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再宇
“11月7日重返人間”——這句懸念重重的話配合一組已逝明星的黑白大頭照,在11月3日刷爆微博。
乍看起來像是某部恐怖片的預熱宣傳,卻又吊足了圍觀群眾的胃口。營銷圈的各路人士開始猜測,一時間傳言四起,但大家在躁動中等待,等待有一家企業站出來宣稱對此事負責。
果不其然,謎底在11月7日揭開面紗:所謂的“重返人間”指的是“舊物傳遞、價值重生”,所引領的是“舊物交換”的公益活動。
說來有趣,在“雙十一”、“黑色星期五”和“雙十二”等購物狂歡節扎堆兒的11月初發布“舊物交換”活動,這個時間點的選擇非常精妙,看起來是來砸“剁手購物狂”的場子,實則是為“喜新不厭舊”找了個出口。
這次公益活動的背后操盤手,是一家專注于服務中小微企業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冠群馳騁。
大道至簡:扶微助小的初衷
冠群馳騁總部位于北京東直門附近的國華投資大廈。
創始人兼董事長劉廣東是個70后,留著和郭德綱一樣的鍋蓋頭發型,也有人說這叫做“霸王頂”。在近百平米的董事長辦公室里擺放著各種佛像,加上他本人圓臉重瞼、直鼻厚唇,看起來頗有佛相。用他自己的玩笑話說:“我有做金融的先天條件,很多客戶一看見我就特有安全感。”
在創辦冠群馳騁之前,劉廣東先后創辦過餐飲、貿易、咨詢等多種類型的公司。2009年,他跳出了安穩平順但是缺乏挑戰的舊圈子,開始向更前沿的行業突破,“我總感覺自己還有一些潛質沒有發揮出來。”
劉廣東當時36歲,正處于從“而立”走向“不惑”的路上,他卻突然將自己的人生扭轉了一個方向,“每個人都是一樣,誰都想找到一個真正能展示自己能力和才華的舞臺,看看自己到底能站到多高。最后我說:找個事情做吧,選吧。”他將三十幾個行業擺在面前,最后選擇了金融。
如果將商業比喻成一個有機體,那么金融就是它的血液,現金流是所有企業的生命線。尤其是對于中小微企業來說,資金“貧血”問題一直都很嚴重。
中小微企業在解決就業、增加稅收、經濟增長中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融資難卻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放貸的銀行難以了解中小微企業的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難以真實把握中小微企業的信用狀況和履約狀況,因此在融資過程中被拒的比例較高。
同時,中小微企業不僅面臨著融資難的問題,而且融資成本高、轉型升級難,加上2008年金融危機后整體經濟形勢趨冷,中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弱的特點暴露無遺,普遍經營不景氣,使銀行望而卻步,使中小微企業的運營發展更是雪上加霜。
目前,專門為中小微企業服務的銀行機構數量有限,缺少統一的中小微企業服務管理機構,例如中小微企業擔保機構、信用評級機構、服務平臺等。劉廣東之前縱橫諸多行業,擅長換位思考的他非常清楚金融對于中小微企業的作用和意義。正是因為如此,與其他專注個人業務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不同,冠群馳騁在一開始就將扶持中小微企業作為成立和發展的初衷。
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等技術手段的進步,人們的移動理財需求逐漸旺盛,民間資本正在尋求更安全和更便捷的投資渠道。一句話,資金在需求和供給之間存在著不平等的裂縫。而冠群馳騁的目的,就是通過平臺將個人投資者和企業需求方連接起來。
核心價值:同時對兩端客戶負責
任何一個以平臺為主的企業都要面臨這樣的問題:如何對接和平衡平臺各相關方的利益。對于互聯網金融平臺來說,一方面要滿足投資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則要照顧到資金需求方的利益。
互聯網金融在中國市場從發起到高潮期只用了短短幾年時間。2009年,劉廣東剛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家平臺。誰也沒有料到,互聯網金融平臺會從2010年起呈現出“井噴式”發展。
2015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已經達到30747.9億元,同比增長52.6%,環比增長9.3%。在這段時間里,各類互金平臺不斷崛起和消亡,間雜跑路、討債等駭人新聞。更多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將目光對準規模化利益,將做大平臺和流量作為主要目標。
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和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大量同質化平臺不斷涌現,引發了劉廣東對公司業務模式轉型的思考。因此,冠群選擇了更為穩妥的發展模式,在供給端和需求端都設立了一定的門檻,從源頭防范風險;不斷推出創新型產品和業務,在產品端進行風控管理;同時,增加信息透明度,加強投資者信任和提升需求方體驗。
對于投資者來說,在收益率之外,最關心的基本問題無外乎:資金安全度和信息透明度。為此,冠群馳騁設置了9級風控信審機制,14道風控審核流程,而冠君征信的“三叉校驗”模式,以及與同盾、賽彌斯、文瀝等機構展開的無縫合作,更從深度和廣度上提升了冠群馳騁的數據征信能力;此外,冠群馳騁一貫以積極的態度擁抱行業監管,堅持合規運營,保證了投資人對平臺的信任。
線上線下的層層把關,最大程度防范了風險的發生,保證了投資者資金安全。同時,為了進一步增強投資人信任,冠群馳騁還打造了“透明冠群”板塊,每個月都會通過官網及官方微信定期向外界披露冠群動態和平臺的投資情況。此外,冠群還會不定期舉辦客戶見面會,組織投資者到被扶持企業進行實地參觀。
“近兩個月來,我們先后組織投資者到廈門和南京等地進行了現場參觀,投資人的反應都非常好,他們都認為冠群應該多組織這樣的活動,因為這樣可以讓投資人現場感受企業氛圍,清楚自己投的資金流向,更放心。”劉廣東不僅帶著投資人參觀被投資的項目企業,自己每個月的大半時間也都在路上,去親自會見客戶了解需求,增強客戶的信任度。
對于資金流向的需求方來說,所關注的問題一般是:貸款門檻以及資金成本。
由于中小微企業自身風險高,符合擔保條件的大企業輕易不愿提供擔保;很多小企業的評級也達不到擔保資格;有的中小微企業即使有房產,卻是銀行無法接受的不合格抵押品。種種問題使中小微企業只能求助于擔保公司,而擔保公司對中小微企業也比較謹慎,條件比較苛刻。
“對于任何一家涉及金融的企業來說,風控的重要性凌駕于其他任何要素之上,先進的征信技術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我們還設置了嚴密的從下至上,從分支到總部的審批機制,要求地方分支機構要到企業進行實地盡調,我們稱之為眼見為實。”劉廣東介紹說,盡調的內容除了常規的資質和經營情況的核查之外,冠群還特別重視企業核心人物對企業情況的反饋,比如需要企業的核心高管和財務人員共同擔保。“作為對企業情況最了解的人,他們的簽字是對風險的第一道把控。”
“外部風險僅為風險之一,現在整個行業面臨的大風險不僅僅出在客戶端,還有內部員工的道德風險。對于一線盡調員工,我們要求三人一組,分別出具調研評估報告,避免違規操作。”一方面,劉廣東以“大家長”的身份體恤下屬和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則對侵占客戶利益的公司員工處以嚴厲懲罰。佛教有句話是——“菩薩心腸,雷霆手段”,信佛的劉廣東對此身體力行。同時,他重視信義的經營管理風格,也使冠群馳騁逐漸形成了區別于其他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獨特氣質。
下一步戰略:建立中小微企業生態圈
2016年,互聯網金融迎來監管規范年,隨著《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的正式頒布,網貸行業告別野蠻生長的上半場,進入了規范發展的下半場。
有統計顯示,全國正常運營的網貸機構共2600多家,撮合達成融資余額4000多億元,但是問題平臺數量有1000多家,約占全行業機構總數的30%。這些問題平臺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必要的風險控制以及必要的規則和監管。
這是黎明前的黑暗時期:暫時還不明確的政策走向,如同達摩克里斯之劍,懸在每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的頭上。
劉廣東認為,轉型刻不容緩。
但是,轉型并不意味著“大剎車”。冠群馳騁仍然堅持著“扶微助小”的初衷,將扶持中小微企業作為轉型的中心軸,圍繞中小微企業的需求來尋求轉型之路。
從為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問題起步,冠群馳騁開始為它們提供資金之外的更多支持。
通過融資、管理支持、發展培訓、營銷渠道、產品調研與創新、互聯網營銷、資源整合、資本運作等八大平臺,全方位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以及發展難的問題。這種模式讓投融資雙方通過股權的形式變得更加緊密,解決了只提供融資不顧企業后續發展的一錘子買賣,有利于中小微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也更將有利于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我們挨個區域開始密集性地做。”劉廣東舉了個例子,“比如河北香河的家具,河北衡水的絲網,山東德州的扒雞……你都可以把它整合起來,解決了融資問題、盈利問題、成本控制問題,對我們來說也解決了資金風險問題。”
目前,基于大量的優質資產以及強勁的開拓能力,冠群馳騁中小微企業生態圈正在逐步形成,此舉打破了以往只為企業提供融資的傳統服務,盤活和連接豐富的周邊資源,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和非融資雙重服務,通過這種方式賦予企業“輸血”和“造血”功能,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地陪伴企業成長。
為了進一步肅清互聯網金融行業常見的浮躁氣氛,沉下心來做產品和業務,真正達到“扶微助小”的目的,冠群馳騁在行業內首次提出“金融工匠師”的理念。匠心是一種認真的態度、一種嚴謹的風格,更是一種企業的責任感。
在“匠心精神”的引領下,冠群馳騁倡導內部員工以認真專業的態度,奉行“精、細、慢”的發展原則,通過建立標準的業務流程和嚴密的風險控制體系,與一眾“隨大流、大步跑、上規模”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區分開來。
除此以外,冠群還發起了很多常規性的公益慈善項目,比如“暖心行動”等多場社會募捐活動,將關注的目光對準了西部山區農村留守兒童、孤寡老人、殘障人士等社會弱勢群體,同時成立了“冠群助夢基金”,資助品學兼優的貧困學子完成學業、并為他們提供到企業參觀、實習的機會,積極踐行著企業的社會責任。在文章開頭提到的“舊物交換”只是冠群所做的公益項目之一。通過一系列公益項目,冠群正在將“良心做人、匠心做事”的企業發展理念傳播到更廣的領域。
至2016年12月,冠群馳騁在全國已經建立了300多家分支機構(2014年設立香港、倫敦分公司),擁有5000人的專業化團隊,服務網絡遍布全國主要地區,實力不容小覷。但是劉廣東仍然表示,“冠群馳騁并不熱衷于快速做大,而是放慢腳步,努力降低風險,完善自身。”
“互聯網金融行業一定會在政策的指導下逐步走上正軌,監管層必然會鼓勵互金行業充分發揮它的正向功能。對優質資產的掌握將幫助平臺占領高地,這也是冠群在尋找優良資產之外培養優質資產的原因之一。我相信,在合規調整之后,互金行業才將真正撥云見日。”劉廣東說。
劉廣東語錄 8則
1.第三方平臺涉及的風險分很多種,比如政策風險、管理經營風險、道德風險等。政策風險不是我們自身能夠決定的,但是我們能夠決定的是管理風險和人為道德風險。從事金融的每一個人,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堅守職業的操守和道德。
2.最重點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不斷的研究風控。因為你做投資,特別是像我們這種做社會性中介服務機構來說,你想做到絕對性的零風險,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需要把這些風險降到最低,降低到可以承受可以消化的范圍。
3.關于透明度,首先是:每一筆理財客戶資金的去向是透明的;第二,冠群公司內部運作是透明的。
4.以前的金融服務在很多老百姓眼里可能就是銀行的存款、貸款。事實上真正的普惠金融,是讓金融真正滲透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真正滲入到很多普通人的生活里,讓每個人都能夠通過金融改革而受益。普惠金融的本質就是市場對資源的合理化配置。中小企業需要資金,需求很大,市場可以滿足企業和個人對資金的需求。
5.至于銀行方面的原因,一是現在缺少適合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銀行。對于銀行來說,規模大的企業風險小,銀行選擇大企業放貸是一種理性的選擇。二是審批流程復雜,成本昂貴。三是中小企業需要的都是幾十萬元、幾百萬元的小規模貸款,銀行取得的利息收入往往無法彌補為此付出的經營成本。
6.正是因為第三方理財處于高速成長期,所以就會魚龍混雜,一些缺乏資質的公司混了進來。而這個行業本身具有很高的競爭性,劣幣驅逐除良幣這種現象就會發生。一些劣質的公司違法亂紀可能會給投資者帶來損失,同時也會給業內好的公司造成負面的輿論影響。
7.除了政府部門加強監管外,企業也要嚴于律己。企業要憑良心做事,在不斷完善自身管理水平的同時,作為一家中介平臺也要具備很強的風險把控和風險管理意識。
8.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事事專人干,事事有人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