體系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更多是讓封建社會“天下主義”的國家實體觀面臨了嚴峻的考驗,這一時期,對民族概念的闡釋不再是局限于對地域、經濟、文化等諸特征的闡釋,更多的是傾注進了強烈的國家意識與民權意識。
1874年前后,中國學者王韜最早把“民族”的現代概念介紹給人們,其《洋務在用其所長》文章中表示:“夫我中國天下至大國也,幅員遼闊,民族殷繁,物產富饒,茍能一旦奮發自雄,其坐致富強,天下當莫與頡頑?!彪S后梁啟超、章太炎等思想家們也將“民族”一詞在文章中廣泛使用。梁啟超提出“民族帝國主義”以及“民族主義”等概念,他在《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中把“民族”一詞介紹給國民:“自十六世紀以來,約四百年前歐洲所以發達,世界所以進步,皆由民族主義(nationalism)所磅礴沖激而成?!绷簡⒊傅摹懊褡濉保黠@差異于古代概念,不再強調地域或者血統,其中擁有一定的民族相關情感、意識因素,同時也包括更多政治寓意。
梁啟超在1903年將“民族”定義為“民俗沿革”之結果,這其中,梁啟超指出,擁有重要的8項特質,分別是:(1)“其始也同居于一地”,所謂“非同居不能同族也”,而后,可能是同一民族人們因為各種原因分居到各地,造成一個地域可能有好多民族;(2)“其始也同一血統”,但是,久而久之,也將吸入他族的不同血統;(3)“同其肢體形狀”,即指外表相似;(4)“同其語言”;(5)“同其文字”;(6)“同其宗教”;(7)“同其風俗”;(8)“同其生計”,指生活、風俗等相同。有此八者,則不識不知之間,自與他族日相隔閡,造成一特別之團體,固有之性質,以傳其諸子孫,是之謂民族。此概念就是梁啟超根據歐洲法學家布倫奇里(Bluntschli,J.K,1808~1887)對民族相關論述翻譯而成的。作為歐洲政治史上基于“國家學說”理論的著名代表之一,布倫奇里的“民族”概念,是國家學說理論中的一個內容。首先,布倫奇里民族定義最大特點在于對民族過程進行了歷史觀察。他認為“同地”與“同血統”僅針對民族形成的初期而言,伴隨歷史變遷,基于現象根源學說,民族分地而居或者不同民族聚居,再或者民族同化等等,這些現象也呈現普遍性發展。其次,伯倫奇里肯定了建立多民族的國家的可能性,同時認為,可能會“合多民族”為“一國家”,這樣,“其弊雖多,其利也不少”。再次,布倫奇里認為民族主義不是建立國家的唯一準則,民族成員的“國民資格”是“國家所最渴需者”。基于對于伯倫奇里民族理論的接受,梁啟超逐步改變了之前將民族定義為“同血統、同語言、同宗教、同習俗之人”的認知,而是指出:“民族成立的唯一要素,即民族意識的發現與確立。”布倫奇里的這種闡釋,在近代中國民族定義的探求中起到了一種指導的作用。如孫中山:“我們研究許多不同的人種,所以能結合成種種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歸功于血統、生活、語言、宗教和風俗習慣這五種力。這五種力,是天然進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得來的?!盵8]總結這一時期民族定義就會發現,這一時期“民族”概念都是指代“nation”,這與當時中國資產階級革命興起、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時代背景極為契合。
(二)具有種族含義的近代民族概念
“ethnic”一詞來源于希臘語“ethnos”,早期人類學家主要用其指代種族遺傳因素為基礎,具有相同文化與歷史的相對于現代文明的小型社會群體,這一詞匯在古希臘時期史籍《歷史》一書中也彰顯了“部落”在古希臘時代(tribe)或“種族”(race)的含義。隨著19世紀上半葉工業革命的發展,歐洲當時掀起一股全世界殖民擴張主義浪潮,西歐白人社會在面對“新大陸”不同種族及其所表現出的社會文化多樣性的情勢下,用ethnic來形容種族之別的含義也被突出地加以強調,“成為指稱一個非歐洲人的、文明程度低下的共同體(諸如在南美洲、非洲或澳大利亞)或者技術水平低下的社會(諸如亞洲或中國),同時也包括其他非西歐的白人”。
通過中國古籍文獻可以發現,基于“民族”這一提法,其中指代是多樣性的,例如“族”“種族”“部族”乃至“氏族”等等,當然也有“家族”或“宗族”一說,可從其內涵意義分析,這里的“族類”劃分標準包含著民族要素。這與西方以地域、血緣、種族為區分依據的原生態民族概念相契合。隨著20世紀初,西方人類學傳入中國,19世紀以泰勒、摩爾根為代表的西方進化論學派所傳達的“ethnic”(民族)概念,也逐步被中國學術界所了解并加以運用。當西方《民種學》(林紓、魏易1903年譯)引入基于人類學視角定義的“民族”概念,人們對于“民族”一說,也就有了一種新的認識,費孝通學者認為:“民族”在中國素來擁有廣泛內涵,既包括不同發展水準的“民族集團”,也包括不同歷史時期的“民族集團”;再如,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前,定義“民族”側重于“種族”因素,所倡導的是傾向于“種族”的革命。這些或多或少都是受到西方人類學民族定義的影響。另外,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民族學組成立后,大批人類學者深入中國民族地區,將處于資本主義前的少數民族作為研究對象,出版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類學著作。
(三)具有馬克思主義的近代民族概念
自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馬克思主義與民族研究就有著密切聯系。馬克思、恩格斯曾在多本著作中探討過民族國家問題,并在摩爾根的《古代社會》基礎上對民族的形成進行說明,認為國家在民族形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恩格斯在《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中指出,“從中世紀早期的各族人民混合中,逐漸發展起新的民族(Nationalit?覿ten)”,隨著歷史的發展,“一旦劃分為語族,很自然,這些語族就成了建立國家的一定基礎,民族(Nationalit?覿ten)開始向民族(nation)發展”。與這兩種民族形式的轉化并行的是“日益明顯日益自覺地建立民族國家(nationale Staaten)的趨向。因此,民族國家中的“民族”概念區別于古代民族,它的興起與資本主義密切相關,是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然發展的結果。馬克思認為,部落不同于民族,只有“各部落融合為統一的人民時,民族方才產生”。其次,馬克思、恩格斯主張一切民族的獨立,認為只有“真正成為國家的民族時,才更能成為國際的民族”。列寧繼承了馬克思與恩格斯對民族的辯證觀點。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開始傳入中國,之后,相關民族定義、民族運動、民族自決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相繼在中國得到翻譯和傳播?!豆伯a黨宣言》第一個中譯本由陳望道在1920年翻譯并出版。
雖然馬克思與恩格斯各個時期的論著中,論述民族時,多次提到的語言、地域、共同歷史、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共同感情、工業條件等與民族形成息息相關,但卻從來沒有正式提出關于民族的定義。列寧雖明確提出過地域、語言、心理、生活條件4個民族特征,卻同樣沒有對民族下過確切定義。直至斯大林在1912年底到1913年初寫出的《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中,首次提出對民族的定義的初步看法。隨后在1929年撰寫的《民族問題和列寧主義》一文中,將之前的定義進一步完善。第一個馬克思主義民族定義此時才正式形成。
1929年,李達的《民族問題》一書中詳細介紹了斯大林在1913年所作出的關于民族的定義后,經濟和文化等因素逐漸被運用到中國近代民族概念的詮釋中去,“民族平等”“民族自治”“民族自決”的觀點,逐步被當時的民眾所接受。雖然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沒有專門針對民族概念作出界定,但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對其民族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1935年,毛澤東在《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對內蒙古人民宣言》中提到“民族是自尊的,同時,一切民族都是平等的”,這一觀點明顯可以看出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逐漸深入人心的情況下,在民族概念的表述上,具有種族優劣論的“血緣”要素逐漸被忽略,更多的側重點放到民族的經濟平等和文化平等的因素上來。
縱觀我國近代“民族”概念源流不難發現,這一時期“民族”一詞所表達含義除去繼承了傳統的華夷之辨、血統宗族觀念外,同時吸收了西方政治性的民族——國家理論,人類學族群、種族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從而融匯形成了近代中國“民族”概念與話語形態。對近代漢語“民族”概念的形成和演化進行的探討和分析,對于現實的馬克思主義民族概念中國化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三、中國“民族”概念的與時俱進性
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民族概念作出了新的闡釋:“民族是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一般說來,民族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宗教起著重要的作用?!边@一概念的提出表現出新時代“民族”概念的時代意義。應該說,這一概念突破了新中國成立后一直沿用的斯大林民族定義的模式,建立起更加符合當今中國國情狀況的民族概念。首先,斯大林的民族定義有很強的局限性,將民族的“四要素”固定于“人們共同體”前,并強調“缺一不可”;而我國新時期闡釋的民族概念則將“人們共同體”作為首要條件,其他構成民族的要素置于之后,這樣是對民族特征的一種開放性的闡釋,使得民族相關問題的認定具有更多靈活的空間。為今后的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提供了更加廣泛的空間和領域。其次,新時期對民族概念的闡釋中,強調了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因素在民族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顯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性與必然性,顯示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民族榮辱與共,休戚相關。這一概念的提出,針對現階段國內國際的情況,突出國家的安全理念,使我國的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更具有實際的操作性。將民族升到了涉及國家安全的位置。第三,一直以來,我國政府一直強調“宗教無小事”,所以,將宗教的因素在民族定義中加以強調,就是為了說明在民族研究與民族工作的過程中,重視宗教的影響和作用的必要性。
“傳統”與“發展”是一對相輔相成的概念,沒有僵死不變的傳統,也沒有毫無根基的發展。民族作為一個歷史范疇,對其探索、研究和爭論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民族客體內涵的獨特性與多重性??v觀近代西方民族概念傳入中國的歷史演化過程,由最初原生態的民族概念體系到近代對民族概念的積極探索,一直到21世紀初期黨中央國務院對民族概念的全新闡釋,不僅體現了民族概念在我國經歷了一種交流、借鑒、吸收、消化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我國長期以來民族概念的與時俱進性。
參考文獻:
〔1〕〔2〕郝時遠.中文“民族”一詞源流考辨.民族研究,2004,(6).
〔3〕徐曉旭.古希臘人的“民族”概念.世界民族研究,2004,(2).
〔4〕洛克.政府論·下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19-20.
〔5〕尤爾根·哈貝馬斯.包容他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94.
〔6〕安東尼·史密斯.民族主義:理論 意識形態 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
〔7〕閆偉杰.當代西方民族主義研究范式論述.民族研究,2008,(4).
〔8〕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620-621.
(責任編輯 孫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