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
摘 要:《文概》課堂教學內容要精心設計,改變傳統的教師精講理論的單向傳授知識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可以側重使用某一教材,確定課堂授課內容,重點把握基本理論和重點難點,有效利用課堂時間。其次,注意精選案例,達到理論鞏固和開拓文化視野的雙重目的。教學中,可設計多樣化教學方案,靈活使用理論精講式、討論式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關鍵詞:文學概論;改變;視覺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1-0251-03
從課程性質來說,《文學概論》課是中文專業基礎課程,主要講授文學的基本規律及基本概念、范疇等,從理論角度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文學,較好地把握各類文學文本和各種文學現象,對中文專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但因課程的理論性、思辨性,學生學習起來具有一定難度。傳統的以教師精講為主的單向傳授知識模式,令大多數學生被動聽課,應付考試,學習缺少主動性,文概課堂氣氛沉悶乏味,這是文概課教學改革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一、傳統教學方式的困境
文學概論的傳統課堂教學通常以教師精講為主,注重理論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往往通過教師循序漸進的講解,積累學生的理論知識,形成知識框架,提升理論素養。常見的課堂授課方式有3種:一是純粹以理論精講為主,教師系統梳理概念的發展過程,闡釋概念內涵,理論講解完整。這種授課形式有助于學生了解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但填鴨式的講授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教學效果并不好。第二種是在理論講解中,輔助一定的事例,聯系文學文本或文學現象進行理論論證,但因側重理論內容,這種分析往往是點到為止。在這兩種教學中,教師扮演的是工匠的角色,按部就班一絲不茍地完成了工程,缺少新意。第三種是講授式和討論式相結合的方式。教師預留課下閱讀作業,要求學生閱讀理論著作等,課堂上以教師為主導,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比照前兩種,這樣的課堂活躍一些,但還是很難從根本上改觀學生被動學習的心理狀態。3種授課方式雖有所不同,但課堂教學沉悶,學生缺少學習的積極性是共有的弊端。造成這樣的狀況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教師的角度來說,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日益顯得僵化,教師自說自話自得其樂,學生與教師有很大的距離感。就學生而言,大學生是有個性和自主性的新世紀的青年人,安坐一隅、教條的學習不符合他們的性格。事實上,因為教育環境勝過20世紀80、90年代,學生的知識儲備較為豐富,當然其中也有眾多疑問。因此教師更關注的是如何激發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和他們對文學的熱情,這些在以往的學習體制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壓制。備課中,教師需要全面考慮這些現實因素,改善最能掌控的課堂教學,使文概教學走出困境。
二、選擇教材,靈活設定教學內容
文概課程通常是一學年的教學時數,但在一年的時間里提升學生的理論素養和實際運用理論能力并非易事,教師應有步驟地組織教學來完成任務。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選擇教材,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課堂學習中,授課內容應以一本教材為主要依據,以之為線索,循序漸進地為學生搭建起一個理論知識的框架,教材清晰的線索和內容也方便學生把握基礎理論和知識。其次,為學生制定經典篇目閱讀計劃,通過課外閱讀完成知識拓展。赤峰學院文學院選擇的教材是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是一套較為適合本科學生參考使用的教材。全書共十六章,但授課中,并非講授全部內容,而是對內容有所刪減。通常,第一章第一節學科性質,第二章第二節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建設、第五章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活動、第十四章文學理論接受與消費的性質,這些相對較為容易把握的內容可以讓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第六章文學創作、第九章文學作品的體裁,在其它課程如《寫作》里學過,那么教師應該新辟角度,提升學生學習的新鮮感,而這兩處也是很能激發學生對文學的興趣,利于理論學習。余下的內容,文學的性質、文學創造的價值、文學風格、文學接受等內容,都是文學理論的重要構成,同時也是分析文學文本和文學現象不可或缺的價值標準,教師宜采取各種方式激勵學生掌握。此外,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豐富課上內容,開闊學生的理論視野,學生除了這套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外,再輔之其他的中外文學理論成果,以開闊學生的理論視野,鼓勵學生進行課下閱讀,建議必讀的篇目有《文學理論》(韋勒克)、《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朱立元)、《美學散步》(宗白華)、《文心雕龍》(劉勰)等,積淀和提升理論素養。
明確理論內容后,接下來即是解決理論運用于實踐的問題。選擇合適的案例輔助理論進行示范性講解是必要手段,而精選文學文本是一大難題。在以往授課中,教師經常面對的現象是學生對閱讀文本沒有太大的興趣,常常老師布置前聽老師介紹會激動一下子,但課下仍回老樣子。這種情況和學生文化視野較窄、文學素養不高、文本賞鑒水平較弱有關。生長在電子時代的同學們,紙質媒介逐漸被電子媒介取代了主導位置,大眾更多的是通過畫面快捷傳達信息的直觀方式了解世界、了解文學,處在這種環境中的同學,富有視覺沖擊的對象更能引起他們的審美注意,這使他們的文本閱讀成為流于形式的淺閱讀。在課堂討論中,很多學生的評論不是源自小說文本,而是改編后的電視劇,即便是源自小說文本的評論,解讀也很表面化。那么精選文本,培養學生對文學的敏感愈具挑戰性。首先,應選擇學生喜歡的經典文本或當下的熱點文本進行研讀。教師推薦篇目時,注意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提供欣賞方法或理論。課堂上,魯迅的《傷逝》曾被解讀為:子君與涓生的愛情悲劇是由于物質生活的匱乏造成的。這觀點還得到了部分學生的認同。這時需要教師的適時引導,如欣賞小說時讀者的理性態度、體會情節和細節設計、人物的典型等問題,逐步引領學生深入閱讀文本,體會文學的價值。其次,關注當下的文壇熱點問題或現象。當電影《狼圖騰》《白鹿原》上映時,推動學生去閱讀原著小說,區分兩種藝術形式在形象塑造、主體表達、藝術呈現方式等方面的差異。第三,在講解某一理論點及相關問題時,選擇相同題材的同類文本,拓展其文學視野,激發閱讀興趣。如在講解敘事性作品一章中的敘事結構時,推薦離鄉-返鄉題材的代表性作品,如魯迅《故鄉》、蹇先艾《貴州道上》、莫言《白狗秋千架》,體會內聚焦的使用手法及各種效果。第四,可選擇有關聯的作家文本,如以徐志摩的詩為例時,同步推薦林徽因的詩歌。以上幾種方式逐步施行,一方面引導學生感受不同文學體裁的特征及閱讀方法,培養其敏銳的文學感受力,激發起對文學的興趣,同時,以此為基礎,討論介紹基本理論。
三、設計多元化教學方式,配合適當的課堂教學方案
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已受到挑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大學課堂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在明確了講授內容后,合理設計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案成為教師的重要任務。而課堂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凸顯實踐性品質則是主要要求。同時,為了適應消費文化環境下學生重視視覺效果的需求,充分利用多媒體,精心制作課件是完成這一任務的重要環節。
1.理論精講式。文學概論主要是一門理論課,教學目的之一是將理論內容準確完整地逐步傳達給學生,因此教師精講理論仍是非常主要的授課方式,這也是教師們傳統的教學方式。但面對新時代的學生,教師的授課內容和方式應有所突破。“教材基本知識+經典理論文本”是建構學生理論知識、提升理論素養的較好方式,二者有機地結合可激發學生閱讀經典理論文本的興趣。文學的性質、文學的發生發展等問題即可采用此方案。在文學活動發展的諸因素中,文學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關系總體而言不難理解,這樣教師授課就應該加深認識,拓展學生視野。以此為切入點,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節選部分,通過經典理論文本來強化理論,活躍思維。這類經典理論文本閱讀學生興趣不大,需要有效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如“神話如何產生的”“當代社會是否有真正意義上的神話”“當下文學的邊緣化與經濟發展水平有關系嗎”等。課堂上,教師針對這些問題與學生探討、答疑并帶動學生進入理論點的把握和理解中。當然,如此講解可能沒有時間對概念的流變等進行系統闡述,這需要教師備課時深入研究內容,簡化理論,提煉核心內容,不破壞知識的學理性,尋找最接近真理的答案。
2.專題討論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文學基礎和理論基礎的實際情況,選擇性地使用專題講解的方式。如文學作品的體裁、意境等在其它學科里有所了解的理論可以采取這種方式,意在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提升理論素養。文學作品的4種體裁是學生閱讀中最常見到的樣式,理論內容在寫作課中也有所涉及,那么文概課上,單純地介紹4種體裁的基本特征就顯得內容重復且單薄(如《文學理論教程》童慶炳主編),教師可以總括為“詩之美”,并精選詩歌案例如席慕蓉《一顆開花的樹》,從不同側面探討詩歌美在何處,學生自然會有各種答案,大約不外幾個方面,即意象之美、節奏之美、技巧之美、語言之美等。教師根據課堂內外對學生的了解,引領學生復習舊知識,強化新知識,將知識點體現在課件中。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魅力,朗讀視頻音頻是值得選擇的,學生從聽覺、視覺兩方面對詩歌的各種美有個感性的印象,再進行抽象概括。這種方案對學習理論知識和提升理論運用能力都有很大幫助。
3.作業講評式。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教師需要布置作業,使課內學習有效延展,為課堂教學作準備。布置下去的作業方式眾多,如理論文本、文學文本閱讀、文學創作練習、文學批評寫作等。這一方案根據授課內容而定,如講述文學創作一章時可以采用此方案。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創作經驗,雖然很多是應試性質的話題作文。在授課前,給學生一定的創作要求,限定體裁,內容上要求回避自己的實際經歷,獨立完成一篇創作作業。講評前,教師應該對作業進行閱覽、歸類,以有助于理論講解和作業講評。課堂教學中,將學生分為3個小組,即創作前、創作中、創作后進行討論,5分鐘后各小組拿出自己的創作經驗談,大家再共同總結。教師在這個討論過程中一定扮演好解惑者角色,完成主導性工作,這是對教師理論知識、課堂掌控能力的考驗,以此完成文學創作過程的理論學習。
在設計各種教學方案進行備課時,很多教師經常制作PPT課件來完成課堂教學。PPT課件在具體教學中占有的位置和作用不盡相同。良好的PPT課件制作,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形象的呈現在畫面中,較強的畫面感和動態化的呈現特點能夠對學生形成一種外部刺激。很多時候,它被教師們當作精簡版教案在使用而已,并未達到它該發揮的效用。生長在電子時代處于消費文化氛圍中的學生,富有視覺沖擊的對象更能引起他們的審美注意。那么教師更應將PPT課件作為刺激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使之有效參與到教學模式改革中。文概是一門理論課,PPT課件的制作需要比文學課更花心思。教師需要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搜集文字而外的圖片、圖形、聲音、動畫、音頻、視頻等感性材料,善加利用,引領學生進入特定情境中,思考問題,學習知識。如文學的性質一課,理論性強。設計課件時,首先提供預留文本閱讀作業的感性材料,如按照前面的案例準備方案,選擇的同一時代同類題材的經典案例如《人民的魚》(蘇童)和《許三觀賣血記》(余華),PPT制作可以利用蘇童、余華的資料,知名評論者的評論文字,可以借用電影的視頻資源,圖文并茂、動態化呈現內容,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便于學生感受文本并進行討論,形成理論概括。其次,設置問題頁,如“文本展示了怎樣的生活狀況和時代狀況”“怎么理解社會意識形態”等。最后,根據備課時甄選不同的對意識形態的理解,選擇最接近真理的觀點,如詹姆斯的觀點加以總結。這樣,通過精美課件,引導由文本討論導向理論,完成教學。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3〕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三聯書店,1989.
(責任編輯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