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例研究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在日本被稱之為“授業研究”,是一種教師聯合起來的計劃、觀察、分析和提煉真實課堂教學的過程。隨著2005年課例研究協會(WALS)的成立,課例研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推廣。哈爾濱市第四十九中學結合“十三五”學校發展規劃,將校本研修工作重點定位在課例研究項目上。確立了“一題、一課、一師、一團隊”課例研修模式,推動學習共同體建設。2016年10月底,哈爾濱市中小學校本研修首批示范學校創建工作總結表彰大會在四十九中召開。學校進行了現場課例研究展示,且把校本研修工作落實在了課堂,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
哈爾濱市第四十九中學的課例研究可以概括為:一題、一課、一師、一團隊。
一題,即課例研究的實際問題,也稱為研究主題。研究的主題注重以下三個角度的選取:一是學科知識的角度(對學科本質的理解、思想方法的滲透及學習方法指導等);二是學生及其特點的角度(關于學習方式轉變方面,不同個性與水平的學生認知規律方面等);三是課程開發的角度(課程資源開發、現代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等)。
一課,即圍繞研究主題進行的課堂教學預設。
一師,即一名授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既可以是剛入職的新教師、青年老師,也可以是骨干教師,為教師創造平等的展示機會。
一團隊,即在研修過程中形成的學習共同體。可以是一個學科備課組,也可以是教研組。
在哈爾濱市中小學校本研修首批示范學校評估中, 我校八年級語文團隊進行的“長文短教實施策略”課例研究,受到了專家們的極高評價,現將課例研究的整個過程展示如下。
策劃:趙宏國
主持:胡濤
授課:張蕊
研討人員:杜暢 張曉敏 任旭來 于坤明 李婷婷
確立主題
在學校深入開展課例研修的背景下,八年級語文教師團隊集思廣益,確立并開展了如下主題的研修活動:
1.在文言文學習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記敘文教學系列專題之細節描寫(環境描寫,結構安排,選材等)
本學期,通過研讀教材,教師們發現教材中現代文篇幅長,文字多,文學性強,而文言文重點篇目頗多,基于教材繁難而課時有限的矛盾,教師們確立了長文短教主題。即在對文章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在教學中凸顯重點把握本質,對教材作出藝術化的處理。以下是教師們對這個主題確立的看法。
杜 暢:八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及思維水平可以保證對小說、散文等文體在某一方面有深入、有效的研究。同時,長文短教有效地保障了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使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得以展開,這樣的學習效果好。
任旭來:長文短教可以促使青年教師切實了解學生,精心研究文本,注重知識擴展,突出教學重點,讓預設更加充沛,備課更加細膩,從而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手段。
于坤明:我覺得長文短教也符合課程標準對現代文閱讀的要求,在一堂課上要想有效提升學生的賞析能力,真正達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長文短教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同時這也符合現在考試中側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查的要求。
胡 濤:基于大家所說的各種優點,我們根據學情、教師的成長、課程標準幾個方面確立了長文短教的主題。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執教者 張 蕊
◎背景呈現
此文是當代著名作家曹文軒《草房子》的節選,篇幅很長。作為一篇能夠給予學生豐厚心靈滋養的文章,以其為長文短教的教學藍本,還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設計之初,想從小說的三要素入手,但考慮到這樣的設計必然會讓學生失去品析的趣味,也難以達到對文本深層次解讀的目的。再度研讀文本,我發現在孤獨的背景下,寥寥無幾的語言描寫是分析杜小康心靈成長歷程的關鍵,因此重新進行了設計。
這篇文章講述了少年杜小康心路成長的歷程,將其作為教學著眼點會有助于學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也會對同齡的學生有心靈成長的啟示,因此將其確定為教學重點。但突破教學重點需要有一個準確、巧妙的切入點,本文之中只有四句人物語言描寫,但卻極其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于是我把透過語言,聯系小說及選文語境,分析杜小康不同階段的語言所反映出的不同心理及性格的轉變作為切入點。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對人物語言的分析,聯系整部小說的情節、理解人物的心情,并探究出杜小康心靈成長的軌跡,學習通過語言描寫分析人物心理、性格的閱讀方法;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探究、交流,品味文中的語言描寫,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題;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苦難賦予人的價值,能夠理解成長的真諦,并能堅強地面對人生中的苦難。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泥濘的路我們不愿前行,可是當我們跨越之后,心中會感到暗暗自喜!孤獨的歲月我們不愿面對,可是走過之后,心中會忽然發現,孤獨原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孤獨的兩端,可能是全然不同的我們。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一個少年的內心,經歷一場人生的風雨,感受一顆變得堅韌的心靈!
二、探求新知:1.初感“孤獨”(概括文章內容); 2.品析“孤獨”(由四句語言描寫分析人物形象)。
三、拓展應用:感悟“孤獨”(結合杜小康的成長歷程,談對成長的理解)。
四、反思提升:由《草房子》中油麻地小學校長對杜小康的評價作為本節課的結語。
◎活動及問題設計
一、初感“孤獨”
活動:速讀課文,思考問題。
問題: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篇小說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預設:學生可能表述不簡潔,不能切近“孤獨”的背景。
應對:提示學生注意簡潔和文章中的一個關鍵詞。
二、品析“孤獨”
活動1:在文中快速勾畫出杜小康的語言。并請同學朗讀。
預設:學生可能把握不好這四句話的感情基調。
應對:教師明確人物語言可以表現人物心理及性格。
問題1:從“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這句話中你能看出此時的杜小康怎樣的心理?請聯系上下文加以分析。
問題2:從這句話中你能看出此時的杜小康是個什么性格的孩子?
預設:學生能夠用詞語概括,原因分析可能會不準確。
應對:引導學生分析“害怕”的原因,引入《草房子》中的片段,進而分析杜小康的人物性格。
活動2:品讀文章20-35段。
問題3:你認為說出“我要回家”這句話的杜小康是不是太不懂事了?為什么?
預設:學生能夠體諒杜小康的孤獨,會因為同情而體諒。
應對:引導學生關注時間、地點、語言等,并引入《草房子》中的對話,讓學生感悟到杜小康內心在濃重的孤寂中忍耐自控,從而心生敬意。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的品析鑒賞能力,并感悟杜小康的成長。
問題4:“還是分頭去找吧!”是不是使用“?”或“!”更好呢?為什么?
問題5:此時的杜小康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預設:學生能夠感悟到杜小康的堅強,所以會誤認為這種堅強主要表現在應對險情時候的態度。
應對:分析描寫杜小康與其父親的語句,分析他們在應對危險時的不同表現,感受杜小康的冷靜。
設計意圖:分析描寫人物的多角度手法,感悟側面烘托的作用。
問題6:從“蛋!爸!鴨蛋!鴨下蛋了!”這句話你能看出杜小康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問題7:有孩子一樣的驚喜,是不是說杜小康又變得幼稚了?
預設:學生能夠分析出杜小康此時一定是過于激動,而又畢竟是個孩子。
應對:引導學生感悟懂得珍視也是一種“成長”。
活動3:請學生帶著對杜小康的理解,朗讀杜小康說過的四句話。
預設:學生能夠盡量地揣摩人物的感情,但因朗讀能力差異,所以會不同的效果。
三、感悟“孤獨”
問題:當我們陪伴杜小康走完這段孤獨之旅后。結合杜小康的成長,你認為怎么樣算是長大了?
預設:學生對孤獨、困難等還僅僅是停留在話語上的認同。
應對:引出周國平對孤獨價值的詮釋,引導學生深刻體會成長的內涵。
活動:引入杜小康關于成長的材料。
(這個昔日油麻地小學的驕子,能坦然甚至不帶一絲卑微的在自己曾經輝煌過的油麻地小學門口擺起了地攤,讓油麻地小學的校長感慨道:“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許就是杜小康!”)
預設:學生對本文的學習可能會隨著這節課的結束止步。
應對:留下懸念,讓學生帶著興趣和疑問走進《草房子》及曹文軒的其他作品。
主題的實施
1. 側重點
胡 濤:確立了研究的主題與長文短教的策略,今天我們就圍繞張蕊的《孤獨之旅》一課,對長文短教的實施策略進行研究。為了達到短教的目標,實現高效課堂,我們一定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的取舍。那么張蕊老師,你執教設計此課時選取的著眼點是什么?(你是如何思考的?)
張 蕊:在備課組的啟示下,我明晰了確定好教學的著眼點是長文短教的關鍵。這篇文章講述了杜小康的心路成長歷程,而讀懂這個人物是解析此文的關鍵,所以我把分析杜小康的人物形象確定為教學著眼點。小說主要是通過鮮明的人物形象來感染讀者的,所以分析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才能挖掘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積淀的情感,這是準確理解小說主題的關鍵一步。本文之中杜小康在成長的各個階段,形象個性極其鮮明,通過解讀這個人物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任旭來:我和張蕊老師選取的著眼點一樣,都是專注于研究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但張老師是從文本的角度來考慮的,而我是從孩子的實際出發的。我們的學生正處于和杜小康相似的年齡段,他們既有相同的浮躁,又有比杜小康更優越的條件,他們對生活的要求比杜小康更高,同時也就更經不起風浪。了解了杜小康的人物形象,也就能給學生以心靈的啟示、成長和幫助。
杜 暢:以對“成長”的探究為例,教學時,教師也可以將主人公孤獨之旅之前的優越生活及之后的慘痛經歷——靠杜小康的勞動支撐家庭生活等內容添加進來。可以使“成長”的內涵更為豐富。孤獨之旅中的痛苦、辛酸、恐懼、屈辱讓杜小康學會更加堅強。這些內容讓我們看到更了不起的是,杜小康從容坦然地面對低微貧苦的生活狀態與不放棄拼搏和努力的精神。
張曉敏:前三位老師從主題角度確立了本文的重點,而我在備本節課時考慮到本課人物較少,節選課文的中心較明晰,學生比較容易把握,而本課的環境描寫在文中寫得較充分,但容易被人忽略,再加上在以往小說教學中學生對環境描寫感知較薄弱,同時結合《故鄉》《我的叔叔于勒》這兩篇環境描寫較典型的文章,有條件、有必要讓學生細致地研讀環境描寫。所以我將環境描寫賞析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
李婷婷:我感覺張蕊和任老師的切入點最終都是分析人物形象,及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作為一篇小說,能不能直接把情節切入來實現長文短教作為著眼點呢?
杜 暢:這是一個很好的角度,但不太適合這篇文章。本文的情節發展沒有獨特之處。你可以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學中嘗試一下。《我的叔叔于勒》用了對于勒側面描寫來反映菲利浦夫婦的態度;而且夫妻二人在對待于勒的態度上前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章還巧妙地設計了一些小道具,如于勒的信。圍繞這封信家人也有很微妙的變化。
2. 切入點
胡 濤:選取側重點是因人而異,因課而異的,選好教學側重點是長文短教能否短而有效的基礎,那么課堂教學如何落實的呢?張蕊老師你是怎樣快速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的?
張 蕊:因為本文是在孤獨的背景下產生的,所以本文只有四句語言描寫,而語言是在相應的背景下產生的,并且人物性格和當時的心理狀態也決定著每個人的語言表述方式,所以我就是透過這四句話深入分析杜小康的人物形象來確定本節課的切入點的。
于坤明:我覺得也可以從杜小康的“哭”切入分析,文中這樣寫到:“他哭了起來,但并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我是從“杜小康為什么哭?為什么他的哭不是悲哀?他自己的哭泣他自己真的不明白嗎?”一系列追問開始的。這一系列的問題對于學生而言是有難度的,也正是這一系列的追問促成了學生自主的思考,促使學生走進文章,走進杜小康的生活,感受他的成長變化,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任旭來:文章作品的標題,一般就是文眼。所以我就想從標題入手,抓住“孤獨”一詞,讓學生領會這是怎么樣的一種狀態,怎么樣的一段經歷,又是怎樣的孤獨,從而來把握小說中杜小康恐懼、面對、戰勝孤獨的情節。抓住了這一點,也就抓住了學生的心理,他們的閱讀學習往往都是建立在閱讀興趣的基礎上的,如果能夠實現的話,學生就能快速進入文本,厘清小主人公思想成熟的過程,更好地為小說主題服務,讓責任和堅強在學生們心中發芽。
李婷婷:從文章入手也是很好的方式,我曾經上過“再塑生命”,其中的“再塑”二字,再現了莎莉文老師用自己真摯的愛心,改變了海倫一生的過程的艱辛。抓住“二字”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一個生命頑強成長的足跡。
(教師對張蕊課堂教學中的某一問題設計提問,并研討,如有人提出杜小康的性格如何發展變化的。)
張 蕊:其實在課堂上,我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總感覺這種問法有不當之處,還不知道問題在哪?請大家幫我分析一下。
杜 暢:“性格”應該是一個人的穩定特征。說性格在不斷發展變化不太準確。用“特點”一詞怎么樣?或者是“形象”?
胡 濤:把握了杜小康每個階段的特點后,讓學生綜合分析他的心路歷程,不難看出,杜小康從不堪忍受孤獨之痛,到承受孤獨之苦,再到享受孤獨之味,杜小康終于在孤獨之旅中成長成熟了。看來課堂問題的設計一定不僅要關照文本特點,更要充分考慮學情,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文本,感悟理解文本的內涵。
3. 訓練點
張曉敏:各位老師在以上的探討中關注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對主題的理解,對文本深入的拓展閱讀,較全面、深入地感知了課文內容,但我覺得在關注以上內容的同時,我們上的是語文課,應該上出語文味來。不能忽視語文能力的訓練和語文素養的提升。比如我在讓學生研讀本課環境描寫時,畫出環境描寫的文字,并結合文本具體詞句品讀,用三個詞概括三個不同階段的環境特點。如第一階段環境描寫中讓學生關注“遙遠”“陌生”“空曠”“唯一的炊煙”等關鍵詞,感知文字中所展現出來的曠遠、迷茫,由此烘托出杜小康內心的孤獨、極度寂寞、害怕。還有第三階段雨后晴明,蔚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展開聯想和想象,從文字所呈現的畫面中自然地體會杜小康成長后的欣喜。進而從語言文字中真切感知杜小康成長的心路歷程。品味漢語“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魅力。
于坤明:我講這篇文章的側重點也在環境描寫,張老師對環境描寫的鑒賞是在品詞析句,而我是從朗讀入手,我覺得當學生能將文章聲情并茂地朗讀出來的時候,必然對文章有了很深入的理解,這樣不但能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也能充分體現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就像文中描寫暴風雨的到來的句子,“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臨近中午時,雷聲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過不一會兒,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這句話在朗讀時要注意整體低沉的語調及個別地方的聲調的變化,還要注意朗讀的停頓、重音、緩急的變化,當學生能將文章很準確、用情地朗讀出來的時候,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杜小康成長的歷程,杜小康由原來的對未來的恐懼,以及到了葦塘后對恐懼的加深,盡管這個時候杜小康適應了,但這個適應是被動的,是對內心極度恐懼的壓抑的適應,然而在這個暴風雨的夜晚,杜小康經歷了人生最大的風雨,在風雨中杜小康實現了成長,這時,學生也明白了“人生的成長是要經歷暴風雨的洗禮的”“不經風雨,怎見彩虹”。學生在這一刻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也感受到了文章中語言的魅力,領悟到語言文字所刻畫的美的意境,最終達到提升鑒賞能力的目的。
張 蕊:這也是我在教學中不知道該怎么處理的問題,朗讀效果不好,我想朗讀效果不好的原因是情感太跳躍了,語言太簡短了,那對這樣的問題應該怎樣進行朗讀的訓練呢?
任旭來:張蕊老師這節課中也注意到了這樣的朗讀訓練,這種入情的朗讀的確能幫助他們感受杜小康的人物形象,但是“四句話”的明晰似乎還是弱了點,孩子們表現出來的效果不太明顯,對于這樣的文本,我們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呢?
杜 暢:在朗讀的訓練上有些弱。如果分析之后再進行一次集中的情景朗讀,前面的學習效果就可以得到反饋,學生的朗讀技能也能得到充分的鍛煉。比如創設一個情景:伴隨著船頭的激水的聲音,油麻地漸行漸遠。杜小康再也望不見熟悉的紅門,親愛的伙伴,望不見不愿離去的學校。一股茫然和恐懼涌上心頭,不由得喊出——
張 蕊: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當家鄉已經遙遠成只是記憶里的畫面時,當滿眼的蘆葦將他的天地圍困成充滿孤獨的世界,他心中的恐懼更加濃重,他無處宣泄,也無人理解,那一晚當他在夢中看到那個疼他愛他的母親時,見到那扇通往幸福生活的紅門時,當他伸出手卻無法觸及這份溫暖時,他大哭著呼喊:“我要回家。”
任旭來:繼續創設情境: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要去放鴨,卻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顆白色的東西。他驚喜地跑過去撿起,然后朝窩棚大叫:“蛋!爸!鴨蛋!鴨下蛋了!”
胡 濤:經過大家的積極研討,深入思考,關于長文短教這一主題課堂實施策略,我們達成如下共識:1.大膽取舍是長文短教的基礎;2.找準切入點是長文短教的途徑;3.巧設問題是長文短教的引線;4.精心訓練是長文短教的保障。今后我們會在課例研修的道路上不斷求索。讓課例研修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一種習慣。
專家點評:
?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 鄒蘭春
哈爾濱市第四十九中學八年語文組基于學情、教師的成長、課程標準等幾個方面來確立長文短教的主題,特別符合哈爾濱市語文教學的實際,而且研討深入,思維活躍,提煉精準,對全市八年級下學期及九年級的語文教學具有推廣價值。在趙宏國校長、胡濤主任的帶動下,通過研修活動提升了教師對教育教學的深入思考意識,推進了學校學習共同體建設,加快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和學習型團隊建設。在深入開展的課例研修過程中,教師不僅關注了知識,更加關注知識與學生素養的內化結合,通過課例研究促進常規教學,帶著問題走進常規教學,讓常規閃耀著研究的光彩,通過個人與集體的緊密合作實現常規與研究融合的最優化。教師通過課例研究體驗到研究的快樂與幸福,感受到課例研究帶給個人團隊的理念與實踐的變化,逐漸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做”為“我要做”, 在常態教學背景下進行個性化教學的課例研究,生成研究智慧,形成教學風格,品味持續收獲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