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民
對初中生而言,物理尚為一門較新的學科,多數學生感到物理知識抽象難懂。為了更好地使學生理解物理現象背后的本質,教師需要采用靈活、系統的方法開展教學,將表象應用學科理論進行闡述與解釋。本文就初中物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展開探討。
一、化繁為簡,提高學生興趣度
物理課程主要由實驗構成,包括學生實驗、演示實驗等,而無論何種類型的實驗都要求學生以科學的態度進行。在進行課堂學習時,學生難免會產生厭倦、乏味等不良情緒,難以提升學習興趣,影響學習效率。鑒于此,初中物理教師應在課程準備階段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同時還應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準確合理地設計問題。若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有思考的余地,才能說明教師的提問是有效的。教師應避免提出令學生感到難以理解和難以思考的問題,而應從淺而小的問題入手,讓學生主動地投入思考并對問題進行探究,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這一課為例,就初中力學而言,浮力的難度較大,若教師在教學的初始階段就急于讓學生理解浮力的大小受幾種因素影響的話,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并從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原本就對物理課程興趣度較低的學生去思考該問題更是困難,最終只會使其束手無策,降低其學習信心。但是,如果教師能夠從學生熟知的事物出發,從簡單的現象中提煉出問題,將會獲得更積極的效果。如教師將一個雞蛋放入裝滿清水的燒杯之中,且邊添加食鹽邊攪拌,學生明顯地發現雞蛋逐漸上浮,其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這個雞蛋上。此時,教師抓住機會提問:“為什么雞蛋會上浮呢?”學生開始思考并互相討論。幾分鐘后有學生回答:“因為雞蛋所受的浮力變大了。”教師因勢利導,進一步提問:“為何雞蛋所受的浮力會增加呢?”學生回答:“因為鹽水的密度比清水的密度大。”教師接著發問:“浮力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響?”此時學生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液體的密度。”從而使復雜抽象的問題清晰化,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學的進一步開展奠定了基礎。
二、層次分明,提高學生參與度
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思維能力、知識儲備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教師在教學時應注重提問的層次性與梯度,這也是提問藝術性的一種體現。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符,認真貫徹新課程改革中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并給予適度引導,使其逐層深入并較輕松地理解新知識,創建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
例如“探究物質的一種屬性——密度”這一課,當涉及到密度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時,教師應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若干個不同難度的問題。比如可以設計如下具有層次性的問題。第一層:如何了解礦石的組成物質?如何鑒別戒指是否為純金?第二層:教室內空氣的質量該怎樣計算?第三層:怎樣算出不規則零件的體積?對于這些難度不一的問題,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學習情況選擇性地進行回答,同時教師可提示學生從密度的相關知識的角度進行思考。從而使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有效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達到兼顧全體學生的目的。在自由選擇的情況下,每位學生都能對教師提出的某一問題進行較明確的回答,這無疑增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信心。
三、觸類旁通,引導學生聯系實際
在物理知識的綜合復習階段,充分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運用物理知識對各類物理現象進行解釋。比如:“請結合生活實例,闡釋生活中的液化現象。”“舉例說一說生活中有關壓強減小的現象。”等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只要有一兩名學生帶頭發言,其余的學生就會進行積極主動地思考,渴望從自己學過的知識中獲得啟發,從而形成互相帶動、共同進步的課堂氣氛。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每位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討論與發言之中,使課堂氛圍呈現積極活躍的景象。采用此手段進行復習,能夠使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性,引導學生從生活實例中解讀物理知識,實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從而使學生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促進教學任務更加高效地完成。
四、由易至難,促使學生深入學習
作為理科類課程之一,初中物理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注意把握問題間的內在邏輯關聯,防止問題孤立地存在。為增強物理問題的邏輯性,教師在問題設計時應設置具備科學性、系統性、計劃性的提問,由易至難,循序漸進。
以“簡單電路”這一章節的內容為例,教師在對該章節的有關知識點進行復習回顧時,可按照如下方式進行設計。如:“本章大家學習了電學的有關知識,回想一下具體學習了哪些物理量?”學生回答:“電流、電壓還有電阻。”教師進一步提問:“教室內的電燈,其亮度受哪種因素的影響?”這時學生會有不同的回答,有人回答電流,有人回答電壓。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進行相應的解釋說明:“電壓是產生電流的原因,同一盞燈,其兩端的電壓越大,電流也就越大,電燈也就越亮。因此,兩位同學的回答都沒有錯誤。”接下來,教師提問:“電流的大小怎樣才能改變?”學生回答:“改變電阻或者電壓。”教師因勢利導:“可以使用哪些方法使電阻發生改變呢?”這時學生的思維已由點逐漸拓展成面,學生會回答:“使導體的粗細、長短與材料發生變化。”教師進一步提問:“那么改變哪一因素最簡單呢?”學生回答:“改變導體的長度”。教師更深入地提問:“大家想一想之前學習過的哪類儀器是以這樣的手段來改變電阻,實現電流大小的變化的?”學生自然想到:“滑動變阻器。”從而由易至難,使提問不斷深入,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更加系統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五、拓展思維,增強學生創新意識
教師在開展物理教學時,應注重提問的啟發性,教授學生解答問題的方法,使其思維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高。為此,教師應盡量使提問具備拋磚引玉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注重對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進行培養也是初中物理教學大綱中的要求。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嘗試進行創新性教學,讓學生在質疑與提問中體會真理,形成敢于創新的意識。教師應創造有利的環境,讓學生在適當的教學氛圍中,勇于提問,大膽質疑。
例如,在學習“根據歐姆定律測量導體的電阻”時,教師可以運用科學探究的形式設計相關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揮其創造力。如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現在給大家兩只燈泡,其額定電壓分別為2.5伏和3.8伏,那么怎樣才能將兩者的電阻值測量出來呢?”教師提出這一問題之后,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與好奇心,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解決這一問題。在實驗計劃的制訂過程中,學生須要研究實驗操作的步驟、需要收集哪類數據等。在互相交流探討的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增強,相比教師的語言傳授,這樣的方式更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即將下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更進一步的問題,如:“大家知道怎樣測量家里的電器的電阻嗎?”讓學生在課后完成實驗設計,進一步將電阻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六、把握時機,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掌握提問時機,準確把握提問的切入點,能夠增強提問效果。因此教師應注重提問的技巧,避免盲目提問而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使學生產生厭惡情緒以及抵觸心理。物理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與進度。在課堂教育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準確把握學習時機,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學習《機械能》這一課時,教師應對“能量”這一名詞進行定義,讓學生理解能量是對物體做功本領的反映,且各類物體做功的本領不同,而做功的多少就是物體能量的體現。當教師對能量的定義和性質進行說明后,應把握時機進行提問:“物體有能量就說明它在做功嗎?”“正在做功的物體是不是就有能呢?”“物體做功的多少與它的能有何關系?”教師在講解了“能量”的概念后再提出這一系列問題,有效地把握了提問的時機,為學生理解、掌握概念起到良好推動作用。
物理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課本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現象在生活中也較常見。為提升教學效果,初中物理教師應善于提問,提高問題的有效性。此外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提問的形式,打造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