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本利,於 春,王紅娟,劉方志,朱加保,路曦結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
安徽鳳丹資源應用擴展的形勢分析與策略探討
江本利,於 春,王紅娟,劉方志*,朱加保,路曦結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
分析了安徽鳳丹資源應用的優勢和油用栽培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探討了鳳丹油用栽培發展的策略與思路,為鳳丹栽培應用的平穩發展和合理定位提供參考。
安徽鳳丹;油用栽培;應用擴展;策略
鳳丹是安徽道地中草藥植物,其稱謂源于《中藥大辭典》記載:“安徽省銅陵鳳凰山所產丹皮質量最佳”。鳳丹在植物學分類上屬于芍藥科牡丹組革質花盤亞組,李嘉玨等[1]認為“鳳丹”系列是江南牡丹品種群的一個亞群,由楊山牡丹長期栽培演化形成的觀賞兼藥用的資源居群。銅陵市鳳凰山(中山)、三條沖(東山)和蕪湖市南陵縣丫山(西山)屬于同一植物生態類型區域,是傳統的鳳丹丹皮生產區[2]。鳳丹在長江以南的銅陵等地經過了幾百年相對高溫高濕環境栽培馴化,具有植株高大、根系淺、耐濕熱、結實率高、適應性強、病蟲害少等特點,是牡丹栽培向長三角乃至更偏南地區擴展的重要種質資源。牡丹的觀賞和藥用栽培已有1 600多年的歷史[3],歷史上牡丹栽培曾多次興盛。近年來,牡丹籽油脫色脫味等精加工工藝進步明顯,2011年 3 月 22 日以牡丹籽仁為原料提煉出的牡丹籽油被衛生部批準為新資源食品[4],菏澤等牡丹主栽地區掀起了牡丹油用栽培熱潮。我國適宜油用的牡丹主要有鳳丹和紫斑牡丹2大系列資源[5],其中,紫斑牡丹適宜北方半干旱地區種植,主要在甘肅等干寒地區栽培,而鳳丹在全國有20多個省市適合種植,是油用牡丹主要推廣資源。
安徽是鳳丹的原產地和主栽地區,以油用栽培為契機,鳳丹資源應用擴展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牡丹油用栽培尚處于起步階段,在植物資源基礎、合理生態區劃、生產加工技術支撐、基地建設發展模式和產業政策扶持等方面不可避免地面臨諸多問題。基于此,筆者分析了安徽鳳丹的栽培應用基礎、發展機遇、前景和油用栽培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探討了鳳丹油用栽培發展的策略與思路,以期為鳳丹栽培應用的平穩發展及合理定位提供參考。
1.1 安徽牡丹栽培的歷史底蘊和鳳丹種質資源優勢 安徽是我國牡丹主要產區之一,有著悠久的牡丹栽培史。民間各地散落著不少享有盛名的古牡丹,如巢湖銀屏牡丹、銅陵縣董店鎮東山村盛家御苑紅牡丹、懷寧小市乾隆牡丹[6]。主栽地區北有亳州,南有銅陵和寧國[7]。亳州是明代以來的牡丹栽培中心,現今亳州周邊仍有相當面積的藥用牡丹種植。銅陵、南陵一帶為全國鳳丹種植基地,栽培獨具特色,所產丹皮質量好,是道地中藥材。寧國、黟縣觀賞牡丹生產頗有知名度,寧國南極牡丹園收集、培植的牡丹被南方多地引種。總體來看,多年來安徽牡丹栽培以藥用為主,兼有少量觀賞栽培,安徽省范圍內牡丹栽培有一定規模,銅陵、南陵一帶鳳丹栽培集中,大面積藥用栽培管理技術成熟。
安徽是鳳丹居群形成地和多年的主栽地區,擁有豐富的鳳丹種質資源。據《安徽大辭典》“銅陵鳳丹”條,“清乾隆《銅陵縣志》記載,早在1 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銅陵己栽培牡丹”[8]。銅陵大量種植牡丹始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9],在銅陵東部的鳳凰山一帶作為中藥材栽培。明崇禎年間(1627—1644年),鳳凰山藥用牡丹的生產已經有了一定規模。到了清代,三山地區已成為全國著名的牡丹皮產區。20世紀70年代初,鳳丹向全國十幾個省份推廣,達到了較大的生產規模[3]。源于三山一帶的田間栽培鳳丹形態表現出足夠的多樣性,花色以白色為主夾帶少量的粉色或紅色,部分花瓣基部為紅紫色,花型以單瓣型為主,偶見荷花型,充分顯示了其種質資源的豐富性。
1.2 鳳丹栽培應用推進的機遇 當前,農業生產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種植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然而,種植業結構調整卻面臨多重困難。其一,水土資源有限,工業化及城鎮化的推進、耕地質量退化、地下水超采、地表水富營養化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水土資源緊張;其二,消費結構升級,農產品質量提升緩慢;其三,國內外市場深度融合,國內農產品生產成本高,易受國際市場沖擊;其四,全球氣候變暖,高溫、干旱、洪澇等極端天氣頻發重發,引發農業生產產量波動。這些困難在油料作物種植上具體表現為:2014年以來我國食用植物油進口依存度已超過60%,擴大常規油料作物油菜、花生、大豆的種植將面臨“與糧爭地”的矛盾,與國家糧食戰略沖突;我國天然橄欖油進口量由2000年的330 t增加到了2010年的24 727 t,增長了75倍;在我國有“東方橄欖油”之稱的山茶油產量從1999年的13萬t增加至2009年的25萬t,顯示出高品質食用植物油仍相對稀缺[10];油料作物生產成本漸漲,產品價格受進口產品沖擊,收益低;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油料作物產量不穩定。
國家相關管理部門對上述問題給出了指導意見,出臺了相關文件。國辦發〔2014〕68號《關于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繼續組織實施好《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規劃(2009—2020年)》,開展核桃、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樹種資源普查工作,查清樹種分布情況和適生區域,分樹種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因地制宜擴大木本油料種植面積。農業部《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給出油料作物調整重點:兩油為主,多油并舉,穩定油菜和花生生產,在適宜地區示范推廣油用牡丹、油莎豆等,增加新油源。
1.3 牡丹籽油的營養價值與和鳳丹栽培在現代農業上的潛力 有分析顯示,牡丹籽的含油率為24.12%~37.83%。牡丹籽油的主要成分為α-亞麻酸、油酸、亞油酸、棕櫚酸和硬脂酸,高α-亞麻酸含量是牡丹籽油的顯著特征(表1)。牡丹籽油是名副其實的優質食用油,且具備增強免疫力、降低血脂、降低血壓、降低血糖、通便保肝、抑制血栓性疾病等保健功能,勢必在引導人們食用油消費由營養型向健康型轉變的過程中占據一席之地。

表1 幾種食用油油質對比
種植業有向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發展的內在動力。一方面,過去多年來因工業污染以及農業種植中化肥、農藥等的不當使用,已使得我國大片土壤被污染,為恢復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與資源(例如土壤與水源),種植業有必要向可持續的生態農業轉型,實現循環發展,同時為國民提供富含營養價值且無毒的高質量食物。另一方面,城鎮化發展,居民消費水平提高,休閑度假的市場需求旺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農業部《全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6—2020 年)》指出:發展綠色食品精深加工產品,重點是食用植物油、米面加工品、果酒等。鳳丹油用栽培契合國家發展健康食用植物油生產的政策,也富含旅游概念元素,基于鳳丹所產原料開發出的健康養生產品有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美容護膚品等,既可為休閑農業提供花景欣賞,又可提供有形物化商品,適合作為休閑農業中的景觀種植項目經營。
2.1 種植業生產工作零碎分散、勞動生產效率低困擾鳳丹栽培基地建設 種植業生產勞動量在時間和空間上比較零碎分散,缺少工業生產勞動的整齊一致和集中性,勞動生產效率低,勞工報酬收益有限,因而難以留住青壯年工人,面臨勞工荒。種植業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需要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農事操作,但農村土地經營權高度分散、流轉程序細碎繁瑣及土地租金漲落無序等原因延緩、阻礙了規模化經營。我國種植業機械化發展不平衡,大面積平坦土地、農事操作簡單的稻、麥等作物機械化作業程度高,但山地丘陵、農事操作復雜的經濟作物機械化作業水平仍有待提高。鳳丹是多年生植物,栽培應用屬于長效投資類項目,農事操作相對復雜,需要長期穩定的高效率勞動力。勞動力成本高、生產效率低是鳳丹栽培基地建設和運轉的重要制約因素,發展鳳丹栽培應用亟需克服規模化經營的困難,促進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2.2 鳳丹油用栽培的農藝技術、牡丹籽油加工技術尚需改進 作物大面積栽培需要三方面的農藝技術——性狀穩定的優良品種、規模化種苗繁殖技術和豐產栽培管理技術,鳳丹油用栽培這三方面技術都有所欠缺。具體表現為:目前各地鳳丹油用栽培使用的資源主要是鳳丹白居群及其后代,來源統一,但純化度不高,群體性狀在一致性、穩定性上有待進一步分化篩選;大規模種苗繁殖主要是種子實生苗,數量和成本上符合應用需求,但由于親本資源種群基因雜合度較高,存在較大的變異性;同時大多數鳳丹實生苗的童期長達5年,從播種出苗到形成收益的時間跨度大,導致前期投入成本累積較高。鳳丹油用方向的高產栽培技術罕見系統研究,現有報道多是一般栽培方法描述或源于丹皮生產中的經驗介紹,但丹皮生產偏重根的培養,為了集中養分于根部,牡丹花期摘除花蕾就成為栽培管理的重要一步[9],油用種植目標產品是種子,栽培管理技術需要重大調整,相應的病蟲害發生規律和防治技術也大不相同。
牡丹籽油加工按工藝流程分提取和精煉兩個階段。牡丹籽油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機械壓榨法、溶劑浸出法和各種萃取方法。由于機械壓榨法出油率相對較低,副產物利用率低,勞動強度大,在壓榨過程中會破壞天然活性成分,不利于油料的綜合利用;溶劑浸出法工藝較復雜且存在有毒溶劑殘留等安全問題[11],提取工藝逐漸向各種萃取方法發展。超臨界CO2流體萃取技術已進入初步應用階段,但設備相對昂貴且涉及高壓系統,生產成本及技術要求較高[12]。為了降低設備投資,提高安全性,減少高溫高壓對油品的損傷,亞臨界流體萃取等相應技術有待深入研究。牡丹籽油的精煉主要是指毛油的脫膠、脫色、脫臭等過程,牡丹籽油的質量品相的提高依賴精煉技術的更新進步。
2.3 牡丹籽油的公眾認知度有限,消費需求動力不足,存在投資風險 牡丹籽油是經國家衛生部批準使用的優質木本食用植物油,種植推廣符合種植業發展形勢,市場價值高,產業鏈上有國家政策面的支持,但社會各界對此缺少認知。目前,菏澤、銅陵、亳州等牡丹傳統主栽區以外的大部分國民幾乎不知道食用植物油中還有牡丹籽油,甚至大部分農林作物科研人員對牡丹應用的認知也停留在觀賞花卉和藥用丹皮方向。一方面,公眾認知不足,消費需求處于待啟動狀態,產品市場打開有賴高成本經銷活動或經年累月的消磨融入,難以迅速形成大眾消費,有滯銷風險。另一方面,鳳丹油用栽培投資回報期比較長,產業鏈冗長復雜,經營成本控制、整合管理難度大,致使有意從事經營的各類農業投資主體猶疑不定。
3.1 基地建設上全面統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鳳丹油用栽培產業的有序、穩定發展需要政府宏觀引導,全面統籌,確保相關資源的協調利用。生產布局充分考慮鳳丹的多年生特性,油用栽培一次定植有效生產期可達40年,是一項全新的農林復合種植業。鳳丹種植、牡丹籽油加工、產品進入市場消費,整個產業鏈體系有別于傳統農作物。因此,種植區劃上,考慮植物生態適應性和水土資源高效利用因素,繼續支持在銅陵、亳州等傳統主栽區及周邊的固有基地建設,倡導皖南和大別山區域的山地丘陵地帶發展新的牡丹油用栽培基地;經營模式上,考慮市場風險因素和產業平穩發展,支持適度規模化,全產業鏈整合經營,倡導與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結合的鳳丹種植開發。
3.2 技術支撐上加強科研立項,促進農藝及加工技術進步 安徽省農林科研機構積極呼吁國家層面科研立項,進行鳳丹油用栽培方向的技術研究。省級公益性科研經費專項列支,支持省內農林科研院所和高校進行鳳丹油用栽培方向的技術攻關研究。加強省內農林科研機構與從事鳳丹資源開發利用的省級龍頭企業對接,針對生產實況進行應用技術研發工作。農藝技術上,以種子產量、含油率及牡丹籽油品質提高為目標,進行品種資源的引進篩選、提純復壯,栽培管理的水肥調控、抗逆性研究以及病蟲草害防治等工作;加工技術上,以提高加工品質、降低設備成本為目標進一步完善萃取提取及精深加工技術。
3.3 加強公益性宣傳,扶持產業起步,產業整體發展遵循市場經濟規律 一方面,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以科學分析、檢測為依據,加大力度,客觀宣傳牡丹籽油的營養價值,通過農產品展銷會、博覽會、推介會和旅游節慶等活動,利用互聯網、報刊、廣播電視等媒介,宣傳牡丹籽油產品,提高其公眾認知度,培養科學健康理念,引導消費需求;國民食用習慣、對牡丹籽油性價比的認可度等其他因素由投資主體自行應對。另一方面,針對牡丹油用種植投資回報周期長、產業鏈冗長復雜、成本控制和經營管理不易等問題,可依照生產基地規模,面向早期進行鳳丹油用栽培的開拓性農業投資主體,給予資金、信貸、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調動積極性,扶助產業起步,但產業的根本發展取決于投資主體自有資本與管理能力。合理引導油用牡丹栽培產業,循序漸進,讓其在市場經濟規律下生產和消費逐步耦合,健康發展,避免大起大落。4 結語
總體而言,油用栽培是安徽鳳丹資源應用擴展的機遇,符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方向,有利于種植業結構調整,提高食用植物油的品質,增加食用植物油自給保障,也有望形成獨有安徽特色的一種生態農業乃至旅游觀光農業,為安徽牡丹文化再增色彩。牡丹籽油消費大眾化的實現需要鳳丹油用栽培產業長期的平穩發展,有待業界人士多多努力。 參考文獻
[1] 李嘉玨,張西方,趙孝慶,等.中國牡丹[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1:2.
[2] 侯宇榮,劉煒,鄭艷,等.安徽南陵丫山產牡丹皮的道地性研究[J].中藥材,2014,37(8):1488-1491.
[3] 王佳.楊山牡丹遺傳多樣性與江南牡丹品種資源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
[4] 周琳,王雁.我國油用牡丹開發利用現狀及產業化發展對策[J].世界林業研究,2014,27(1):68-71.
[5] 李育材.中國油用牡丹工程的戰略思考[J].中國工程科學,2014,16(10):58-63.
[6] 黃新.牡丹引種至巢湖的主要性狀及光合生理的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06.
[7] 鄭艷偉.江南牡丹品種資源調查與引種栽培研究[D].臨安:浙江農林大學,2009.
[8] 安徽大辭典編纂委員會.安徽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438.
[9] 陳讓廉.銅陵牡丹[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10] 康真,張天宇,習心軍,等.湖北省油用牡丹產業發展前景及存在的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24(12):105-106.
[11] 閆曉雨,張雙峰,田媛媛,等.牡丹籽油制備工藝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15):62-64.
[12] 李靜.牡丹籽油制備工藝及其穩定性研究 [D].吉首:吉首大學,2014.
Situation Analysis and Strategy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Expansion of AnhuiPaeoniaostiiResources
JIANG Ben-li, YU Chun, WANG Hong-juan, LIU Fang-zhi*et al
(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fei, Anhui 230031)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of AnhuiPaeoniaostiiresources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il cultivation.The strategy was also discussed for the oil cultivation ofPaeoniaostii.This study wa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teady development and rational orientation of oilseedPaeoniaostiiindustry.
AnhuiPaeoniaostii;Oil cultivation;Application expansion;Strategy
2015年中央財政農業技術推廣資金資助項目“皖南地區觀光生態農業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
江本利(1978-),男,安徽東至人,助理研究員,從事經濟作物研究。*通訊作者,高級農藝師,從事經濟作物研究。
2016-10-25
S-9
A
0517-6611(2016)35-02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