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莉
摘要:厭學是學生對學習活動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對學習持冷漠態度等心理狀態及其行為中的不良表現方式。在高校中部分大學生身上存在厭學現象,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也不利于高校良好校風、學風的建設。因此,對新時期大學生厭學現象進行分析與探討,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厭學;情緒
隨著就業、競爭等壓力的增加,大學生厭學現象日趨嚴重,一些學生因為厭學而不能獲得學位而留級,甚至被退學,這種現狀讓我們感到擔憂和不安,也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所謂“厭學”即厭惡學習或不愿主動學習,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習壓力或缺乏學習興趣而對學習感到厭倦的消極態度和行為,是一種不健康的學習心理,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和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大學生厭學的影響因素
1、缺乏學習動機。動機是個體外顯行為的內驅力,與外顯行為的發端、方向、強度和持續性密切相關,動機的激發來源于需求的滿足,學習動機是學習的主要條件和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大學生厭學行為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滿足其內在需求因而缺乏學習動機。馬斯洛在其修訂的七個需求層次版本中,認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與愛的需求、自尊需求、求知需求、審美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目前由于中國人才的結構性過剩,很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學習與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低層次需求的關聯性大大降低。而大學生更強烈學習動機的產生在于自我的自尊需求、求知需求、審美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等高層次需求在學習中得到的滿足。在中國目前浮躁的社會環境以及教育功能異化的情形之下,很多大學生讀大學的目的是為了良好的工作前景、個人的出人頭地,大學生對時代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缺失,其高層次需求的覺悟并沒有建立,因而沒有激發出強大的學習動機,導致了厭學情緒和行為的產生。
2、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判斷、信念或自我把握與感受。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高低直接影響著個人的能動作用,當個體的自我效能感高時,個人能動作用就強,其所能取得的工作績效就高;相反,當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低時,個人能動作用弱,其所能取的的工作績效就低。大學生厭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其自我效能感低。當大學生對自我信心不足,感覺自己無力勝任大學學習任務時,會引發大學生的厭學情緒和厭學行為。我國學者馬利軍、黎建斌進行的研究顯示,大學生的核心自我評價通過學業倦怠而對厭學行為產生影響。大學生的核心自我評價由自尊、自我效能、神經質和控制點四個因素組成,這四方面的因素構成了個體對自身能力和價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評價。當大學生個體對自我的核心評價較低時,就會產生學業倦怠(情感枯竭、譏誚態度和低專業效能感),進而使得大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和厭學行為。在這里,自我效能感是核心自我評價的重要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厭學的重要內在原因。
3、社會異化價值觀念的沖擊。目前中國正處于全面社會轉型時期,大規模的深刻的社會變革、多元化的利益關系使得社會的價值觀念出現了巨大的分化和沖突。大學生是最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群體,其自身的價值觀念還沒有建立成型,社會上的各種思潮對其有很深刻的影響。盡管目前社會主流價值觀念是自強不息、自力更生、創造、奉獻、服務社會等人類文明的先進思想,但“拼爹”、“關系”、“后門”等不良社會風氣還是強烈地沖擊著大學生的觀念,使得他們不再相信憑借自己的努力可以獲得光明的前途,失去學習的興趣;社會上的享樂、拜金、攀比等思潮同樣侵蝕著大學生的心靈,讓他們不再以學習為樂,以知識為友,相反卻庸庸碌碌,揮霍時光或者忙于經商等事無暇學業。
二、解決厭學心理問題的對策
鑒于以上對厭學原因的分析,我認為解決厭學心理問題,應采取如下相應的對策。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情感的融洽,不僅能保證教學順利進行,而且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育者若能與學生正確相處,變傳統的師生關系為平等、互尊互愛的新型師生關系,縮短心理上的距離,變課堂上接觸學生為主動接觸學生,真誠關心和尊重學生,與他們建立相互坦誠、彼此信任的良好感情,充分挖掘其閃光點給予鼓勵和表揚,讓他們生活在情感豐富的學習生活中,這樣緊緊吸引學生而使學生回歸學業陣地。
2、提高教師素質。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要求教師不僅有較強的業務能力,而且能不斷學習,不斷自我完善,提高自身道德素質。同時要求教師身教重于言教,大學生們聽其行,更是觀其行,因此教育者不僅學會以理服人,更要以模范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和帶動學生。教育者嚴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知識上、能力上等各方面更高學生一籌,以人格魅力去感召學生。
3、加強正確的引導。大多數學生都是有很強的求知欲,厭學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消極”狀態。事實上,現在的學生比以前學的東西要多得多,他們接觸的社會信息比較多,很容易接受和吸收新事物,這也是一種學習,相應的娛樂活動多了也是正常現象。對于大學生中出現的這些現象,要加以正確的引導,不要一味打壓,引導大學生能夠正確對待這些象征社會進步的事物,并把這些吸收新事物的能力用于學習和創新中,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活動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對學習持冷漠態度等心理狀態及其行為中的不良表現方式。在高校中部分大學生身上存在厭學現象,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也不利于高校良好校風、學風的建設。因此,對新時期大學生厭學現象進行分析與探討,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冬梅,吳靜.中國高校學生厭學情緒問卷調查與分析――以連云港某二本高校為例,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4.
[2] 王玉鋒.大學生厭學現象的分析及對策.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