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戶用沼氣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此類工程的建設時間較長,建設要求較高。隨著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逐漸推進,農村的沼氣池建設管理為改善農村生態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結合當地的戶用沼氣池建設實際情況,就其對于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
關鍵詞: 戶用沼氣池;農村;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 S216.4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6.23.045
1 研究方法
為了深入了解戶用沼氣池建設對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實際效果,需要針對具有代表性的沼氣建設農戶以及沒有建沼氣池農戶進行對比研究,并且對農戶室內空氣、地表徑流水質以及土壤等進行監測,比較二者差異。
1.1樣品采集
一是土壤監測,在2016年4月和5月分別對9個鄉(鎮)進行采樣,這些鄉(鎮)均采用不同的生態模式,對其具有典型代表的18個非沼氣池用戶以及27個沼氣戶進行采樣,每個鄉(鎮)中選取的非沼氣戶以及沼氣戶地理條件大致相同,選擇非沼氣戶2戶以及沼氣戶3戶進行采樣,非沼氣戶選擇完全使用化肥的農田,選用的沼氣戶與非沼氣戶土質相同,但是沼液、渣的用量超過80%,土壤采樣選用網格布點法;二是地表徑流水質監測,選用非沼氣戶3戶和沼氣戶5戶作為本次的采樣對象,每戶都需要在自家院內挖徑流池,徑流池設置于低洼積水處,徑流池的長為1.3米,寬為1.3米,深為1.5米,其主要作用為集聚大氣降水形成的地表徑流,共采集9次;三是室內空氣監測,選出具有代表性的非沼氣用戶3戶以及沼氣用戶5戶作為本次采樣對象,每季采樣一次,每次采樣需連續3天,每天需采樣3次,采樣持續時間為60分鐘,分別在早、中、晚進行。采樣后需標注樣品標簽、采樣時間、采樣農戶等信息。
1.2樣品檢測
在樣品采集結束后立即送至實驗室,對樣品的成分進行反復測試。
2試驗結果分析
2.1土壤質量的改善
在戶用沼氣池建成后,部分化肥可用沼液沼渣替代,沼液沼渣中含有大量的養分,可增加土壤的養分含量,土壤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由檢測結果發現,對上述農戶土壤樣品進行監測時,非沼氣戶和沼氣戶土壤中的pH值、鐵、錳、銅、鋅、鉛、汞含量的差異不明顯,地理位置的不同,各物質的含量也有所不同。同時,非沼氣戶和沼氣戶土壤中的有機質、全氮、速效磷等含量較大,如圖1所示。土壤養分分級標準來看,沼氣戶土壤中的速效鉀含量均高于土壤養分分級標準1級標準,這說明沼氣戶土壤中的速效鉀含量豐富。經研究結果表明,沼渣沼液中的有機質、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鉀等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含量較高,鐵、錳、銅、鋅等含量不高,這就意味著農戶建設沼氣池可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同時也可以增加土壤養分,對于促進農業生產有著積極影響。
2.2水質的改善
這些鄉(鎮)采用的是“四位一體”的生態模式,當前農村環境污染較為嚴重,且主要污染形式為面源污染,對造成污染的原因進行分析主要為地表徑流。為了明確沼氣池用戶和非沼氣池用戶之間的差異,需要進行現場采樣監測,選取一年中多次降水中降雨量最大的一次作為采樣點,測定COD、NH3-N、TP濃度,對比如圖2所示。由圖2可見,非沼氣用戶地表徑流中污染物的濃度高于沼氣池用戶。沼氣池用戶地表徑流中的COD、NH3-N、TP等項目的平均濃度沒有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V類水質要求,并且COD的平均濃度也未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V類水質要求。相較而言,非沼氣池用戶地表徑流中只有COD的平均濃度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V類水質的相關要求,NH3-N、TP等的平均濃度均超過了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V類水質要求,這就說明非沼氣池用戶地表徑流水質較差,水環境惡劣,進入地表水之后水質惡化嚴重。
2.3空氣質量的改善
通過對多個鄉(鎮)沼氣用戶以及非沼氣用戶的室內空氣進行采集和監測,發現非沼氣用戶室內空氣中含有的污染物質較多,明顯高于沼氣用戶室內空氣中含有的污染物質,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為CO以及CO2。由檢測結果可見,處于不同生態模式下沼氣池用戶與非沼氣池用戶室內空氣有很大差異,沼氣池農戶室內空氣CO濃度有所降低。因為戶用沼氣池的建設中,會使用清潔型原來替代傳統能源,燃燒效率更高,產生的CO量也會所有減少。與室內空氣質量相關標準比對,沼氣池用戶空氣中的CO濃度相對較高,而非沼氣池用戶空氣中的CO遠遠超過標準。由此可見,戶用沼氣池建設對于改善農戶室內空氣質量有積極作用。
3結語
綜上所述,戶用沼氣池投入使用后,農戶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垃圾或者糞便都可以直接應用于沼氣池中,對其進行無害化處理,沼氣池可變廢為寶,減少了農村垃圾,緩解了農村地區空氣污染以及土壤污染問題。因此,戶用沼氣池建設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彩萍,馬國華.淺談影響農村戶用沼氣建設持續發展的原因及建議[J].農業工程技術:新能源產業,2012(05):6-7.
[2]雷平.萊陽市沼氣建設有效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技術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3(01):172-173.
作者簡介:王義方,大專學歷,畢節市七星關區農業環境監測站,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村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