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國榮
摘要:造成環境污染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化學污染對環境、人類健康和社會發展的危害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加強對中學生的環保教育,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是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改善我國公民環境意識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學化學教師的職責。本文結合高中化學教學就如何在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進行探索。
關鍵詞: 高中化學;教學;環保意識;滲透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數量急劇上升、資源消耗逐漸增加,全球各地都出現了嚴峻的環境問題:水資源污染嚴重、全球氣溫變暖;大量工業廢渣、廢水、廢氣,生活垃圾、污水及化肥農藥造成垃圾土壤污染;各種有害細菌、寄生蟲及有害化學物質引起食品污染,等等。環境日益惡化,人類的健康發展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脅,更危及炎黃子孫后代的生存生活。面對這樣嚴峻的情況,環境保護迫在眉睫。化學與環境問題息息相關,高中化學教師自然也義不容辭地承擔起環保教育的重任。
一、緊扣課本,滲透環保意識
課本是化學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是學生接觸最多的“化學資料”。在高中化學新教材中,已經編排了許多與環境相關的知識,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在講解理論知識的時候滲透環保意識,對化學理論知識進行深化和延伸,將環境問題與化學物質、原理關聯起來,讓學生了解環保的重要性及其與化學的關系。例如在教學《金屬及其化學物質》時,可以結合課本中有關鋼鐵的生產過程和原理,講解在工業制造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及廢渣,這些工業廢物的排放會直接造成空氣污染、水污染等環境污染,對人體造成危害,所以要正確處理這些廢棄物的排放。又如教學《氨、硫、硫酸》,在講解氨、硫和硫酸的化學原理及其化學反應問題時,讓學生了解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是一種常見的大氣污染物,可以導致人體急性或慢性中毒;讓學生知道二氧化硫是如何產生的;它有什么樣的危害;酸雨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危害。這時,教師還可以結合世界上的一些真實事例進行講解,如世界著名八大公害事件:美國洛杉磯煙霧事件、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日本四日市廢氣事件等,這些都是與化學息息相關的環境污染事件,值得我們關注與警惕。另外在課本中的《化學與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生產環境》等章節還花了大量篇幅介紹金屬礦物、海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及保護,科學地指出了如何改善大氣質量,如何愛護水資源,如何讓垃圾變廢為寶,等等。通過利用課本素材,將環保教育滲透在化學理論知識的教學之中,讓學生們了解環境污染造成的原因、化學原理、危害,以及預防保護措施,樹立起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聯系生活,滲透環保意識
化學物質廣泛應用于各國的農業、工業、國防、科技等領域的制造發展,給人類帶來福音的同時,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環境問題。化學污染物造成的環境污染事件在生活中也屢見不鮮。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將理論聯系生活,用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例子來啟發學生,讓學生意識到化學污染物的嚴重危害,意識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性。比如學習《氨、硫、硫酸》這一節時,可以我國的“酸雨事件”為例進行講解。截至目前,在我國南方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等11個省份都已遭遇過酸雨危害,大量植被受到腐蝕破壞,其中重慶市每年由于酸雨導致的經濟損失就高達5.48億元。酸雨就是由于燃燒石油、煤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氣體與天上的水蒸氣相遇形成的。可見,化學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后果是致命的。因此,保護環境,義不容辭。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還要將環保教育貫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與行為之中,從點滴做起。例如在生活中做到節約用電、節約用水、節約用紙,盡量少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飯盒、紙杯等;盡量乘坐公交車、自行車出行,減少私家車帶來的汽車尾氣排放;日常生活中學會舊物利用、垃圾分類、變廢為寶,不鋪張浪費……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倡導低碳生活,從細微之處做起,并將環保觀念傳播給周圍的人。此外,化學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諸如“保護環境之校園行”之類的環保活動,例如在植樹節、世界環境日、世界無煙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世界停電日,等等,通過活動強化學生的環保觀念、意識及行動。
三、結合身邊實際進行環保教育
僅靠化學課堂上的理論傳授進行環保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培養和增強他們保護環境的緊迫感和自覺性,把環境保護的概念從理論轉變為自覺行動。對此,在環境教育中,教師應結合當地實際,用一些實例教育學生,如我縣中心城區2010年每天產生生活垃圾約118噸。其中,廢塑料、廢紙及紡織品達13%。這些垃圾若都采用掩埋的辦法來處理,其中的廢塑料在土壤中可長達100年而不分解,勢必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危害。通過這些直觀的數字,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妥善處理生活垃圾,避免環境污染的重要性。另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從多個角度去了解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隨著工廠的愈來愈多,排放的煙塵讓人窒息:汽車尾氣的污染也習益嚴重。由于這些煙塵及尾氣的影響,冬日的早晨,濃霧團團籠罩,公路的能見度極低,交通事故頻發。那么,怎么改變這種情況呢?學生們經過分析、研究得出結論,一方面要減少污染源,為汽車安裝尾氣吸收裝置,像北京等大城市一樣,實行尾氣達標排放。另一方面大力開展植樹造林,通過綠色值物的光合作用,改變城市的小環境,提高大氣質量。開發新型能源,比如無污染或少污染的氫能源、原子能,以替代目前占我國能源消費總最75%以上的煤。通過學生的調查與交流,不僅了解了環境污染的嚴峻性,而且還會提高他們為改善環境做貢獻的自信心和自覺性。
總之,對我國當前的國情進行正確的認識,認清我國的環境狀況,理解經濟的發展必然要以環境資源為基礎,分析我國社會飛速發展所產生的相關環境問題,是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所應該傳達給學生的基本信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化學教師在向學生傳授化學相關知識與經驗,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同時,要將環境保護的理念完美地融合于教學中,使環境保護意識深入人心,并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