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俊玲
摘 要:亨利·詹姆斯是19世紀著名小說家,英美現代文學主義的開拓者,在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心理小說的創作更是開創了時代的先河。他的著作中曾塑造了很多令人惋惜的兒童形象,他們在童年時期經受成人世界的無情摧殘和愛的缺失,最終導致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獨特的個性。成長環境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僅意味著兒童生存的空間,更是決定兒童心理成長是否健康的首要因素。
關鍵詞:亨利·詹姆斯;《The Turn of the Screw》;《What Maisie Knew》;成長環境;兒童心理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1-0134-03
亨利·詹姆斯生于美國卻最終加入英國國籍,一生中游歷過許多國家,成長于不同的文化之間,他與眾不同的生活背景給他的創作帶來了許多靈感。他一生中創作了21部長篇小說和110篇中、短篇小說,這些被后人稱為偉大著作的作品是在他離世后才被發現并且認可的。后人不斷從他的作品中獲得啟迪并發現巨大的價值。也正因如此,關于他作品的研究一直經久不衰。亨利·詹姆斯致力于描寫人物心理意識形態與人物所處環境,留下了很多耐人尋味的人物形象和著作。在對于詹姆斯作品的研究中,大多數學者們集中于文化交流、小說寫作手法以及意識形態的研究討論,對于他筆下的兒童心理的探尋卻關注較少?!禩he Turn of the Screw》和《What Maisie Knew》是詹姆斯關于兒童心理作品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兩篇小說,展現了家庭教育與兒童心理成長密不可分的關系。筆者將根據兩本小說中塑造的小主人公形象來分析成長環境對兒童的行為方式、語言表達及性格特征的影響程度,以及父母愛的缺失給兒童帶來的心理問題。
一、對《The Turn of the Screw》中的Miles、Flora的解讀
《The Turn of the Screw》是一本哥特式鬼魂小說,由于其內容新穎,成為受大多數學者青睞的學術研究文本。其塑造的兩位小主人公命運悲慘,童年時期的經歷如噩夢一般。小說中對兒童心理變化的描寫細致入微,將其成長環境的混亂不堪表達得淋漓盡致,很具代表性。小說講述了年輕貌美的鄉下女孩Ann被雇傭到一座漂亮的莊園里當家庭教師,兩個孩子Miles和Flora自幼父母雙雙去世,由叔父撫養長大。叔父從不關心他們的生活,也不會去莊園看他們,因此兩個小主人公所受教育全部來自于他們的每一任家庭教師。不幸地是,Miles和Flora的上任家庭教師Jessel作風不良,與男管家Quint有私情,在孩子面前從不注重言行舉止,因此兩個孩子的童年深受其影響,心理也不再健康。出乎意料地是,Jessel和Quint死后,他們的鬼魂仍然操控著兩個孩子,直至Flora被送出莊園,Miles死去才得以告終。
亨利·詹姆斯在小說中主要是以女教師Ann的心理變化為主線,從而對故事情節展開講述。然而在主線的襯托下,更加突出了Miles和Flora可憐的命運。自幼失去父母的兩個孩子,也得不到世界上唯一的親人的關心,愛和教育的缺失使得兩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問題。唯一能有所幫助的家庭教師卻也帶來了負面影響,使兩個孩子的童年籠罩在黑暗中。面對死去的Jessel和Quint的威脅和折磨,孩子們對自己成長的地方既恐懼又熱愛,即使新家庭教師Ann努力地挽救兩個幼小的心靈,幫助他們掙脫束縛,幼小的他們仍然不敢反抗,選擇默默的屈服,最終釀成了悲劇。從這一點也可折射出兒童在成長時期內心對于外界事物的恐懼感。兒童對于周圍的一切都充滿新鮮感與好奇感,沒有人引導,很難辨別事物的好壞,也就不確定要如何面對。遇到困難也會變得退縮,卻不知逃避只會讓事情發展的比預想中還要槽糕。在Ann到來以前,沒有人告訴Miles和Flora要如何擺脫鬼魂的操控,他們很恐懼卻也不敢說出來。女管家和傭人們也都裝作毫不知情,等到Ann想要制止這一切的發生時已為時過晚。在這樣隱忍的外界環境下,小主人公們無疑會成為受害者。長期處在恐懼壓抑的環境下,孩子們把自己的內心封鎖起來,不再傾吐,致使事情不斷惡化。這也是現實生活中許多兒童長期受虐待的現象一直存在的根源。面對外界環境的威脅,孩子們無依無靠,無助和弱小的內心使他們屈服于現實的折磨。
Ann常常能夠透過Miles和Flora看到Jessel和Quint的影子,如此年幼的兩個孩子怎么會做出成年人才有的舉動,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他們生前的言談舉止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小主人公們的行為習慣和語言表達。處于幼年時期的孩子正處于學習階段,身邊的環境就是他們眼中世界的樣子,Miles和Flora從小生活在莊園,他們的世界就是眼前那個孤獨而華麗的大城堡,沒有愛和陪伴,只有冰冷的成人世界。身邊的“榜樣”毫不避諱的墮落行為毀掉了孩子們該有的童話世界,讓他們過早地見識到成人世界的污穢并深受其害。他們懵懵懂懂地模仿著大人的樣子,以為是一種自我成長,其實只是將這個世界不美好的一面復制了下來。兒童語言和行為方式的養成主要來自于對環境中語言和行為的模仿,環境是最重要的老師,兒童會捕捉他們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聽到的每一個聲音,然后記下來構成自己的世界。Miles和Flora在最美好的年紀里沒能擁有一個健康的環境,從而構建了自己滿是狼藉的世界。
亨利·詹姆斯筆下的兩位小主人公籠罩在巨大的悲觀主義下。盡管如此,兩個孩子內心深處的天真爛漫以及對美好世界的渴望仍然浮現在字里行間。孩子的本真是難以磨滅的,當孩子們看到提著行李決心離開的Ann又回到莊園時,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他們渴望有人留在身邊保護自己,渴望被解救出困境,這也正反映出兒童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每個孩子都一樣,不管在怎樣的環境下長大,內心都渴望著迎接存在著的一切美好。
二、對《What Maisie Knew》中的Maisie的解讀
《What Maisie Knew》是亨利·詹姆斯寫作中期創作出的一個充滿孤獨色彩的小說。小說簡單而不失內容,是對現實生活的完美再現甚至是進一步的加工與升華。整本小說的情節沒有大風大浪,細水流長地悄悄碰觸著心底,這也正是人們真實感情的宣泄與共鳴。小說中的每一個情節都仿佛是讓人沉思的社會現況,更是對人們心靈的沖擊,促使人們對現實生活有所感悟。那些恨與痛的糾纏,父母離異帶來的痛楚,生活中的大喜大悲,都以一個6歲女孩的視角呈現出來,將一個孩子內心世界的純凈與孤獨描寫得栩栩如生。
小說講述了一個6歲小女孩、一對離異夫婦和介入這個無法破鏡重圓家庭中的兩個年輕人之間的故事。大人在虛偽社會中的混亂不堪、利欲熏心在女孩純凈世界的襯托下更加令人悲傷。作為Maisie的生父藝術品商人和生母搖滾樂歌手,除了金錢,他們什么都無法給予Maisie,每次只是短暫的擁抱和一句我愛你。他們為爭奪女兒的撫養權不惜搭上其他不相干人的婚姻,卻都不曾真正給予女兒父母的愛。表面看起來他們為得到女兒不惜一切代價,其實只是在占有欲的驅使下對婚姻生活表達不滿和憤怒。正是這樣的家庭狀況使得這個小女孩堅強而獨立,擁有同齡人沒有的乖巧、順從和淡然,也體現出家庭環境對兒童成長時期性格塑造的深遠影響。
父母無休止的爭吵是Maisie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沒有考慮Maisie的感受,只是一味地沉浸在大人的世界里,甚至把大人世界里帶來的壞情緒傳遞到小Maisie身上,讓這個孩子的童年失去了本該有的歡聲笑語,留下的只是對未知生活的無望和麻木。相反,小主人公的繼父和繼母卻做到了陪Maisie玩耍、聊天。雖然陪伴她的不是親生父母,但是她更關注的是自己是否快樂。繼父繼母在乎環境對Maisie的影響,在乎Maisie心里所想,繼父不愿自己的工作環境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盡可能保護她。繼母根據Maisie的喜好裝飾新家和整理臥室。他們所付出的愛漸漸贏得了Maisie的心。愛的表達方式分很多種,但在兒童的心中,愛是陪伴,如果沒有了陪伴,感情也會隨之漸行漸遠。Maisie愛自己的父母,但她喜歡有人陪伴和關心的生活。她渴望被愛,這也是她最終沒有選擇親生父母的原因。
小說中Maisie的情感變化也表現出環境對于孩子內心情緒的影響。最初Maisie努力忽視父母間的爭吵,不哭不鬧,只是默默地看著自己的家變得不再完整。那時的她想要的無非是父母更多的愛,即使他們分開,她依然乖巧懂事,盡可能聽從他們的安排、滿足他們的需求。漸漸地Maisie不再依賴于父母,她開始享受繼父繼母帶來的幸福感。當正在舉辦巡回演唱會的母親找到海邊的Maisie,并且幸福地告訴她要帶她到更大更美的城市去生活時,Maisie的回應卻是她不愿意。由此,她的母親終于明白,自己并沒有盡到一份作母親的責任。一直以來,Maisie的父母所賦予女兒的都不是愛,也從未盡到過作為父母的責任,對女兒撫養權的爭奪也只是他們不滿彼此的報復手段。正是他們一次次的忽視和冷落,使得小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一點點發生改變,不再渴望來自父母的愛,而是選擇讓自己更有安全感的生活環境。沒有不依賴父母的孩子,Maisie能做出這樣的決定,內心早已把對父母的感情埋藏了起來。正如現實生活中的那些留守兒童,他們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與父母分離的過程中,漸漸習慣了父母不在身邊的事實,從而將內心對父母的愛埋藏起來或是轉移到陪伴自己的人身上。等到父母發現子女與自己不再親近時,一切都已經來不及彌補,兒童脆弱的內心早已留下深深的印記。
亨利·詹姆斯準確地塑造了一個因缺少父母之愛而性格獨立的小女孩形象。正是因為愛的缺失和過早的感受成人世界,才使得Maisie的內心情感變得孤獨與強大。由此及彼,許多孩子的童年或多或少跟Maisie有相似之處。家長們由于工作奔波勞累等各種原因無暇照顧孩子,生活的不易使他們漸漸地冷落了正處于成長期的孩子。兒童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或變得孤僻,或個性獨立,都反映出童年時期的成長環境對兒童的思維和心理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懵懂到思想觀、價值觀的慢慢建立,父母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同Maisie一樣,所有的孩子需要的都不只是物質上的獎勵,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陪伴。心理上的幸福感要遠遠超越物質上的滿足,只有溫馨的成長環境才能培養出心理狀態健康的小孩。
三、對比兩本小說中小主人公的心理狀態
通過對兩本小說中小主人公們心理的分析和解讀,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缺失愛與教育的成長環境必然會給兒童帶來一定的心理問題。在《The Turn of the screw》中,兒童成長的環境是父母雙雙離世,叔父不在身邊,由傭人們、管家和家庭教師負責兒童的成長教育。而《What Maisie Knew》中,父母離異,各自繁忙,由名義上的“繼父繼母”來照顧Maisie。雖然兩個故事的主題基調不同,但都是在家庭教育不健全的背景下展開的。Maisie雖然看起來懂事乖巧,內心卻早已隱忍了大人世界的污穢,她不愿表達出來,只是想停留在快樂的成長環境中。盡管這樣,她內心深處的孤獨和對大人世界的失望早已深深地扎了根。Miles和Flora比Maisie的心理問題更為嚴重,他們早已經耳濡目染作風不正的女家庭教師與男管家的所作所為,在沒有學會辨別是非之前,已經將成人世界的行為方式轉變為個人的行為標桿。教育不當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兩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發展。而小說中的小主人公們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他們最初和每個孩子一樣,生性活潑開朗,對這個美好的世界充滿期待和向往,然而現實環境讓他們漸漸失去童真。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溫暖,缺失一定的教育,過早地看到成人世界的不堪與墮落,這些因素讓孩子們的心理狀態開始發生變化,最終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
對于每一個孩子來說,家都應該是他們的避風港,是他們學習、玩耍、度過美麗童年的地方。家庭的不完整對孩子的內心成長,甚至是心理健康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許多孩子在兒童時期沒有得到完整的家庭教育,長大后陷入孤獨、苦悶和寂寞的漩渦,總會產生自己被疏遠、被異樣眼光注視的感覺。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父母感到厭倦甚至懷有恨意,對身邊的同學老師產生陌生感,更有甚者會報復社會,這些都是不健康兒童心理帶來的危害,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而沒有愛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也會極度缺乏安全感。因為幼年時期的兒童長期處在一種渴望被愛的狀態下,然后一次次受到父母的冷落,漸漸地失去信心,不再奢望被愛,最終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特征。小主人公們正是經歷了這樣的童年時期,才阻礙了他們接下來順利、健康的成長之路。
在當今社會,青少年逃課、離家出走、暴力傾向、犯罪等現象越來越引起社會的廣大關注,大多數案件的導火線都是因為犯罪少年年幼時家庭教育的缺失。沒有父母的陪伴和愛,受到旁人的冷眼和嘲笑,使得這些孩子漸漸失去對生活的信心,自暴自棄,做出一些沒有經過思考的行為,親手毀壞自己的人生。心理專家們表示大部分案件的根源都來自于孩子在兒童時期經歷不良環境后產生的不健康心理。所以說,父母要認真承擔起家庭責任和對兒童的責任,盡可能給兒童創造一個完整且健康的成長環境。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完善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高威風.論亨利·詹姆斯小說中母性的缺失[D].華中科技大學,2010.
〔2〕程海萍.作為道德藝術家的亨利·詹姆斯[D].浙江大學,2006.
〔3〕王躍洪.亨利·詹姆斯作品的藝術特點[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04).
〔4〕王躍洪.情景·人物·結構——評亨利·詹姆斯的《四次會見》[J].外語教學,2001,(04).
〔5〕周琳.亨利·詹姆斯作品在中國的譯介、出版和研究[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2,(04).
〔6〕肖婉麗.亨利·詹姆斯對理想文明的追求[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1).
〔7〕楊流琴.亨利·詹姆斯小說創作中敘述視角的演變[J].作家,2013,(16).
〔8〕房定堅,孫琦.亨利·詹姆斯和他的早期主要作品[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5,(02).
〔9〕李雪蓮.淺論亨利·詹姆斯的后期創作[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01).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