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延雷 張靜嘉
摘 要:竹笛協奏曲《愁空山》是當代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創作的,取材于李白的長詩《蜀道難》,這部作品一經推出便在業內引起強烈反響,作品夸張、個性的音樂風格,奇妙的音色運用,音樂意境的獨特詮釋都成了值得探討的內容。與此作品相關的研究也有許多,對《愁空山》的相關研究加以總結、評述,不僅為了呈現對此作品的研究現狀,也由此引發了對新時代民族音樂發展趨勢的思考。
關鍵詞:《愁空山》;竹笛;配器;演奏技法
中圖分類號:J63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1-0200-02
一、《愁空山》現有研究成果分析
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有3篇與《愁空山》相關的碩士學位論文。首都師范大學的劉選在2009年撰寫了《異曲同工,同中求異——竹笛協奏曲〈愁空山〉兩個樂隊配器比較研究》一文,從樂隊編配的角度對比了兩個版本(民族管弦樂版本和西洋管弦樂版本)的《愁空山》在配器手法方面的特征。在樂隊編制方面,作者對比了兩個版本樂隊編制的異同,并指出作曲家對打擊樂器的重視和靈活運用的創作特點。在演奏技法方面,顫音、滑音等技巧得到廣泛運用,作曲家還使用了非常規研究技法,如用提琴弓演奏古箏、使用弱音器等,這些標新立異的演奏手法絕不僅僅是為了奪人眼球,而是在探索更新鮮、更獨特的音色,為作品中情感的表達服務。隨后作者對比了兩個版本樂隊音色的差異和特點,就各個聲部樂器音色差異及演奏效果做了詳盡分析。作者也緊抓住這一方面展開研究,做出了比較詳實的分析,得到比較深入的結論。
2010年又有兩篇碩士學位論文就此作品展開探討,分別是河南大學的周鑫的《〈愁空山〉的竹笛藝術分析》和西南大學的易鋼的《竹笛與管弦樂隊協奏曲〈愁空山〉配器分析》。周鑫對《愁空山》這部作品在作品背景介紹、演奏技巧特點分析、竹笛在樂隊中的使用方面做出了詳盡的分析,這篇文章在作品演奏技巧特點分析的部分作出了比較專業的分析,對技法和音色的運用闡釋了自己的見解。易鋼從配器角度分析了《愁空山》的創作技巧。文章首先分析了音樂作品的主題動機元素和曲式結構,隨后重點分析了作品的音色節奏、織體形態、音色融合及對比3個方面,其分析比較詳細、深入,尤其在音色節奏方面,作者將音色轉化的快慢看做音色節奏加以分析,從點、線、面3個方面的音樂轉換入手,分析了現代作曲家在音色使用方面的特征,尤其在傳統樂器與西洋樂器配合使用時,對音色的運用更顯現出作曲家的匠心獨運。這篇文章從配器角度對《愁空山》做了比較深入、準確的分析。
在期刊類文章中有2篇文章是對《愁空山》的音樂析評,這兩篇文章質量都比較高,尤其是李吉提的《爾材必有用,飄然思不群——郭文景的竹笛協奏曲〈愁空山〉析評》,此文對作品的音樂分析非常深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展開論述,并從旋律、音色、配器手法多角度入手,肯定了作品中包含的戲劇性、交響性和悲劇性,予以作品高度評價。
縱觀與《愁空山》相關的所有研究,在配器和演奏技法方面成果比較突出,可見這部作品最大特點也在于此。在民族管弦樂創作道路上,《愁空山》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在竹笛協奏曲創作方面獲得巨大成功。同時,這部作品在彰顯地域性音樂文化、探索民族音樂發展道路方面也很有值得研究的價值。
二、《愁空山》所引發出的問題
(一)審美取向問題
竹笛作為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器樂藝術,集中體現出了中國勞動人民特有的審美追求。換言之,就是其審美取向是大眾化的。一些經典作品在民間的廣為流傳,也給了大眾以這樣的認識,即優秀的竹笛作品一定是好聽易懂的,能夠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和喜愛。然而從郭文景的這部作品來看,似乎與大眾的審美取向發生了偏差,作品在得到專業人士好評的同時,卻難以為普通大眾所接受。專業化和大眾化的兩種審美取向的平衡,成為了一個新的問題。
(二)風格表現問題
近年來,在文化多元化發展趨勢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一理念也得到了更多的認可。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作品民族風格的表現,一方面能夠體現出一個創作者所具有民族責任感,一方面則能夠使作品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但是從這部作品來看,顯然具有鮮明西方風格,作為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著名的才子,郭文景曾接受了系統和正規的西方作曲訓練,對各種西方作曲技法的運用可謂是左右逢源,這一點也在作品中有著多方面的展現。所以由此便又引發出了一個問題,中國民族音樂作品究竟該以哪種表現風格為主,是否可以引入西方作曲技法,這些技法將會對作品的整體風格產生怎樣的影響等,也都需要創作者、演奏者和欣賞者進行深入的思考。
(三)形式和內容問題
藝術作品的形式和內容是一種對立而統一的關系,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具體到《愁空山》而言,其內容和形式特征都是十分明確的,內容是大詩人李白的長詩《蜀道難》,地域文化、傳統文化等得到了深刻的表現。形式上則是運用了大量西方現代作曲技法。可以看出,內容和形式之間有著“東”和“西”的明顯差異,如何消除這種差異,使之成為一個整體,成為了創作的一個關鍵點。一方面,內容決定形式,正如《文心雕龍》所言:“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道出了形式由內容而決定這一本質藝術規律;另一方面,形式自身也是具有審美法則的,能夠使內容更加完善,繼而實現作品和接受者之間的溝通。從《愁空山》來看,作者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有著充分的重視,在具體的處理中也做到了有機的統一,帶給了我們以啟示和借鑒。
三、對引發問題的思考
(一)認清雅與俗的辯證關系
《愁空山》這類現代風格作品有很高的研究價值,這是當代作曲家對民族音樂的解讀方式,開拓了竹笛這類民族樂器新的發展方向。以《愁空山》為代表的現代風格民族器樂曲進入大眾的視野,從審美層面上講,這類作品的審美特征有別于傳統民族器樂曲,其不以如歌的旋律為基礎,音樂的主題動機是片段式的,不講究精致的描繪,如同潑墨山水畫,運用不同的音色組合渲染氣氛和意境,以此表達作品含義。這種創作方式明顯是受到西方現代音樂的影響,無論作曲理念還是創作技法,都有著與傳統截然不同的方向。許多人對此類作品不以為然,他們從審美上不愿意接受這類作品,并認為大眾喜愛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而且竹笛是民間樂器,其音樂本就應該通俗易讀。誠然,音樂作品的通俗化、大眾化對大多數聽眾而言有著更重要的意義,但是,當今的竹笛已經是承載多重音樂符號的藝術標志,不僅是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樂器,也是音樂家展示高雅藝術之美的樂器。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竹笛是一門大眾化的藝術,但是不代表著其僅能夠表現“俗”的一面。《愁空山》恰恰是一個證明,在作者對雅與俗辯證關系的正確認識下,作品的重雅而輕俗,正是對傳統竹笛審美觀一定程度上的糾正,也是作者對這門藝術發展所寄予的新希望。
(二)堅持融合化的風格追求
后殖民主義時期,殖民地人民開始反思自己民族藝術的獨特魅力,民族化藝術創作得到共識,但西方音樂文化既已植入,殖民地人民也普遍接受,因此,順應這種趨勢發展符合歷史發展方向,于是結合了西方音樂創作技法,卻透露著民族音樂風貌的作品出現了,作品中二元特征顯而易見。這類作品正是當代作曲家對時代的回應,當代作曲家的共同特征是既有深厚的西方作曲技法功底,又有強烈的民族熱情,因此其音樂作品也呈現出“中西兼顧”的特點,審美更加獨立,音樂追求個性化表達,將民族傳統與個人體驗緊密結合,這些都成為這一時代音樂作品的標簽。可以說,《愁空山》這類現代風格民族器樂作品既是時代需要,也是作曲家的主動選擇,更是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的一條發展道路。其次,隨著地域性多元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共識,音樂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得以彰顯,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得到發展時機,越來越多傳統的、原生態的音樂為人熟知,其中有許多還走向了世界舞臺,這些積極因素都推動了音樂創作。然而,音樂藝術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僅僅守住流傳下來的音樂財富不足以使中國民族音樂屹立于世界,在繼承民族音樂文化精髓的同時增添相適宜的新時代音樂元素,才能使傳統的精髓綿延至未來。《愁空山》便很好的把傳統與現代結合,既保留了竹笛清脆、明亮的音色和巴蜀地區民間音樂的基本特征,又運用精深的作曲技巧和配器手法,賦予竹笛史詩性、交響性和悲劇色彩,將富有地域性特色的音樂作品拓展到新的領域。將兩者真正融合在一起,使中西方的觀眾均對其喜聞樂見,才是當代創作者對這門藝術發展所作出的獨到貢獻。
(三)掌握內容和形式的平衡關系
《愁空山》在內容和形式關系的把握上,可謂是一個范例。首先,郭文景是有著濃郁的巴蜀情節的,其自由生活在四川,對于巴蜀之國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氣息有著一種本能的熱愛,也正是基于此,他才會選擇李白的關于四川的詩歌而不是其它。換言之,就是《愁空山》是一部情動于衷的作品。其次,在具體的表現形式上,其大量融入了西方現代作曲技法,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甚至由此對作品的整體風格產生了質疑。但是在欣賞或演奏完作品之后,這種質疑便煙消云散,原因在于其各種西方作曲技法的運用,始終都是以情感為基礎的,都是為了表現出他對巴蜀大地的熱愛,對傳統文化的肯定以及自身對人生、生命的獨特思考,而且難能可貴的是,其利用靈活而獨特的技巧,對有著明顯的差異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過渡和溝通,使其真正的融為一體。如對配器的大膽創新、對音色的獨特追求等,都巧妙規避了內容和形式因為差異而產生的多種問題,最大化的發揮出了兩者的積極作用,真正實現了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也自然使作品獲得了質的飛躍。
總而言之,《愁空山》在配器方面中西結合的方式獲得廣泛認可,在審美方面也取得突破,將一個新的審美標準擺在民族音樂面前,并找到了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點,創作出既有現代感和時代特色,又有地域性民族特征的竹笛協奏曲。21世紀是一個追求多元音樂文化的時代,民族音樂文化的繁榮需要我們不斷開拓、創新。
參考文獻:
〔1〕童昕.蒼山如海——竹笛協奏曲《愁空山》析評[J].人民音樂,1997,(10).
〔2〕李吉提.爾材必有用,飄然思不群——郭文景的竹笛協奏曲《愁空山》析評[J].人民音樂,2013,(11).
〔3〕唐俊喬.試論郭文景的竹笛協奏曲《愁空山》對竹笛演奏技巧的拓展[J].音樂創作,2012,(7).
〔4〕戴亞.竹笛與管弦樂隊合奏的實踐與思考[J].人民音樂,2003,(4).
(責任編輯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