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嘵梅
摘 要:“取”聲符,根據《廣韻聲系》的諧聲系統,可分為一級聲符“取”,二級聲符“叢”“聚”共3個聲符。一級聲符“取”聲有3個義類:獲取義、柴義、會聚義;二級聲符“叢”有一個義類:會聚義;二級聲符“聚”聲有兩個義類:會聚義、迅疾義。根據“音近義通”的原則,可系聯“取、叢、聚”3個聲符4個義類為一個同源詞族。
關鍵詞:“取”聲符;同源詞;義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1-0049-04
同源詞是指有共同語源,音義都有一定聯系的詞。王力先生《同源字典》確立了考察上古漢語同源關系的音義準則,即“音近義通”。本文以沈兼士先生《廣韻聲系》中的諧聲層級系統為線索系聯漢語同源詞。首先,從諧聲系統入手建立一個基于諧聲系統的詞群;其次,以王力先生上古音體系為語音參照,按照音義雙關的原則,確認同一諧聲系統里的同源詞;最后,論證同一詞群里同源詞間的音義關聯。采用王力先生古聲三十三紐和古韻三十部的上古音系統和擬音體系。文中上古音均來自郭錫良先生《漢字古音手冊》。書證材料主要來自《漢語大字典》,《大字典》材料不足時再根據《故訓匯纂》加以補充。
一、一級聲符:取聲
(一)取聲——取娶(獲取義)
取:七庾切(廣) 清麌合三上遇 (古)清侯tsh?覦?觸wo
娶:七句切(廣) 清遇合三去遇 (古)清侯 tsh?覦?觸wo
語音上,“取”與“娶”為清母侯部,古音相同。語義上,均有“獲取”義,“取”為一般的“捕取、獲取”,“娶”則特指娶妻。是故可判定“取”與“娶”為一組同源詞。
1.取。本義為捕獲到野獸或戰俘時割下左耳。《說文·又部》:“取,捕取也。”《周禮·夏官·大司馬》:“(狩)大獸公之,小禽私之,獲者取左耳。”鄭玄注:“得禽獸者取左耳,當以計功。”《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耉,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由本義引申為捕捉。《集韻·韻》:“取,獲也。”《詩·豳風·七月》:“取彼狐貍,為公子裘。”《晉書·祖逖傳》:“逖誘(謝)浮使取(張)平,浮譎平與會,遂斬以獻逖。”《舊唐書·李愬傳》:“初至張柴,諸將請所止,愬曰:‘入蔡州取吳元濟也。”再引申為一般的獲取。《廣韻·麌韻》:“取,受也。”《左傳·莊公六年》:“若不從三臣,抑社稷實不穴食,而君焉取余?”《禮記·喪大記》:“取衣者亦以篋。”鄭玄注:“取,猶受也。”唐邢象玉《古意》:“佇杯欲取醉,悒然思友生。”《西游記》第六十二回:“國王疑僧盜寶,銜冤取罪,上下難明。”
2.娶。娶,指男子迎接女子過門成親。特指娶妻。《說文·女部》:“娶,取婦也。從女,從取,取亦聲。”段玉裁注:“取彼之女,為我之婦也。經典多叚娶為取。”《書·益稷》:“娶于涂山。”《白虎通義·嫁娶》:“娶者,取也。”《易·姤》:“勿用娶女。”陸德明釋文:“娶,本亦作取。”《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椒舉娶于申公牟。”陸德明釋文;“娶,本又作取。”《論語·述而》:“君娶于吳。”陸德明釋文:“娶,本今作取。”《世說新語·文學》:“羊孚弟娶王永言女。”
(二)取聲——菆棷箃黀(柴義)
菆:側鳩切(廣) 莊尤開三平流 (古)莊侯 t?蘩?覦?觸o
棷:子侯切(廣) 精侯開一平流 (古)精侯 tso
黀:側鳩切(廣) 莊尤開三平流 (古)莊侯 t?蘩?覦?觸o
箃:側鳩切(廣) 莊尤開三平流
“菆”與“黀”古音相同,為莊母侯部;“棷”與“菆”“黀”古音精莊準雙聲,侯部疊韻;“箃”,從竹取聲,莊母尤韻,《廣韻》側鳩切。反切、中古音韻地位均與“菆”“黀”相同,依據“同聲必同部”原則可類推“箃”上古亦為侯部字。
語義上,“菆”為麻稈;“棷”指木柴;“黀”是指麻稈;“箃”指竹黃,也稱竹柴。麻、竹皆族生之物,易取聚之。可推知棷亦叢生之灌木之類,故易取為薪者。若喬木取則難矣。此義與“獲取”義、“會聚”義相通。
因此,可以證明此諧“取”聲的詞“菆、棷、箃、黀”是一組同源詞。
1.菆。菆,麻稈。又泛指草本植物的莖。《說文·艸部》:“菆,麻蒸也。”《集韻·侯韻》:“菆,莖也。”《儀禮·既夕禮》:“御以蒲菆。”鄭玄注:“蒲菆,牡蒲莖。”胡培翚正義:“蓋取其皮以為麻,而其中莖謂之蒸,亦謂之菆,因而凡物之莖皆謂之菆,故鄭以莖釋菆也。”《文選·潘岳〈西征賦〉》:“感市閭之菆井,嘆尸韓之舊處。”李善注:“菆井,即渭城賣蒸之市也。”
2.棷。本指木柴。《說文·木部》:“棷,木薪也。”《玉篇·木部》:“棷,柴也。”《廣韻·侯韻》:“棷,薪別名。”棷,通“菆”,麻稈。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需部》:“棷,叚借為菆。”《漢書·五行志下》:“民驚走,持槀或棷一枚,傳相付與,曰行詔籌。”顏師古注引如淳曰:“棷,麻干也。”
3.黀。麻稈。《說文·麻部》:“黀,麻·也。”《玉篇·麻部》:“黀,麻莖也。”《楚辭·東方朔〈七諫·謬諫〉》:“菎蕗雜于黀蒸兮,機蓬矢以射革。”王逸注:“枲翮曰黀。”洪興祖補注:“黀,麻·也。”
4.箃。竹黃。也稱竹柴。《玉篇·竹部》:“箃,竹黃也。”《廣韻·尤韻》:“箃,竹柴別名。”
(三)取聲——聚埾 冣諏 叢菆齱 黀陬掫 樷(會聚義)
聚:慈庾切(廣) 從虞合三上遇 (古)從侯 dz?覦?觸wo
埾:才句切(廣) 從遇合三去遇 (古)從侯 dz?覦?觸wo
:從遇切(集) 從遇合三去遇
冣:從遇切(集) 從遇合三去遇 (古)從侯 dz?覦?觸wo
諏:子于切(廣) 精虞合三平遇 (古)精侯 ts?覦?觸wo
:丑于切(廣) 精虞合三平遇
叢:徂紅切(廣) 從東合一平通 (古)從東 dzo?耷
菆:側鳩切(廣) 莊尤開三平流 (古)莊侯 t?蘩?覦?觸o
齱:側鳩切(廣) 莊尤開三平流 (古)莊侯 t?蘩?覦?觸o
:側鳩切(廣) 莊尤開三平流 (古)莊侯
黀:側鳩切(廣) 莊尤開三平流 (古)莊侯 t?蘩?覦?觸o
陬:子侯切(廣) 精侯開一平流 (古)精侯 tso
掫:子侯切(廣) 精侯開一平流 (古)精侯 tso
:甾尤切(集) 莊尤開三平流
:徂聰切(集) 從東合一平通
樷:徂聰切(集) 從東合一平通
從聲紐看,“聚、埾、 、冣、諏、 、叢、菆、齱、 、黀、陬、掫、 、 、樷”均為齒音。齒頭音精母與從母互為旁紐。正齒音莊母與齒頭音精母準雙聲,與從母準旁紐。從韻部看,“聚、埾、 、冣、諏、 、菆、齱、 、黀、陬、掫、 ”侯部疊韻。其中“ ”,中古音韻地位與“齱、黀”相同,中古是同音詞。“叢、 、樷”東部疊韻,其中“叢”上古韻部明確,“ 、樷”中古音韻地位與“叢”相同,也是同音詞。侯、東陰陽對轉,這組詞語音相近。
語義上,“聚”是會和、聚集義。“埾、 ”是聚集的土;“冣”積聚義;“諏、 ”均指聚衆謀劃;“叢、 菆、 ”均是草叢生貌,叢生即聚集而生;“齱、 ”是牙齒聚集的樣子;“黀”是麻聚;“陬”指村落,村落是人所聚居的地方;“ ”形容毛發叢生的樣子;“掫”,聚集義。這組詞均有“會聚”義。有取、娶則聚之。與“獲取”義相通。故可證明此諧“取”聲的詞“聚、埾、 、冣、諏、 、叢、菆、齱、 、黀、陬、掫、 、
、樷”是一組同源詞。
1.聚。本義會合,聚合。《說文·部》:“聚,會也。”段玉裁注:“積義物言,聚以人言,其義通也。”《易·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孔穎達疏:“方謂法術性行以類共聚,固方者則同聚也。”《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吳句余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舊。”《新唐書·張九齡傳》:“京師衣冠所聚,身名所出。”《說文》又有村落義。古人群居生活,村落為人所聚居之地,其義與“會合、聚合”相通。《說文·部》:“聚,邑落云聚。”段玉裁注:“邑落,謂邑中村落。”《廣雅·釋詁二》:“聚,居也。”《史記·五帝本紀》:“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張守節正義:“聚,謂村落也。”《漢書·平帝紀》:“鄉曰庠,聚曰序。”顏師古注:“聚小于鄉。”漢王褒《僮約》:“往來市聚,慎護姧偷。”
2.埾。本義聚積的土。《說文·土部》:“埾,土積也。從土,從聚省。”段玉裁注:“捊下曰:引埾也。引申為凡聚之稱。各書多借為聚字。《白虎通》:琮之為言埾也,象萬物之宗埾也。”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九引《纂文》:“吳人以積土為垜;垜,埾也。”《廣韻·遇韻》:“埾,垜也。”
3. 。同“埾”。土積。《集韻·遇韻》:“埾,《說文》土積也。或不省。”《正字通·土部》:“ ,同埾。”
4.冣。本義積聚。《說文·冖部》:“冣,積也。從冖,從取,取亦聲。”段玉裁注:“冣與聚音義皆同,與冃部之‘最音義皆別……至乎南北朝,‘冣、‘最不分。”朱駿聲通訓定聲:“凡冣目、冣括,殿冣字皆當作此,六朝后皆訛作最。”《史記·殷本紀》:“(紂)大冣樂戲于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閑,為長夜之飲。”裴骃集解引徐廣曰:“冣,一作‘聚。”
5.諏。本義聚眾謀劃。《說文·言部》:“諏,聚謀也。”段玉裁注:“《左傳》:‘咨事為諏。”王筠句讀:“許君說訪以汎、說諏以聚者,于方聲取聲得之。”《漢書·敘傳上》:“胥仍物而鬼諏兮。”蕭該音義引《字林》曰:“諏,聚謀也。”《玉篇·言部》:“諏,聚謀也。”《爾雅·釋詁上》:“諏,謀也。”《玉篇·言部》:“諏,問正(政)事也。”《詩·小雅·皇皇者華》:“載馳載驅,周爰咨諏。”毛傳:“訪問于善為咨,咨事為諏。”《國語·晉語四》:“諏于蔡、原而訪于辛、尹。”韋昭注:“諏、訪,皆謀也。”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陛下亦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儀禮·特牲饋食禮》:“特牲饋食之禮,不諏日。”鄭玄注:“諏,謀也。”宋王安石《慈圣光獻皇后啟殯及復土返虞慰皇帝表二》之一:“伏承太皇太后諏長協吉,肇啟殯宮。”
6. 。同“諏”。《字匯補·言部》:“ ,《說文長箋》與諏同。”《正字通·言部》:“諏,俗作 。” 諏、 實同一詞。
7.叢(叢)。叢,本義草叢生貌。叢生即聚集而生,有聚集義。《說文·丵部》:“叢,聚也。”段玉裁注:“叢,艸叢生皃。”徐鍇系傳:“叢,此凡物叢萃也。”《后漢書·馮衍傳》:“惡叢巧之亂世兮。”李賢注:“叢,或作聚,義亦通。”姚文田嚴可均校議:“《史記·功臣侯表》索隱引作‘積聚也。”《書·無逸》:“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是叢于厥身。”《呂氏春秋·逹郁》:“國郁處久,則百惡并起,而萬災叢至矣。”高誘注:“叢,聚也。”《廣雅·釋詁三》:“叢,聚也。”《太玄·聚》:“牽羊示于叢社。”范望注:“木聚故稱叢。”《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十三年》:“今退既不許,言又不聽,臣如烈火燒心,眾鏑叢體。”《爾雅·釋魚》:“六曰筮龜。”郭璞注:“常在蓍叢下潛伏。”陸德明釋文:“叢,草眾生也。”《玉篇·丵部》:“叢,草木叢也。”
8.菆。本義草叢生。《玉篇·艸部》:“菆,草也,叢生也。”《古今韻會舉要·尤韻》:“菆,草叢生也。”由草叢生義引申出聚集,叢積義。《集韻·桓韻》:“菆,積木以殯。或作 ,通作攢。”《禮記·檀弓上》:“天子之殯也,菆涂龍輴以槨。”孔穎達疏:“菆,叢也。謂用木菆棺而四面涂之,故云菆涂也。”清全祖望《奉方望溪前輩書》:“迨舉尸而下于棺,舉棺而載諸輴,菆則周之,屋則涂之,是曰殯禮。”
9.齱。齱,齱齵,齒聚貌。《玉篇·齒部》:“齱,齱齵,齒聚皃。”齵,《廣韻》遇俱切,平虞疑。《玄應音義》卷十九“不齵”注引《倉頡篇》:“齵,齒蟲生也,謂齒不齊平者也。”《集韻·虞韻》:“齵,齒,重生。”《廣韻·虞韻》:“齵,齵齒重生。”
10. 。明趙宧臣《說文長箋·齒部》:“‘ ,同‘齱。”
11.黀。黀,聚麻義。《廣韻·尤韻》:“黀,聚麻。”
12.陬。陬,村落義。村落是人會聚居住的地方。《廣韻·侯韻》:“陬,聚居。”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需部》:“陬,叚借為聚。”《文選·左思〈魏都賦〉》:“蠻陬夷落,譯導而通。”李善注引張在載曰:“陬落,蠻夷之居處名也。一名聚居為陬。”《晉書·陶侃傳》:“士行望非世族,俗異諸華,拔萃陬落之間,比肩髦儁之列。”聚居義。宋文天祥《賀前人除江西漕》:“雖已跨海而望蓬萊,猶肯濡絲而陬原隰。”
13.掫。聚集。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掫,假借為聚。”明趙南星《夫頭說》:“趙貴等非有官爵權勢也,掫聚多人而盡其力以衣食之,使無捐瘠為亂。”
14. 。指草木子聚生。有會聚義。《集韻·尤韻》:“ ,艸木子聚生。”
15. 。毛發聚積義。《集韻·東韻》:“ ,毛發聚生。”
16.樷。同“ ”。草木叢生。《字匯·木部》:“樷,古文叢字。”《集韻·東韻》:“ ,《說文》:‘艸叢生皃。或作叢。”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叢,字亦作藂、作樷。”《爾雅·釋木》:“灌木,叢木。”陸德明釋文:“叢,本或作樷。”《漢書·東方朔傳》:“飾文采,樷珍怪。”
二、二級聲符:叢聲
叢聲—— 欉灇(會聚義)
:徂紅切(廣) 從東合一平通 (古)從東 dzo?耷
:徂聰切(集) 從東合一平通
欉:粗送切(集) 從送合一去通
灇:徂聰切(集) 從東合一平通
語音上,“ ”古音明確,從紐東部。“ 、欉、灇”中古音韻地位均與“ ”相同,可類推上古亦是從紐東部字。語義上,均有“會聚”義。“ 、欉”指草木叢生的樣子;“ ”指合絲織,有會聚義;“灇”指水流會聚一處。因此,可以證明“ 、 、欉、灇”為一組同源詞。
1. 。本義草叢生貌。叢生即聚集、會聚生長。《說文·艸部》:“ ,草叢生皃。從艸,叢聲。”段注:“叢,聚也,概言之; 則專謂艸。”《玉篇·艸部》:“ ,草 生皃。”《廣韻·東韻》:“ ,草 生皃。”
2. 。 ,合絲織。《集韻·東韻》:“ ,合絲織也。”
3.欉。欉,草木叢生。《集韻·送韻》:“欉,江東謂草木叢生。”一說同“叢”。《正字通·木部》:“欉,俗叢字。”
4.灇。同“潨”。本義小水流入大水,也即水流匯聚一處。《集韻·東韻》:“潨,《說文》:‘小水入大水曰潨。《詩》傳:‘水會也。或作灇。”《文選·謝靈運〈于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俛視喬木杪,仰聆大壑灇。”李善注:“灇與潨同。”南朝宋鮑照《日落望江贈荀丞》:“延頸望江陰,亂流灇大壑。”南朝梁沈約《被褐守山東》:“萬仞倒危石,百丈注懸灇。”
三、二級聲符:聚聲
(一)聚聲——藂 (會聚義)
藂:徂紅切(廣) 從東合一平通 (古)從東 dzo?耷
:徂紅切(廣) 從東合一平通
:徂送切(廣) 從送合一去通
:粗送切(集) 清送合一去通
語音上,藂,上古音韻地位明確,從紐東部。 ,《廣韻》徂紅切,中古從母東韻。 ,《廣韻》徂送切,中古從母送韻。 ,《集韻》粗送切,中古清母送韻。清從互為旁紐,語音相近。語義上,均有“會聚”義。因此,上述諸詞符合“音近義通”的原則,可以證明“藂、 、 、 ”是一組同源詞。
1.藂。藂,同“叢”。《廣韻·東韻》:“‘藂,‘叢俗字。”《玉篇·丵部》:“叢,俗作藂。”《逸周書·大聚》:“叢苴邱墳。”朱右曾集訓校釋:“叢,俗作藂。”《楚辭·招魂》:“五谷不生,藂菅是食些。”舊注:“藂,一作叢。”漢司馬相如《上林賦》:“磷磷爛爛,采色澔汗,藂積乎其中。”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
2. 。 ,也稱“籠 ”,是一種捕魚的器具。用竹子編織而成。內含有交織會聚義。《玉篇·竹部》:“ ,籠也。”《集韻·東韻》:“ ,籠 ,取魚器。”
3. 。 ,聚集義。《廣韻·送韻》:“ ,聚也。”按:鄧福祿、韓小荊《字典考證》:“ ”,“聚”的增旁俗字。
4. 。 ,指麻束。《集韻·送韻》:“ ,麻束。”又指聚禾。《集韻·送韻》:“ ,積禾。”
(二)聚聲——驟 (迅疾義)
驟:鋤佑切(廣) 崇宥開三去流(古)崇侯 d?廾?覦?觸o
:鉏救切(集) 崇宥開三去流
語音上,“驟”,古音崇紐侯部。“ ”中古音韻地位與“驟”同,均是崇母宥韻,兩字中古是同音詞。語義上,“驟”本義是馬奔馳,馬奔馳的特點是非常快,故有“迅疾”義;“ ”指水流湍急,有“迅疾”義。“迅疾”則指事物前后相繼,緊密屬連,亦似簇擁,與“會聚”義相通。因此,可證明“驟、 ”是一組同源詞。
1.驟。驟,本義為馬奔馳。《說文·馬部》:“驟,馬疾步也。”《廣雅·釋宮》:“驟,犇也。”《詩·小雅·四牡》:“駕彼四駱,載驟骎骎。”陸德明釋文:“驟,《字林》云:‘馬行疾也。”唐韓愈《南山詩》:“或翩若船游,或決若馬驟。”明朱有燉《義勇辭金》第三折:“人走的力盡筋輸,馬驟的沾泥帶土。”由馬奔馳范圍擴大泛指一切奔馳。《莊子·齊物論》:“麋鹿見之決驟。”《史記·禮書》:“步驟馳騁廣騖不外,是以君子之性守宮廷也。”張守節正義:“三皇步,五帝驟,三王馳,五伯騖也。”馬奔馳的特點是非常快的,故從本義引申出迅疾義。唐玄應《一切經意義》卷九:“《國語》:‘驟救傾危以時。賈逵曰:‘驟,疾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馬部》:“驟,又引申為凡迫促之意。”《左傳·成公十八年》:“杞伯于是驟朝于晉而請為昏。”孔穎達疏:“驟,是疾行之名。”唐白行簡《李娃傳》:“郎驟往視之,某當繼至。”宋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2. 。水流急義。《集韻·宥韻》:“ ,水流急也。”
“取”聲符,根據《廣韻聲系》的諧聲系統,可分為一級聲符“取”,二級聲符“叢”“聚”共3個聲符。一級聲符“取”聲有3個義類:獲取義、柴義、會聚義。二級聲符“叢”聲只有“會聚義”一個義類。二級聲符“聚”聲有“會聚義”“迅疾義”兩個義類。獲取義、柴義、會聚義、迅疾義這4個義類均可相通。故諧“取”聲、“叢”聲、“聚”聲3個聲符的同源詞組可再度系聯為一個大的同源詞族。語音上,聲紐均為齒音,或精組互為旁紐,或莊組互為旁紐,或精組、莊組互為準雙聲,準旁紐。韻部則都屬于侯部或東部,侯、東陰陽對轉。符合“音近義通”的原則。
參考文獻:
〔1〕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沈兼士.廣韻聲系[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沈兼士.右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沈兼士學術論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5〕郭錫良.漢語的同源詞和構詞法[J].湖北大學學報,2000,(9).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