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堂教學中良好的導入,能使教師敲好課堂教學的第一錘,喚起學生的學習需要,把他們從一開課便卷入課堂。
一、聯系實際,對照思考
聯系日常教學實際,注重導入和不注重導入的課堂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一種,教師注重課堂導入,其大部分的課堂開課、導入都很精彩,不但完全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教學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還讓教師本身心情愉悅,輕松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如果能根據實際情況,熟練替換導入方式,學生對這類教師,這類課堂的關注度和期待值會大大提高。
第二種,教師尚未將課堂導入當作教學必備技能,沒有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無法利用教學導入建立師、生、文本三維一體的教學大環境,經常拿書就講,過于“開門見山”,唱“獨角戲”。長此以往,這類經常無法求助于課堂好的開頭與切入點為課堂增色的教師,課堂單調薄弱,缺乏趣味性。學生學習缺乏觸發點,被動地跟著老師隨意或無意地進入學習。學生對這樣的課堂是有一定的抵觸情緒的,學習有效性減弱。
我們應該做到逢課必導。一些教師對這樣的說話理解有誤區,認為有的課并不需要導入,其實,哪怕只是一句簡單的過渡語,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將要開展的學習活動當中,也屬于導語的范疇。這些過渡語也有有用和無用之分。有用的導入創意十足,點燃課堂變革的方式。或許,我們課堂的華麗轉身,就在開課這一耀眼的瞬間。
二、解讀導入,了解作用
導入又叫開講,與導言、引言相比,其性質、目的基本是相同的,但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開始,運用一定的方式恰如其分地吸引學生注意力,關心上課主題內容,從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導入是一堂課的開始,有時也貫穿于課堂教學之中,它的作用指向三個方面。
1、激發興趣,誘發動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教育指南》一書中指出:“教學藝術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學習有興趣,方能積極思考,只有使學生清晰地意識到即將學的知識在全局中的意義和作用,才易產生學習的自覺性,所以,善于引導的教師,在教學之始,總是善于設計各種情境、沖突,千方百計誘發學生的求知欲,令其驚奇、疑惑、矛盾等等,產生學習動機,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2、引起關注,傳達意圖。在課的起始,導入能給學生較強、較新穎的刺激,幫助學生收斂課前的各種其他思維活動,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課題。也能傳達教學的意圖,這種教學意圖直截了當地指向學習目標和方向,指引學生了解下一步的學習方式,初步勾畫教學內容。
3、為學新知,鼓勵鋪墊。利用生活材料做引子,尋找出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之間的關系,能比較順利地使學生將新概念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完成新舊知的連接,為思維加工和構建更完善的知識體系做鋪墊。
三、有效方法,助力教學
課堂的導入方法主要有直接導入、設疑導入、情境導入、趣味導入、活動導入五大類。
1、直接導入,簡單有效。直接導入,直接的是方法,而不是簡單草率地處理教材。反之,越簡單的導入,越要找準切入點。切入點一般是教材的重點,從教材的重點處入手,可以高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是細小環節和情節,從這些方面入手,故事性強,往往更能引人入勝;還可以是釋題切入法,直奔主題,開宗明義,從重點處牢牢抓住學生注意力,使課堂效率倍增。語文教學中采用直接導入的機會比較多,可以選擇從課題或內容的重點字、詞、句、段落、人物、情節、問題導入。
王崧舟老師執教《萬里長城》時,是這樣導入新課的:
(課件出示:萬里長城)
起立!同學們,今天王老師和大家去登——(生齊讀:萬里長城),一起去看——(生齊:萬里長城);一起去游——(生齊:萬里長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贊美——(生齊:萬里長城)。請坐!
法國總統密特朗這樣說過:沒到過金字塔就等于沒到過埃及,沒到過長城等于沒到過中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曾說過:長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撼的古代建筑。美國總統克林頓這樣說:長城是一個奇跡,一個偉大的民族創造的偉大的奇跡。同學們,他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理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贊美?讀課文!放開聲音讀,大聲地讀,一邊讀,一邊用心感受。讀完以后,咱們來交流一下,課文當中的什么地方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王崧舟老師這樣的開課真正做到了簡單高效。他一用“登、看、游”三字引導學生讀課題,簡單三字便讓學生明確所學內容;二用“感受、理解、贊美”為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三用著名國家領導人的贊譽為學生對萬里長城的印象提升高度,為萬里長城奠定了“震撼、奇跡、偉大”的核心基調,使課堂教學始終圍繞核心去開展。
一位老師在教老舍的《貓》這一課時,就是從標題的重點切入的。
這位老師對學生說:“從文章的題目我們就可以看出,課文重點介紹的是貓。那么課文中一共寫了幾只貓呢?”
一個學生回答:“兩只貓,一只大花貓,一只小貓。”
另一個學生持不同意見:“不是,課文就寫了一只貓。課文第4段第一句‘它小時候可逗人愛哩,這明確地告訴了我們,1、2、3段寫的是大花貓,而第4段寫它小的時候。”
老師聽了贊揚道:“非常好,你讀得很仔細,并且還理清了課文的寫作順序。那么這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只貓呢?請大家先默讀課文,找出相關的重點句和重點詞。”
這位老師的導入方法瞄準重點,抓住要點,綱舉目張,逐層剖析,以主重點帶動次重點避免了不必要的鋪墊,也避免了冗長的情節分析和繁瑣的提問推進。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中深入思考,研究教材。
2、設疑導入,學會質疑。學貴有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疑問的提出,既有從教師方面提出的相關內容提問,趣味謎語,巧設懸念等方法,還有以學生為主體的提問導入法。筆者在執教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太陽》一課中,利用“假新聞”設疑導入,以疑導學。
師:同學們好!我在網上瀏覽到一則有趣的新聞,想和同學們分享一下。請一位同學讀一讀。
生讀:2016,來自太陽的朋友
近日,美國、英國科學家相繼報道,稱觀測到疑似來自太陽的外星人。
師:聽了這則新聞,有些人欣喜若狂,恨不得馬上跟外星人來個親密接觸,有些人則毫不猶豫地說:“不可能!”來,說說你們的看法。
生暢所欲言,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充分質疑。
師:太陽上到底有沒有人?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一起研究21課,一篇科普說明文——《太陽》。請打開課本第90頁。伸出你的手,我們一起寫課題。
筆者正是抓住了學生對“外星人”的強烈求知欲,引導學生通過質疑“太陽是否有外星人”進行質疑,從而由此過渡到對太陽特點的學習中去。這樣的導入對文學習有深入,對生學習提興致。
3、情境導入,情感先行。李吉林老師對情境教學法的定義是: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視頻、圖片、歌曲、多媒體、詩歌吟誦等各種材料的使用,再結合教師準確生動的語言,營造學習、生活情境,引起學生情感波動,此時導入新課,會更加合情合理。
筆者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便利用聲音、動態圖片,和小朋友們一起歡呼雀躍,創造了一幅活生生的雪地圖。
師:(出示課件)小朋友們,請看——冬天到了!嗚嗚的北風刮起來了(風聲),美麗的雪花飄下來了(動態圖)!我們手拉著手走到雪地上。哎,我們可以在雪地上干什么呀?
生:(爭先恐后地說)打雪仗、堆雪人、滾雪球------
師:(指點課件)小雪人們跟你們一樣高興,它們興奮地喊------
生:(齊歡呼)下雪啦,下雪啦!
師:歡快的叫喊聲,把一群小動物吸引過來啦!它們是誰呀?
生1:小雞、小狗。(師貼小雞、小狗圖)
生2:還有小馬和小鴨。(師貼小馬、小鴨圖)
師:它們到雪地上來干什么呀?
生1:它們來玩。
生2:它們到雪地上來畫畫。
師:你們預習得很認真。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7課(指課題)。
生:(齊讀課題)17雪地里的小畫家。
情緒心理學表明:個體的情感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方面的功能。情境導入在教學伊始便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低年級孩子在這樣的情境中,往往興趣盎然,極易投入到情境所創設的人物角色當中去,完成文本角色體驗,為進一步的閱讀體驗提供準備。
一位老師在教學《漁歌子》時,歌曲的插入使用也為詩詞學習的情境導入增添了古韻。
師:同學們,在中國的詩歌寶庫中,有很多詩詞是寫釣魚的。這節課,我們去欣賞唐代詞人張志和的詞,感受他的釣魚世界。
師:在學習課文之前,我為大家帶來一首好聽的歌曲。請大家欣賞!(出示歌曲:《漁歌子》,學生傾聽感受)
師:剛才大家欣賞的就是唐代詩人張志和寫的詞——《漁歌子》。請大家讀課題(兩遍)
師:誰讀懂了題目意思?(漁夫所唱的漁歌)
(學生回答)
師:是的,“漁歌子”又叫“漁父”,是一種詞牌名。
歌曲是音樂與詩歌最好的融合,這位老師拓展教學的空間,從課堂教學相同的歌曲入手,利用其所表現的情感、內容、意境切入教學內容,廣采博取、深入淺出、妙趣橫生。使與學生年代久遠的一首《漁歌子》在開課之初便能接觸歌詞,感受這首詞的情感、音樂美、旋律美、畫面美。讓課堂上響起動人的歌聲,使課堂更回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不失為改進課堂導入教學的有益嘗試。
在筆者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情境創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隨處可用,熟練運用者其語文課堂必能帶學生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走個來回,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
4、趣味導入,興趣第一。幽默、諺語俗語、故事、聯想等方法,都可以對學生進行趣味引導,只要與課文內容相關,教師都可以利用它們,讓學生興趣盎然地融入知識的海洋,自然回歸課堂教學。
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兩只小獅子》,筆者就根據當年的生肖老虎和低年級學生愛表現的特點設計了這么一個導入:
師:小朋友們,今年的生肖是什么?我覺得,你們就像一群聰明勇敢的小老虎!小老虎們,叫幾聲聽聽!
生學老虎叫,活躍氣氛。
師:真威風!還有一個更威風的動物要來了!(課件出示獅子吼叫的威武圖像)
師:是誰呀?
生:獅子。
師:來說說你眼中的獅子吧!
生聯系已有知識談獅子。
師:其實,地球上的獅子并不多。十只小獅子里邊只有兩三只能活下來,要成為林中之王更難!現在,在一片美麗的森林里,(出示課件)獅子媽媽生下了兩只小獅子。這節課,我們就學習課文(指讀課題)。
當時聽課的廣西語文教育學會朱小謹老師說:“原來低年級的課可以這樣教,課的開始便給了我們一個良好的低年級教學的范例。”
5、活動導入,全體參與。《快樂的節日》一課,基調是開心的、愉悅的。筆者就遵循這一個方向,開課便和學生進行活動:
如果感動快樂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快樂你就點點頭,如果感到快樂你就扭扭腰,如果感到快樂你就扭扭小屁股。
孩子們開心了,笑了,心情輕松了,進入快樂的節日氛圍就非常容易。這就是典型的課堂活動切入法。
《雨點兒》,美得有色,有味,有形。筆者開課便和學生一起,用雙手造雨,嘴巴下雨,輕輕的“沙沙沙”,緩緩的“嘩嘩嘩”,重重的“咚咚咚”,雨的聲音,雨的趣味,雨的氛圍便在活動中形成,學生的全面參與也是活動導入的目標之一。
四、實踐反思,批判創新
小學語文課堂導入的方法很多,每天換一種,繁瑣;都用同一種,無奇。最好能根據不同的課型,挑選適合的導入方法,或一種,或兩種,穿插使用,不斷創新,巧妙而適度地導入,才能使學生快速收心,積極動腦、動手、動口,去思、去探、去說,從而進入良好的學習情境。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導入更是藝術中的藝術。要想掌握這門充滿藝術感的技能,要注意以下幾點:
(1)深入思考研究每一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導入方向與重難點不可偏離。
(2)注重日常信息的積累,特別注重積累小學生關注的信息,力求課堂導入也花樣翻新,多姿多彩,避免落入俗套。但切忌故弄玄虛,嘩眾取寵。
(3)教師語言簡潔、生動,避免拖泥帶水,用意不明。
(4)注意時效性。小學語文課堂導入,一般是兩到三分鐘,不宜超過五分鐘,以免影響課堂教學結構,損毀教學的效果。
對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導入,于漪老師還說:“課的開始,其導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音,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正確的技能技巧理論指導下,實踐反思,批判創新,方可提升個人專業技能,形成較高的專業素養,實現專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