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華
當前,學生被動學習的現象比較普遍,課堂上被動地接受知識,老師給多少,學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大多數學生頭腦里只是老師“灌輸”的內容,離開老師,就不會學習了,這種狀況是應試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
為改變應試教育的弊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在數學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小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呢?下面,談一談筆者個人粗淺的體會:
一、正確的學習動機的形成,是促進學生自覺學習的動力
事實證明,小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便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力。
激發一個人的學習動機,是培養其學習能力的重要因素。針對一年級孩子的實際情況,首先,筆者講一些科學家小時候怎樣立志成才;工農子弟怎樣克服重重困難,刻苦學習,結果成為農藝技師、養豬、養雞專家等故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利用榜樣的力量,在學生心目中樹立一些成功的榜樣,再通過具體、形象、生動的語言,讓他們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怎樣做才能更好地為社會、為家庭作貢獻,激發他們“我要學、我想學、我一定要學好”的信心。但是動機教育是長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對隨著年齡增長,卻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個別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輔導,直至改正為止。因此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還必須靠教師良好的教學過程來影響。
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相對分散,觀察力不集中,情趣易變。針對這些特點,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時要堅持持久性。通過生動的教學過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意志品質,激發他們獨立思考和探索知識的興趣。為此,筆者重視運用符合兒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語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導操作學具,由直觀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讓學生學得高興,學得樂意,學的不覺疲倦。
二、教給學習方法,是形成學習能力的關鍵
在教學中,既要研究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顯示學習方法的“透明度”,使學生在探索新知識的同時,學會獲取知識的思維、方法、技巧。做到依據學習規律確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導學法,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要貫徹啟發式教學思想,不斷改進課堂教學結構,著力引導學生在設疑、激疑、解疑中學習新知。在學習過程中教給學生五種教學方法:
1、閱讀學習方法,教師科學地組織學習材料,循序漸進,讓學生學會提綱引領,抓重點,從而科學閱讀,正確理解題意。當前,數學教學中存在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學生不會使用教材,一堂數學課往往是到給學生布置作業時才打開書本。教材不只是教師教學用的材料,也是學生學習使用的材料,因此,教會學生使用教材也是培養學生資助的獨立的學習能力的重要內容。比如在低年級時,應重點放在指導觀察的方法,新課本提供了大量的圖畫、圖形、直線、線段等形象直觀的內容。根據兒童反映在觀察過程中的幾個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觀察事物時隨意性強;情緒易變,興趣橫生,觀察事物時具有易變性;浮于表面,粗略籠統,描述觀察現象時帶有主觀性等),在指導學生掌握觀察圖畫、圖形等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觀察圖,了解圖意和要求,按順序觀察;按方位觀察(指導學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詞語)。(2)按圖意要求,會操作學具,并能按圖意會組織語言表述操作過程。(3)按圖意要求會填數、填符號或計算。(4)能明確圖里標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為進一步學習做準備。而到了中高年級,要注意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課本中提供的學習方法,來理解概念與規律。通過實際的操作,盡量引導學生依據課本去動手、動口、動腦,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體現知識的形成和指導過程。對課本中設置的有問無答或結語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嘗試學習的方法。通過“提出問題——嘗試探索——討論交流——明理開竅”的學習過程,從小激發學生敢于“讓我試一試”的動機,培養探究能力。
3、操作學習的方法,通過拼、擺、剪、比、畫等實踐活動,從動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念,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如在低年級就注重指導學生掌握量線段的長度、畫線段,用三角板判斷直角、畫直角,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高年級注意訓練學生運用測量工具在地面上測定直線、測量較短的距離,會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畫角等;在中高年級還應注意訓練學生畫圖,制作簡單的統計圖表等。
4、數學思考方法。通過例題的示范、練習的指導,引導學生逐步掌握運用常用的數學思考方法,如有序、對應、變換、轉化等,并能根據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靈活地運用這些方法。
5、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和綜合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整體的細節或成分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又必須將學生引入整體和系統上。引導是否得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命題。(即:問題的提出和練習時機的選擇是否得當。)比如:講課時應突出審題和析題,先“化整為零”,把原題解剖成若干小題,然后再“集零為整”,把剖成的若干小題的內容聯系起來。久而久之,學生的分析和綜合能力就會提高。
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發展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
習慣是一個人在長時間里逐步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為或方式。葉老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狈彩呛玫膽B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有熟練的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的習慣有助于鞏固發展學習能力,而且對將來工作和學習也有較大幫助。1、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兒童的思維具有不穩定性,在學習過程中,筆者教給學生認真思考,會想問題,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如:看到應用題的問題,要想需要什么條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樣想問題最簡單,這樣,學生思考的準確、深刻。這種習慣的養成有助于思維品質的形成。2、仔細觀察,用心去記。低年級教材里的東西較多。從低年級開始注意教給學生學會比較、觀察、做出正確的判斷、推理。這樣指導養成仔細觀察、善于比較,發現異同的好習慣。讓學生用心地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準確性。同時又能促進學生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3、規范地寫,準確地算。這對于低高年級都很重要,先教孩子們認真寫每一個數字和符號,然后再規范書寫數字、答題,以至于以后計算的準確,精確,有的同學不注重書寫,只圖快,不準確,是學數學最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