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靈飛 鄭文翔
摘 要:《采煤學》是研究煤礦開采技術的綜合性技術科學,是采礦工程專業核心專業必修課。本文從教學大綱修訂,課前教學課件建設,課中講課和實驗相結合,課后多方位輔導,到設計類和考試類試題庫的建立等方面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從而培養現代采礦專業技術人才。
關鍵詞:采煤學;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12C-0088-02
《采煤學》是研究煤礦開采技術的綜合性技術科學,是采礦工程專業核心專業必修課,是在學習煤礦測量學和煤礦地質學等課程的基礎上,配合礦山供電、礦井通風與煤礦安全等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的學習,系統地闡述現代礦井的井田開拓、采煤方法及開拓延伸與技術改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過課堂教學、實驗、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等教學環節,使學生對礦井開采技術有較全面的了解,對機械化采煤有較深的認識,初步具有根據不同地質條件正確選擇礦井開拓方案和采煤方法的能力,并為以后研究開采問題或進行礦井開采設計打下理論基礎。
從麥克思《內蒙古科技大學2014級招生、入學教育及新生適應性報告(2015)》可看出:關于學生和老師討論課程或作業上的問題,48%的學生選擇從不或偶爾;關于搜集、閱讀課程相關的參考資料,32%的選擇是從不或偶爾;關于學生的適應問題,56%的學生遇到學習問題,38%的學生未得到幫助;有關學習問題出現的原因,57%的學生對所學內容缺乏學習動力。
從麥克思《內蒙古科技大學應屆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跟蹤評價報告(2015)》可看出:有關采礦專業教學改進調查中,有80%的學生認為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56%的學生認為無法調動學習興趣,53%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不實用或陳舊;有關核心課程調查中,滿意度僅能達到64%,有較大提升空間。
以麥克思調查報告數據為基礎,結合《采煤學》實踐性和空間性強的特點,并根據教研組多年在一線教學的經驗,對于《采煤學》的教學從以下改進:
1.修訂課程計劃,教學內容及時更新,做到與現場同步;
2.大幅增加實踐教學,以課堂走進實驗室的模式開展;
3.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4.提升師生有效溝通,實現多維交流。
一、課程教學改革對策
隨著國家對煤礦企業要求的提高,以及煤炭開采理念的變化,要求采礦工程專業畢業學生能力適時進行改變,本課程多年形成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受到挑戰。根據講授本課程的教學經驗和在礦山工程方面的科研經歷,分析目前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程進行教學改革:
1.根據采礦工程專業新版培養方案、工程教育認證理念及其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結合煤礦開采的現狀,修訂《采煤學》教學大綱。
課程教學大綱是指導教學工作的依據,是課程內容教學體系建設和改革思想的集中體現。根據內蒙古科技大學采礦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工程教育認證理念,以及采礦工程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圍繞能源工業精英教育教學體系建設目標,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認真修訂課程教學大綱,突出現代采礦技術特色。新版教學大綱應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適應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要求,并能反映學科最新研究成果,既重視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講授,又兼顧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體現教學改革內容的優化整合。
如在《采煤學》教學大綱中著重體現環保意識、法律意識以及創新意識,從而使畢業生能夠針對采礦工程中的復雜工程問題設計解決方案,設計方案滿足安全、綠色、經濟和高效開采的主要生產系統、環節和工藝流程,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并能分析和評價設計方案與專業工程實踐活動對社會、健康、安全、環境、法律及文化的影響。
2.優化《采煤學》的教學內容,及時更新教學素材,補充現場生產案例。簡化落后的生產系統和采煤工藝,突出詳述符合現代煤礦實際的生產系統和采煤工藝。在課程教學大綱指導下,對原有《采煤學》教學內容進行取舍,突出重點,注重實用,有利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和理解。如:炮采工藝已基本淘汰,普采工藝鮮有應用,綜采是現代煤礦最主要的采煤工藝,故在授課內容上大幅度加大綜采的比例。
在合理保留傳統內容的基礎上,注重課程內容的更新,通過在課堂教學中補充本學科的發展前沿動態信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施案例教學:案例主要來源于教師的前沿科研項目和大量的工程實踐,教師通過生動形象地講授分析工程案例,不斷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即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也檢驗了知識的不足,并在強烈的學習興趣驅使下掌握知識。
3.教學課件建設多樣化。《采煤學》實踐性強,不好理解,需收集制作課程相關的圖片、文字、聲音、動畫、視頻、案例等大量的教學資源,制作《采煤學》電子教案和PPT等,使復雜空間問題形象化,增加教學內容的生動性,達到教學信息量大、知識面寬的目的。 ? ? ? ? ? ? ? ? ? ? ? ? ? ? ? ?(下轉96頁)
(上接88頁)4.采取“課堂教學為主,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并重,且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采煤學》課程教學中,從開拓、準備到回采無一不是與現場緊密聯系,空間性、實操性伴隨始終,因此如何形象展示,益于學生理解是最大的問題,最好最快的辦法就是實驗教學。
目前《采煤學》授課內容實驗課課時過少,通過改革采取“課堂教學為主,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并重,且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實驗課,或者選擇部分內容直接放在實驗室上,邊講解邊觀看教學模型,使學生理解地下錯綜復雜的各種井巷的空間關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易于掌握學習內容。
5.傳統語言交流與現代網絡交流相結合。在堅持傳統的言傳筆授交流方式的同時,重視網絡交流方式。在網絡成為一種新的教育教學方式的今天,積極利用網絡開展教學活動,一是公布教師的電子郵箱、QQ號和微信號,組織教師通過網絡方式與學生交流;二是將《采煤學》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實習及設計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等內容掛在校園網上,便于學生自由學習和瀏覽;三是進行網上答疑和質疑,以便鞏固教學成果。
6.采用平時設計類作業和期末筆試相結合方式考核,并建立試題庫。改革以往期末筆試考核的單一模式,采用平時設計類作業和期末筆試相結合的模式,這樣可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通過搜集礦山地質資料,擬定各類設計類題庫;結合教學內容,教研組成員編寫覆蓋課程知識點各類題型,用于期末考試的隨機抽取。
二、結束語
通過對《采煤學》的教學改革,以工程教育認證和卓越工程師建設為契機,從教學大綱修訂,課前教學課件建設,課中講課和實驗相結合,課后多方位輔導,到設計類和考試類試題庫的建立等進行課程建設,培養合格工程技術人才。
項目來源:內蒙古科技大學2016年教改項目《“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背景下采礦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改革與實踐》。
參考文獻:
袁瑞甫,熊祖強. 《采煤概論》精品課程教學體系改革與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