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蘭
無論是從《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看,還是從農村學生閱讀現狀閱,抑或從農村學生閱讀讀理解能力的實際情況來看,探究農村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
《新課程標準》7—9年級階段目標明確提出: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悟、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維,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想,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這些內容無疑告訴我們:引導學生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我們教師的責任。那么,如何提高農村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呢?筆者認為應從課內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兩方面尋找行之有效的方法。
先看課內閱讀教學的現狀。素質教育推行了多年,然而,我們的教學依然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鉗制。為了分數,在語文教學中,不少教師往往把文章中的知識點的講解作為閱讀的主要目的,忽視學生主體的認知規律及認知需求,缺乏調動學生閱讀中的主動參與意識;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把字詞、成語等基本知識的傳授作為講解的重點,對學生進行傳達式的管束,而對語言意識的訓練則相對不足。部分教師誤認為給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訓練時間勢必影響教學效率和教學計劃的完成,而且,這種教學方法在短時間內取得的效果也并不明顯,因而,大都以“講”代“讀”、以“聽”代“讀”、以“講”代“練”,忽視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主體性,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在閱讀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視學生為閱讀教學中的被動接受者。以致學生沒有機會充分體驗、領悟、想象閱讀材料所涉及的時空氛圍和主題語境,這樣的閱讀教學恐怕很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更無法促進學生語言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最終,只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對學生閱讀意識、閱讀能力的培養也流于空談。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努力。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逐漸樂于閱讀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以學習語文知識為樂,才會提升閱讀能力。如何讓學生產生興趣?首先是讓閱讀充滿魅力,吸引學生。如何吸引?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優美的配音和經典的美文傾注于學生的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滋養于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從而逐漸積累學生的閱讀量,逐漸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比如,在聽配樂散文《背影》,學生聽得很入神。其中的一兩處,學生們幾乎聽得流淚。聽完讓學生思考回答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基本正確。之后讓學生再讀,學生也讀出了感情,讀出了味道。除次之外,還可以聲情并茂的范讀,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比如:學習《海燕》一文時,恰巧沒電,我說:“同學們,讓老師范讀,怎么樣?”學生自然大聲回答:“好!”我按照朗誦的要求朗讀,朗讀一結束,學生掌聲如雷。我順勢說:“同學們,到你們了!”于是,同學們讀出了不同于早讀的水平。這也許就是榜樣的力量。長此以往,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美得熏陶,積累了閱讀的量;有了閱讀的量,理解的能力自然會提高。
二、讓閱讀成為教學的主要手段,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悟、積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為了分數,許多學校課后布置大量的練習題,學生疲于應付,課堂上也以講大量的習題為主,學生卻似聽非聽。這樣做的效果,題做了不少,也講了不少,分數卻不高,最糟糕的是破壞了學生的本來就不濃厚的學習興趣,得不償失。
平時,許多人都把上學叫做讀書,這不正說明了“讀”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嗎?我們何不重視“讀”,讓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中呢?
整體感悟階段:我不妨設計一兩個提綱挈領的問題,然后或聽、或泛讀、或群讀、或個讀,甚至是重讀,讓學生有充分的信息輸入,讓感悟有了基礎,思考有了依據,回答問題自然相對容易。如果老師再給予解題思路的輔導,學生的收獲自然更大一些。比如,“作者抒發怎樣的感情“這樣的題目,我們可歸納為兩點:作者抒發的感情的位置,常常在文章的結尾,或者在一件事情的敘述之后;找到了答案的出處,反復讀一讀,感悟,思考,歸納。掌握這樣的規律,學生回答問題就輕松得多。
局部探究階段:不少老師在這一階段,讓學生閱讀之后,設計幾個閱讀題,然后分組討論,最終師生共同堂探討得出結論。然而,有的時候同學們合作探討了,依然沒有得到較為合適的答案。原因是什么?一是學生讀得少,二是學生的合作探討流于形式。怎么辦。筆者認為,不妨來點重讀,甚至更多。讀得多了,相對來說容易理解,容易從中找到答案。正如俗話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舉一例為證。在期末復習代詞這一題型時,筆者相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舉了一個淺顯的例子,即使是學困生也能回答出代詞所指代的內容,然后,再讓學生做同類型的題,并總結了這類題的答題規律一般情況下,其指代內容在該詞的前面句子內。第二天上課做同樣的題型。在巡視時,一位學困生說自己不會。筆者沒有生氣,因為我知道這位同學經常上課發呆,或者不專心,尤其是讀書的時候,他幾乎不開口讀書。有時候老師站在他的身邊,提醒他,他也不讀。所以,不會自然是正常的。因為他平時沒有專心上課的習慣,沒有讀書的積累,缺少理解能力的培養過程。我耐心的說,昨天舉的例子,還記得么?他說記得。解題的規律還記得嗎?“忘記了。”“好,一起再讀一次……。找到答”案了嗎?“找到了。”
課外閱讀拓展階段:該階段的閱讀實踐更多應該體現在作業預習的設計上,或者說體現在資料的收集上。課外閱讀,我們沒法強制,也沒法監督,但可以通過科學的作業設計,讓學生在收集資料的時候不知不覺的閱讀。其次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中的比較閱讀。比如,在學習《看云識天氣》時,讓學生通過家長或上網收集有關天氣與農業的諺語。通過家長收集的諺語少,但由于地域性特點明顯,同學很容易理解,也容易記憶。通過上網查閱而得出的諺語多,而且對應的的地區廣,有些不太好理解。通過展示、比較、探討,記筆記,同學們進行了較好的閱讀理解。期末復習時,發現這一部分的知識掌握的效果較好。
除上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途徑外,名著閱讀也是一種很好的途徑。它不僅擴大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量,而且能陶冶學生的情操。《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有相關的論述: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由于應試的影響,名著的閱讀流于形式,或者進行“放羊式“閱讀。可以說,除了課內選段的閱讀外,以及應付考試的練習外,大部分同學是沒有閱讀的。怎么辦?關鍵是教師重視,其次科學的教學設計。教師首先要高度重視名著的閱讀,不能只是引導學生讀一讀課后的名著導讀,設計幾個練習題,便敷衍了事。歌德說得好:“讀一本好書就是與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我們沒有理由讓學生放棄與高尚人的對話,放棄就意味著失職,目光短淺。其次,我們可以用科學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閱讀名著,使閱讀名著落在實處,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比如,可以設計為閱讀指導課、成果展示課。閱讀指導課,重點指導,包括作者生平、創作背景、主要內容、名人評價、精彩段落欣賞,給學生閱讀方法(如默讀法、精讀法、跳讀法等)的指導,以及為成果展示而需要完成的任務(如讀書心得等)。成果展示課重在展示,但功夫要下在課前。展示前一定要細心設計流程,耐心督促指導學生完成成果展示的內容,比如,心得體會、話劇表演等等,這樣閱讀無疑讓學生進行了深刻的閱讀,語感得到了培養,精神得到了滋養,理解能力必然有了提升。
閱讀理解能力是學生學習生存發展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辛的工作。作為教師,我們必須重視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指導學生閱讀理解的方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閱讀的體驗,從而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為學生自身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