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琦
摘 要:南傳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一個派別,在我國境內,僅在滇西南地區流行,而云南地處大湄公河次區域中心,這一區域的政治結構、社會關系、文化藝術的構成都深受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影響。壁畫作為南傳上座部佛教佛寺特有的建筑裝飾繪畫,普遍分布于南傳上座部佛寺中,也稱其為“經畫”,它以宣傳佛教教義和社會風俗道德為主,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文化發展,形成了特殊的糅合著南傳上座部佛教教義故事和傣族人文藝術風情的獨特藝術,具有濃郁的南傳上座部佛教特色和本土藝術文化風情。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作為宗教美術與民族文化的一種載體和物化形式,其演變傳承、生存發展深受云南傣族本土民俗和社會形態的影響。而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所蘊含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對研究傣族地區與相鄰國家的藝術文化傳承與交流的支撐作用十分重要,并對保護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研究地方藝術特色和民族宗教文化、邊境文化交融頗有裨益,豐富了地方旅游文化,滿足了民族民間工藝美術、旅游產業、文化交融的要求,突顯了多元文化的特性。
關鍵詞: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藝術;文化意蘊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1-0175-03
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是寺觀壁畫的種類之一,也稱之為“經畫”,主要繪于南傳上座部佛教寺廟的墻壁、佛龕、照壁、回廊、天花板、雀替等木結構上,內容涵蓋佛經內容、舍身行善、生活勞作、社會風俗、民間傳說、自然景觀、花鳥紋飾等。風格淳樸浪漫,手法寫意自然,具有宗教傳播和道德教化作用,這一宗教美術形式的題材和內涵不同于普通壁畫,是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產生、傳入、糅合而發展并繁榮起來的,具有普遍的受眾群體和強烈的布道傳播本質,并顯示出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是我國民族民間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的起源
南傳上座部佛教是中國3個佛教支系的一個分系,又稱小乘佛教,它是古代印度佛教的分支,也是大湄公河次區域內中國云南、柬埔寨、越南、老撾、緬甸、泰國6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宗教信仰,是這個區域共融共生的文化血緣基礎。在這個區域內,居住著多個跨境民族,其建筑、民俗、服飾、社會結構、宗教習俗各不相同,并最終融合各地區文化和民俗形成神王合一、神人合一、梵我合一的多元宗教文化表現形式。
約公元7世紀初,佛教在印度誕生了,之后分化為北傳和南傳兩大支系,公元11世紀,南傳上座部佛教自緬甸和泰國通過民族文化邊境交流進入云南,成為中國云南與境外許多相鄰國家和民族的共同信仰宗教,并逐漸在湄公河次區域形成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圈,共同的信仰和同源語言(藏緬語族和裸羅語)使得云南邊境民族(傣族、拉祜族、阿卡族、栗僳族、克倫族、何孟族、緬族)與境外民族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的血緣。據一些統計數據顯示,云南省有跨境民族16個,為全國數量之最,這種長期以來在宗教傳播、文化交融、通商、通婚等社會關系下形成的跨境文化模式是云南省傣族聚居地所特有的,聚居在此的百姓們彼此之間有天然的文化和族源認同,即使身在不同國度,也因為共同的信仰、熟悉的藝術文化氛圍和相似的生活環境而彼此親近,為跨境文化交流和傳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
南傳上座部佛教在發展傳播的過程中,對其所在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結構、文化、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許多國家和地區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并以極大的熱情和信仰修建了大量主要以佛塔和佛寺為主的宗教建筑。生活在云南邊境線上的傣族即是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跨境而居的少數民族,他們與境外傣族有親密的“族緣關系”,主要聚居在西雙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而據《佛陀之教史話》記載,佛教自泰國勐潤經緬甸景棟傳入西雙版納地區,建立了第一所佛寺——襪壩姐,其時為公元661年,祖臘歷紀元前二十三年。后傣歷931年,公元1569年,緬甸公主金蓮嫁入西雙版納,緬甸國王曾派僧團入滇傳教布道,這充分說明了云南地區的南傳上座部佛教與境外佛教傳播的關系。而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與本土原始宗教發生碰撞融合的過程中,不斷糅合了本土宗教藝術文化精髓,并逐步取代了原始的本土宗教,成為傣族聚居地區主要的宗教信仰。14世紀之后南傳上座部佛教逐漸遍及云南省西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據2004年5月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宗教活動場所年度檢查統計,全州100多萬人口有信教群眾30余萬人,占全州總人口的30%,其中約99%的傣族、布朗族人口信仰佛教[1]。西雙版納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州,達到了村村寨寨建佛寺立佛塔的昌盛景象。
佛寺通過弘揚佛法,普及知識文化,形成與境外民族共融共生的文化血緣,其功能已超出了宗教上的純粹意義。同時,佛寺也是信教百姓的精神寄托,在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人民聚居的地區和村寨,佛寺是賧佛的主要場所。賧佛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主要的宗教活動,“賧”即祭獻,南傳上座部佛教宗信佛祖原始說教,奉行四諦、八正道教義,堅持自我救贖的修行的阿羅漢果,而“賧”即是這一修行的方式之一。在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婚喪嫁娶、生老病死、建屋農作等很多的活動和行為都要向佛祈禱和請示,因此,在佛寺和佛塔上精美絕倫的壁畫不僅起到美化建筑物的功能,還是一種信徒賧佛藝術化、形象化的載體。這些壁畫內容取材通俗廣泛,其裝飾紋樣、構成方式、內容題材,已被共同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民族所認定、接納并取得共識。而多元化的題材不僅豐富了宗教自身內容和內涵,也以藝術本土化的方式來傳播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教義和佛學思想,并以最基層群眾為傳播對象,效果深入而廣泛。這些壁畫構成了大湄公河次區域政治、藝術、文化、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成為次區域內跨境民族族源認同和藝術文化認同的元素。
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以“活態”存世并不斷延續,云南景洪、勐海、勐臘、芒市、瑞麗以及瀾滄、孟連、景谷等縣有許多自20世紀40年代就留存下來的精美壁畫,面臨著年久失修和損毀的危機,而當代社會傳統民藝民俗的缺失、百姓生活方式的改變、思想觀念的更替、旅游業的發展都與其變異、消亡、復歸發生密切聯系,其傳承和發展仍需社會和政府的關注和扶持。
二、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藝術魅力
南傳上座部佛教是傣族藝術文化生活的核心,壁畫作為宗教產物深受其影響,佛教故事和本土民間故事是壁畫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表現題材,作為宗教文化藝術的物象載體,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與民間美術、習俗融為一體。其形式包括:繪畫、浮雕壁畫、金水漏印、彩繪、鑲嵌壁畫(色石子、陶瓷片、有色玻璃、料器、貝殼、琺瑯、寶石、螺鈿),以繪畫為主的粉墻壁畫型為主的線條勾勒填色法和以繪畫工藝型為主的金水漏印兩大形式最為常見。
在佛教兩千年發展的歷史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畫師均擅長以佛本生經、地獄變相與戒律和民間故事等來創作壁畫,其取材極為廣泛,佛經教義、民間故事、生活勞作、農牧生產、自然景觀、花鳥紋飾、車騎出行、家居案次都涉獵其中,以佛教典籍為內容題材的佛像造像及佛祖布道講經題材更是多見,它們不僅是宗教典籍,還是一部韻味久遠、歷史悠久、流傳廣泛、影響力深遠的民間故事集。作為這些壁畫的創作者,畫師們都是土生土長的當地百姓,他們有些是農夫,有些是出家修行的佛爺,他們沒有受過專業的學習和培訓,全憑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切身的體驗,加上對南傳上座部佛教和文化有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尊重,畫風構圖出挑而別具一格,色彩奔放寫意,手法浪漫天真且樸質自然,線條流暢疏朗,疏密有致,不拘泥于既定形式,與中原地區建筑的和璽、蘇氏、旋子彩畫的嚴謹、細膩、規范、工整相比,顯得尤為超脫自在。以線描的情趣,潑放的色彩之美將經書教義中不可見的天堂地獄與世俗生活渾然天成的糅合在一起,并非刻板簡單的脫離世俗生活去憑空虛幻一個神靈世界,而是將其描述的活色生香,貼近生活,生動有趣。既充分保留了本土繪畫和民間工藝特色,又觀照現實與生活,以佛教故事和世俗道義入畫,有著夸張傳神、富于裝飾、應物賦形的特征,使觀者頓感親切。反之,縱然技法高超,嚴謹細膩,渲染致周,脫離了熟悉的內容和藝術形式,也難深入人心。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正是以質樸概括、本土化的民族風格、富有哲理的內容廣而流傳,它是宗教藝術與民間美術最親密最樸實的結合,它們構圖充實飽滿,筆法拙的渾厚古樸,意境巧的靈活變通,以獨有的魅力傳遞著完美、圓滿、和諧的審美意識和生活愿景。這種貼近生活的藝術形式受到了當地人民的認同和喜愛,在這種自由發展的過程中,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繪畫風格很快就從早期的印度犍陀羅藝術的影響下轉化出來,向本土化演變,最終形成了二者兼備而以民族特色為重的風格。這些壁畫傳遞出豐富的精神世界,用生活中常見、可理解有美感的東西和形象來表達宗教的信仰和激情,讓百姓感受宗教的存在與力量,傳遞超自然力量的象征,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地區的百姓和社會發展和精神文化產生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百姓們從中找到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場景,從而吸引并獲得情感的共鳴,煥發他們對宗教的熱忱,從而成為增進宗教信仰的精神力量。從宗教傳播和藝術文化的角度上來說,它也將進一步促進并發揚傣族的傳統藝術文化,豐富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內涵。
三、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的文化意蘊
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作為宗教文化藝術的物象載體,與民間美術、習俗融為一體,是一種獨特而富有魅力的藝術媒介,它起到了國際的文化、藝術、經濟的紐帶作用,溝通了多個跨境民族彼此之間的血緣情感,將民族本土文化和宗教藝術完美融合為一,營造了一個無障礙交流的宗教生活環境。當它作為建筑裝飾元素被廣泛運用到物質與精神這一層次時,和當地本土人文產生有效的共鳴共融現象。它的存在既是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又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傳統藝術文化的一部分,它多樣的風格不但展示了民族藝術的豐富,還體現出深厚的文化、藝術、美學意蘊,并呈現著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素質,伴隨云南傣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信仰的意蘊
宗教本質上是人類在對抗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由歷史沉淀出的文化現象,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并隨之衍生出為之服務的崇拜體系和禮儀活動。在我國滇西南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地區,賧佛和以宗教為主題進行的造物活動不僅非常普及,也是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民眾的生活核心,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即是一種物化的宗教藝術形式。佛教故事、宗教典籍、民間傳說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豐富的藝術表現題材,工匠藝人以這些題材入畫,來表達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景,讓受眾百姓感受宗教的存在與力量,傳遞超自然力量的象征,對傣族的社會發展和精神文化產生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藝術集合了宗教教義、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生活勞作、出征作戰等題材的寫真,這些多元素題材不僅豐富了宗教自身內容和內涵,也通過本土化民族化的方式來傳播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教義和佛學思想,并以最基層群眾為傳播對象,效果深入而廣泛。其宗教宣傳方式和16世紀歐洲哥特式教堂中隨處可見的精美雕像的作用是一樣的,都是利用形象化的藝術形式為了對文化程度不高、不能讀懂教義經書的普通老百姓進行宗教沁透,通過對建筑的氣氛渲染和圖像色彩的營造,使受教群眾對宗教的興趣和感受都表現為具象,其影響力及感染力都遠勝于枯燥的講經布道。同樣的,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以其藝術化、形象化的傳播方式對本土民眾和跨境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作用影響是全方位的,高度彌散性的,其影響也更深刻、廣泛。
(二)思想的意蘊
傣族是滇西南地區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主要群體,傣族人民的思想素質、文化心理結構是由以南傳上座部佛教、本土神話傳說、民族習慣為主而構建的,社會的運轉與維護也以此為軸心,因此,在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圖案中可以看到以這3個部分為主的創作。傣族人民親和自然,認為萬物有靈,與萬物和諧共生是傣族原生文化的精神特質,我們可以在傣族壁畫圖案中看到代表忠誠勇敢的大象,美麗高貴的孔雀,華美的植物,在這些動植物身上,傾注了傣族人民和諧、溫情、愛的寓意。這些吉祥圖案所蘊含的是一種社會普遍認知和行為規范力,調節維持著社會和人際關系,體現著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在傣族文化中,不論是文學,還是繪畫、宗教教義、科學技術,都要以“善”和“美”為本源,提倡在創造美好生活的同時凈化心靈。
因此,我們可以從南傳上座部佛教與傣族壁畫的結合中看到傣族社會最本質的思想意蘊和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最本質的內涵。從這種親密關系中衍生出的若干藝術文化門類,都體現出南傳上座部佛教已成為傣族人民生存和發展的依托力量。而傣族壁畫所給予傣族人民的是強大的宗教感染力和民族血緣親密感,將自身命運和社會倫理道德、生活習俗、民族興衰連接在一起。我們也通過南傳上座部壁畫觸碰到傣族人民的思想意識、文化底蘊,了解到各個層面的社會文化現象的實質和內涵。從這些佛教派生出的宗教美術,符合傣族向善的心理乃至追求美好人生的理想。通過營造這樣一個理想的宗教世界,內養外修,追求至善至美,達到追求自我解脫。滲透著南傳上座部佛教思想的傣族壁畫在傣族地區經久不衰,構成了傣族人民樂于接受的藝術語言和精神同構。
(三)民俗的意蘊
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藝術是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民眾所創造的建筑裝飾藝術,體現了老百姓在生活勞作和宗教信仰活動中所蘊含的民俗意蘊,其裝飾題材和圖案風格把這種將生活和宗教完美融為一體的民俗意蘊表現得淋漓盡致。雖然它從時代性、民族性、藝術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但它作為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百姓意識和群體意識的物化藝術,能給予信仰民眾強大的精神世界凝聚力。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藝術是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生活的“人文景觀”民俗形象世界,能給予受眾者潛移默化的教導。而傣族男子成年前都要入寺為僧,隨著成年后還俗,又將在寺院中所學習的佛經和習俗帶入百姓生活中去,這些宗教教義和習俗會變為日常生活行為的指南,信仰者都會普遍表現出對佛教文化的崇敬、愛慕和景仰,并成為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世代傳承下去,這些心理和習俗周而復始的循環著,成為傣族百姓對佛教文化社會價值的肯定。
這些壁畫圖案中所描述的佛經故事和民間故事豐富多樣,耐人尋味,從中體現出濃郁的傣族民俗意蘊,并將這些故事和傳說進行了廣泛深遠的流傳,比如“嘎鵬”“維先達臘”“召西塔奧波”等故事的金水漏印圖案被大量的印制在寺院中,其主題、造型都有著濃郁的宗教和本土特色,不拘泥于真實細節,大膽夸張。如“維先達臘”的故事就敘述了南傳上座部佛教中“寂靜苦修以求涅磐,信佛積善以修來世”的宗教戒喻。其人物形象優美淳樸,植物造型豐富多變,以一種超越時間空間的散視構圖法明快的突出了畫面主體,以疏密對比和黑白平衡關系來求得畫面和諧,在質樸單純的意境中凸顯宗教的魅力,并反映出傣族百姓的審美情趣,也是他們對宗教世界和現實生活美好向往的最樸素的表達,具有一種內在的民俗文化精神價值。
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以華麗、強烈的色彩,豐富多彩的表達方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吸引力,吸引著眾多游人和研究學者,也見證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宗教文化相互交融滲透的過程。在長年的歲月中,云南傣族聚居地區形成了獨特的邊境民族血親文化圈,促進了中國云南與南亞、東南亞各國經濟合作、文化藝術交流與發展,而南傳上座部佛教中所蘊含的藝術和文化價值對研究傣族地區與相鄰國家的藝術文化傳承與交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并對保護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研究地方藝術特色和民族宗教文化、邊境文化交融起到了奠基和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學政.南傳上座部佛教在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各國文化經濟交流中的作用[J].云南社會科學,1994,(02).
〔2〕王海濤.云南佛教史[M].云南美術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