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玲+++肖寶華
一、 學生傷害事故司法判例
1.體育課禁止學生攜帶器物
案例1: 2013年9月20日,某小學體育教師張某在體育課中嚴格禁止學生隨身攜帶鑰匙、錢包及任何硬質物品。在體育課中,他發現小強脖子上掛著鑰匙,于是責令小強單獨在操場跑兩圈,其他同學在自己的組織下進行其他游戲活動。小強回家后向父母說了此事,于是小強的父母給當地的教育局打電話,舉報體育老師張某體罰學生。當地教育局調查后認為:禁止學生在體育課中攜帶硬物是為了避免發生傷害事故,因此體育教師張某的做法是正確的,罰小強跑兩圈不屬于體罰學生。當地教育局后來在體育教學工作會議上肯定了體育教師張某的做法。
在該案中,體育教師嚴格禁止學生隨身攜帶硬物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讓學生罰跑兩圈是為了起到警示作用。在實踐中體育教師應該做好課前三檢查制度。一是學生攜帶硬物的檢查,因為如果學生在體育課上攜帶硬物,如掛在脖子上的鑰匙、手腕佩戴手表、衣兜中放置硬質物品,在活動中一旦摔倒,極容易引發學生傷害事故。尤其男生在下衣兜中放置硬質物品,如果不慎摔倒極容易造成睪丸擠傷或壓傷。二是場地檢查,《學校體育運動風險防控暫行辦法》第十一條明確規定,教師在體育課教學、體育運動及體育訓練前應當認真檢查體育器材設施和場地。在場地檢查中,體育教師應檢查學生活動的區域是否有石子、磚塊及堆放物等,尤其加強活動區域邊界及角落的檢查,因為活動區域邊界及角落往往是易發生學生傷害事故的區域。三是設施檢查,檢查體育器材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如果存在安全隱患,應及時報告學校領導,同時告誡學生禁止使用存在隱患的體育器材,并封存或移除。
2.課前課后注意整理體育器材
案例2: 2014年5月21日下午,某小學三年級一班體育課后,體育教師孫某讓學生張某和宋某收拾籃球,自己則去整理其他體育用品。學生張某和宋某在收集籃球的過程中發生爭執,學生張某反擰宋某的左臂,然后將宋某絆倒在地,宋某倒在地上疼得大哭,體育教師孫某問明情況后及時將宋某送往醫院治療。經醫院診斷,宋某左臂橈骨骨折,體育教師為此支付了全部醫療費用。宋某痊愈后,宋某家長因與學校及張某家長未就賠償問題達成協議,于是將張某家長和學校及教師孫某告上法庭,最后法院判決張某家長和學校共同賠償宋某各項損失費用5.8萬元,駁回了對教師孫某的訴訟請求。
案例3:2015年6月18日上午某小學體育課后,教師未將活動軟墊放回體育器材室,五年級幾名男生課間活動時在軟墊上做翻滾練習,一名學生翻滾時跌出軟墊,造成頸部受傷。后家長起訴學校要求賠償各項損失4.2萬元,法院審理后判決學校承擔20%的責任,賠償受害學生0.65萬元。
上述兩個案例都是由于體育課前和課后的體育器材整理不當或不及時出現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二十一條明確規定:“學校應當制定體育場地、器材、設備的管理維修制度,并由專人負責管理。”但在現實中,一般中小學并沒有配備專門的體育器材管理員,通常由體育教師兼任體育器材管理。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體育器材管理上應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問題:第一,體育課前和體育課后需要準備和收回體育器材,教師盡量自己完成,如果需要學生幫助,教師不得離場,應與學生一起動手完成,避免學生因在此過程中出現打鬧、爭吵而發生傷害事故。第二,教師應由本人親自或安排學生及時收回下一節課不需要的體育器材,避免發生學生傷害事故。第三,如果前后兩節體育課教學涉及相同的體育器材,教師在課間不能離開場地,要注意體育器材的看護,避免其間學生使用體育器材而發生傷害事故。
3.認真觀察個別學生的身體及面部反應
案例4:2014年9月15日上午,某高中一名高二男生在體育課準備活動過程中倒地昏迷,送醫院搶救無效后死亡。經醫院診斷,該學生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后學生家長起訴學校,要求學校承擔賠償各項損失共計一百萬余元。法院審理后認為死亡學生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未告知學校,無法使學校對死亡學生進行特別關照,應承擔主要責任,學校未能發現死亡學生在活動中的不良反應,應承擔部分責任,最后判決學校承擔10%的責任,賠償各項損失9萬余元。
《學校體育運動風險防控暫行辦法》第九條規定:“學校應當按規定安排學生健康體檢,建立學生健康檔案,按照《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辦法》規定,納入學籍檔案管理。學生新入學,應當要求學生家長如實提供學生健康狀況的真實信息。轉學應當轉接學生健康檔案。涉及學生個人隱私的,學校負有保密義務。對不適合參與體育課或統一規定的體育鍛煉的學生,學校和教師應當減少或免除其體育活動。”該條規定主要是針對特定疾病和特異體質學生而設定的內容。在現實中有些特定疾病無法在學生健康體檢中甄別,另外目前還有很多學校未統一建立學生健康體檢制度,還有些家長為了自己孩子著想,向學校隱瞞學生的特異體質和特定疾病情況,再加上我國家庭撫育存在的問題,當前一些學生低血糖和高血壓情形也有增多的趨勢,加之案例中的心臟病問題,這些都給體育課帶來了風險。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課教學和體育活動時要認真觀察學生的身體反應和面部表情,尤其對可能存在特異體質和特別疾病的學生加以特別關照,避免發生特異體質和特定疾病學生體育傷害事故。
4.體育教師應具備體育教育專業知識
案例5:2014年4月10上午,某小學六年級體育課上進行800米測試,在幾名學生進行并線超越時發生沖撞,造成一名學生摔傷。因賠償問題不能達成一致,學生家長起訴學校,要求賠償各項損失合計4.2萬元。法院審理后認為:根據《田徑競賽規則》的規定,800米比賽中,同一分道內最多可以安排兩名運動員,運動員在越過搶道線以后可以切入里道,但該校體育教師在學生起跑后違規并線時未加制止或發出信號要求停跑,體育教師存在過錯,故判決學校承擔70%的責任,賠償原告各項損失共計2.84萬元。
在該案例中,法院強調了體育教師的專業性要求。在現實中,很多中小學教師為非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尤其在小學,絕大多數體育教師都為兼課。這就要求廣大中小學體育教師應努力學習體育教育專業的基本知識,以充實自己的體育教育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如加強對運動生理學、人體解剖學、運動保健學、與學校有關的田徑競賽規則等內容的學習,這樣可以保證體育教師能按照兒童生理和人體結構特點準備、組織和開展體育課教學,出現體育課學生傷害事故時,體育教師能做出基本傷情判斷,對簡單的學生傷害事故能進行合理的處置,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學生傷害事故的發生。
二、學校體育管理的建議
1.學生隊列活動中的注意事項
一是冬季晨跑禁止學生把手插衣兜或衣袖中。學生跑步時如果手放在衣兜,發生突然情況時因無法運用手臂進行有效保護和支撐,很容易造成臂部或臉部受傷。在學生晨跑時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遇有此類情形必須堅決制止。
二是在隊列活動時應保持足夠的間距,一般體育教師要求學生隊列距離為一臂間距,但是在隊列活動時,一臂間距很容易造成學生碰撞,尤其在隊列跑步過程中極容易造成前后學生因摔倒而出現踩踏等傷害事故。
三是合理安排隊序,每一個班級中總會有好動調皮的學生,這些學生往往是體育課學生傷害事故的危險源,體育教師在安排隊序活動時可以打破按身高排序的常規,將這些學生隔離排序,避免其與其他學生接觸或打鬧。
2.制訂學校體育運動規則
由于體育課及體育活動仍是學生傷害事故的高發時段,學校應根據本地區及本校特點,邀請專家、經驗豐富的體育教師、當地體育教研員和法律工作者組成專家團隊分別制定體育運動學生和教師規則。學生規則應明確規定學生的著裝要求、不得攜帶硬物、特異體質報告、傷病報告、體育活動中禁止事項、課后使用體育器材注意事項等。教師規則應明確課前準備、課中教學注意事項及課后管理等要求。
3.制訂體育運動風險防控預案
《學校體育運動風險防控暫行辦法》第七條規定:“ 學校應當建立校內多部門協調配合、師生員工共同參與的學校體育運動風險防控機制,制訂風險防控制度和體育運動傷害事故處理預案,明確教務、后勤、學生管理、體育教學等各職能部門的職責,組織和督促相關部門和人員履行職責,落實要求。”第十條規定:“學校應當主動公示體育運動風險防控管理制度、體育運動傷害事故處理預案等信息,接受家長和社會的監督。”根據上述規定,學校應完善學校體育運動防控制度,制定體育運動傷害事故處理預案,并進行公示。
4.加強對體育設施的管理
《學校體育運動風險防控暫行辦法》第十三條規定,學校應當根據體育器材設施及場地的安全風險進行分類管理。具有安全風險的體育器材設施應當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和安全提示。需要在教師指導和保護下才可使用的器材,使用結束后應當入庫保存或專門保管,不得放任學生自由使用;不便于入庫保存的,應當有安全提示。
5.加強對學生及家長的體育安全教育
《學校體育運動風險防控暫行辦法》第十五條規定:“學校應當利用開學教育、校園網絡、家長會等進行體育安全宣傳教育,普及體育安全知識,宣講體育運動風險防控要求和措施,引導學生和家長重視理解體育運動風險防范。”通過該條規定可以看出,學校不僅要對學生開展體育安全教育,還要通過各種形式對家長進行體育安全教育,形成學校與家庭的有效體育安全教育聯動機制。同時學校應將體育安全教育的內容納入學校安全教育檔案,作為學生傷害事故問責和承擔責任的依據。
6.禁止教師擅自調課
將文化課臨時調為體育課也存在著安全隱患,如果體育教師同時為兩個班上體育課,因需要照管學生人數過多,很容易因管理失當而發生傷害事故;將文化課臨時改為體育課,如果體育教師沒有事先準備教學內容,必然導致教學倉促,在指導過程中也容易引發學生傷害事故;將文化課臨時調整為體育課,如果體育教師教的不是原來所教班級,可能出現體育教師因對學生不了解而在教學管理上出現疏忽導致學生傷害事故。因此學校應嚴禁教師私下調課,如果確因工作需要而必須調課,須在教學主管部門同意后認真安排體育教師和體育教學內容。[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