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宸, 童 堯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南京 210095)
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社會影響評價
——以江蘇省沛縣為例
楊 宸, 童 堯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南京 210095)
以沛縣安國鎮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項目為例,運用深度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項目進行社會影響評價。結果表明,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項目的社會影響主要體現在社會穩定、社會公平與效率以及社會發展3個方面,沛縣安國鎮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項目區社會影響總體良好。
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社會影響評價
煤炭資源的大量開采導致地表形成大規模的采煤塌陷地,對礦區的生態安全及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1]。針對采煤塌陷區生態恢復及重建,各地多采用土地復墾的手段,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采煤塌陷嚴重改變地表地貌結構,部分下陷區域在雨季自成河湖,土壤接近飽和濕度[2]。在這一環境下,單純對采煤塌陷區進行復墾作業,一方面施工難度較大,另一方面難以發揮該類塌陷區水陸復合生態系統的功能優勢,降低了重建工程的社會、生態效益。因此,改變單一的采煤塌陷區治理土地復墾模式,將塌陷地改造為湖泊,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各類人工濕地成為一種新的選擇[3]。人工濕地改造是一種新生的采煤塌陷區生態恢復與景觀重建方法,其中涵蓋的水環境治理、濕地景觀建設、生態環境修復、配套設施建設等工程項目與諸多社會因素相關聯[4]。采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對該類項目的社會影響做出科學評價,有助于解決工程引發的社會問題,防止社會矛盾激化,促進工程項目順利實施,推動采煤塌陷區內外生態環境、社會環境有序健康發展。
社會影響評價是目前不少投資機構、評估機構已經嘗試應用的,對工程項目的社會相關因素進行綜合性效益、效果、后果評估的一種方法和技術手段[5]。我國的社會影響評價發展較晚,絕大多數的探索和實踐還集中在項目范圍[6]。在土地資源管理領域,有學者對土地整治、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區土地復墾等的社會影響評價內涵、內容、方法進行了研究,構建了包含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社會價值、社會效益、社會保障、社會穩定、社會公平、社會發展、社會文化、可持續發展等內容的社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在研究方法上,層次分析法、多因素綜合評價模型、可計算一般均衡(CGE)模型都有所涉及[7]。
目前,針對采煤塌陷區土地整治項目,尤其是其中的人工濕地改造項目的社會影響評價存在空白。筆者在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探討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社會影響的內容、評價的指標體系與方法,并以江蘇省沛縣安國湖濕地公園項目為例對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進行社會影響評價,以避免和減輕項目實施對社會的不利影響。
1.1 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社會影響內容 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是在政府主導下由社會多方參與的一項系統性工程,在實際運作過程中難免對社會環境與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從微觀層面看,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帶來周邊群眾收入、生活質量、生活方式、精神文化素質的變化。一方面,項目施工及后期濕地養護需要大量勞動力,有效帶動了周邊閑置勞動力的就業,促進了農民增收。項目施工中對占用耕地的補償,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進一步影響區域群體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改造后的濕地多以公園的形式成為周邊群眾休閑養生的娛樂場所,濕地公園內部的道路解決了因塌陷區阻隔造成的出門難問題。濕地改造項目改善了周邊農田的排灌設施,緩解了塌陷區附近農田灌溉用水緊張的局面,促進了農民增收,進一步提升了農民的生活質量。除此之外,以濕地公園為目標的改造會改變周邊區域原有的生活文化。政府以公園為載體建設政策宣教、民俗宣傳基地,濕地公園既承載了一定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又內生出自然的審美價值,對農民精神文化素質的變化有著重要的影響[8]。
從宏觀層面看,項目實施會對區域的社會穩定、社會公平、社會效率產生作用。目前的情況是,塌陷前的土地多數為優質耕地及宅基地,塌陷區周邊是連片的自然村及耕地,內部也零星分布著一些農戶。人工濕地改造項目勢必影響周邊群眾的正常生活。首先,施工設備進場作業會損壞村莊路面,破壞農田作物,產生噪聲污染。其次,項目施工前期需對塌陷區附著物、垃圾進行清理,垃圾在運輸、深埋過程中因缺乏管理會對周邊群眾生產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再次,項目施工中需對塌陷區內部房屋、墳墓進行平整、遷移,因施工方與周邊群眾意見未達成一致,極易產生沖突,影響社會穩定。項目實施中的拆遷補償及其他利益分配缺乏科學的依據,易對社會公平產生負面影響。項目實施帶來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對區域就業結構產生影響,并作用于區域的社會效率。以上都會對項目周邊區域的整體發展造成極大影響。
1.2 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社會影響評價測度 從社會環境構成角度,將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社會評價測度確定為社會穩定、社會公平與效率、社會發展3個方面。
1.2.1 社會穩定程度測度。評估人工濕地改造實施的社會穩定程度,即實施過程中社會沖突的發生情況;評估公眾對人工濕地改造的支持程度及滿意度;評估人工濕地改造實施過程中的公眾意愿情況。
1.2.2 社會公平與效率程度測度。評估人工濕地改造對城鄉收入差距、農民生活質量、生產條件、區域閑置勞動力就業、農村生活設施、農民收入增加、周邊工業區排污治理的影響程度。
1.2.3 社會發展程度測度。評估人工濕地改造對項目區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區域文化、區域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
2.1 研究區概況 研究對象的人工濕地改造項目位于江蘇省徐州市沛縣安國鎮,地處沛縣西北部,是省級濕地公園改造項目。安國鎮人口共11萬,面積81.3 km2,境內有一座大型煤礦,年產原煤200萬t。因采煤造成的“萬畝”土地塌陷區,多年來缺乏人工管護,垃圾遍地,水質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2012年沛縣共投資5億元對塌陷區域進行治理,治理面積約10 km2,涉及安國鎮周田、蔡家和張雙樓3個行政村。
工程從水質凈化、濕地景觀、生態修復、環境保護、漢文化5個層面打造生態濕地,項目實施后,塌陷區周邊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為周邊群眾提供了休閑養生的娛樂場所,并有效解決了沛縣經濟開發區污水排放問題,使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水通過濕地凈化達到地表三類水質,解決了該縣西部2萬hm2農田灌溉用水短缺的狀況,促進了農民增收。經過人工濕地改造,原采煤塌陷區面貌煥然一新[9]。該項目的實施對研究區域的社會發展影響顯著,研究區域具有代表性和廣泛的適用性。
2.2 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社會影響評價體系 采用模糊層次分析法建立評價體系。
2.2.1 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模糊層次分析法(FAHP)模型的構建。在對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社會影響內容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現階段國內相關項目區工程實施的特點,考慮評價指標的可測度與數據的可獲得性要求,設置社會穩定、社會公平與效率、社會發展3個準則層,共選取了14個指標因子構建了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社會影響評價指標體(表1)。
在此基礎上,構建社會影響因素的兩兩判斷矩陣,并求取B/C層次各元素的單排序權重向量,具體見表2。
表1 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社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
Table 1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indicators system of the artificial wetland alteration in the coal-mining subsided area

目標層ATargetlayerA準則層BCriterionlayerB指標層CIndexlayerC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社會影響評價Socialimpactasses?smentoftheartificialwetlandalterationinthecoal?miningsubsidedarea社會穩定B1社會沖突事件數率C1公眾支持率C2改造后農民生活質量滿意度C3社會公平與效率B2城鄉收入比變化率C4農業產值變化率C5農民收入變化率C6閑置勞動力就業率C7工業廢水利用率C8農業設施改善程度C9社會發展B3生態系統服務價值C10生物多樣性指數C11地區文化對項目的適應程度C12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程度C13區域經濟發展效果C14

表2 層次計算權向量及檢驗結果
從表2可以看出,所有單排序的CR<0.1,認為每個判斷矩陣的一致性都是可以接受的。
按照AHP權重合成方法,合成權重向量,進而可以得到各個層次社會影響內容相對于A層的權重排序向量,則可以判斷出各層次社會影響內容的重要程度,具體見表3。
2.2.2 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前后社會影響模糊綜合評價。
2.2.2.1 評價等級標準集與指標權重集的建立。結合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社會影響評價的特點,并借鑒相關研究成果,將土地整治社會影響程度分為5個等級,建立評價標準集G,G={G1,G2,G3,G4,G5}={很好,好,一般,差,很差}。

表3 各因素層次總排序結果
由表3可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集,如下:
S={B1,B2,B3}={0.307 6,0.456 2,0.236 2}
B1={C1,C2,C3}={0.367 3,0.384 7,0.248 0}
B2={C4,C5,C6,C7,C8,C9}={0.138 3,0.185 5,0.404 7,0.079 6,0.088 1,0.103 8}
B3={C10,C11,C12,C13,C14}={0.156 5,0.162 1,0.116 1,0.176 2,0.389 1}
2.2.2.2 改造前后評價指標隸屬度矩陣的構建。依據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社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結合沛縣安國鎮人工濕地改造項目實施情況,充分參考當地土地、農業、旅游、水利等部門專家意見,設置了各指標的等級制定標準,確定了各指標屬于某等級的隸屬度。隸屬度的確定采取模糊統計的方法,即讓參與評價的各位專家按劃定的評價等級給各評價指標確定等級。然后依次統計各評價因素Gj的頻數Mij,計算各指標的隸屬度Rij,計算公式為:
Rij=Mij/N
式中,Mij為統計各評價因素等級Gj的頻數;N為參與評價的專家人數。指標等級標準及隸屬度結果見表4。
表4 沛縣安國鎮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項目指標等級標準及隸屬度
Table 4 Index grade standards and degrees of membership of the artificial wetland alteration in the coal-mining subsided area in Anguo Town of Pei County

指標層Indexlayer很好Verygood等級標準Gradestandard隸屬度Degreeofmembership好Good等級標準Gradestandard隸屬度Degreeofmembership一般General等級標準Gradestandard隸屬度Degreeofmembership差Poor等級標準Gradestandard隸屬度Degreeofmembership很差Verypoor等級標準Gradestandard隸屬度DegreeofmembershipC1<5%0.15%~10%0.7>10%~20%0.2>20%~30%0>30%0C2>95%0.6>90%~95%0.3>80%~90%0.160%~80%0<60%0C3特別滿意0.1滿意0.6一般0.2部分不滿意0.1特不滿意0C4>60%0>40%~60%0.2>20%~40%0.610%~20%0.2<10%0C5>50%0>40%~50%0>30%~40%0.6>20%~30%0.30~20%0.1C6>100%0.1>70%~100%0.3>40%~70%0.610%~40%0<10%0C7>50%0.2>30%~50%0.6>10%~30%0.20~10%0<00C8>80%0.3>60%~80%0.6>40%~60%0.120%~40%0<20%0C9>50%0.1>40%~50%0.5>30%~40%0.310%~30%0.1<10%0C10很高0.2高0.7一般0.1低0很低0C11很豐富0.1豐富0.5一般0.4稀少0很稀少0C12很適應0.5適應0.4一般0.1不適應0很不適應0C13全面保護0.6部分保護(無破壞)0.3一般(無保護、無破壞)0.1有所破壞(無保護)0嚴重破壞0C14全面促進0部分促進0.4一般0.6有所阻礙0嚴重阻礙0
2.2.2.3 改造前后社會影響模糊綜合評價。模糊綜合評價是各評價指標權重與評價指標值之間的復合運算,對于綜合評價而言,M(·,⊕)算子較為適用且常被采用[10]。該研究采用M(·,⊕)算子進行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計算評價指標的評價等級和特征值。社會穩定指標結果為:

社會穩定指標特征值=(1,2,3,4,5)×(0.292 4,0.521 5,0.161 6,0.024 8,0)=1.919 4
同理求得社會公平與效率指標結果為:(0.093 2,0.301 6,0.493 0,0.093 7,0.018 6)
社會公平與效率指標特征值=(1,2,3,4,5)×(0.093 2,0.301 6,0.493 0,0.093 7,0.018 6)=2.643 2
社會發展指標結果為:(0.211 5,0.445 5,0.343 2,0,0)
社會發展指標特征值=(1,2,3,4,5)×(0.211 5,0.445 5,0.343 2,0,0)=2.132 1
S=W·R=(0.307 6,0.456 2,0.236 2)×

=[0.132 5,0.403 2,0.355 7,0.050 4,0.008 5]
特征值=(1,2,3,4,5)×(0.132 5,0.403 2,0.355 7,0.050 4,0.008 5)=2.250 1
由表1的一級指標權重組成權重矩陣S,由W1、W2、W3的評價結果組成綜合評價矩陣R,計算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社會影響評價等級W(表5)。

表5 沛縣安國鎮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項目社會影響評價結果
2.2.3 評價結果與分析。從表5可以看出,沛縣安國鎮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項目社會穩定指標“很好”等級占29.24%,“好”等級占52.15%,“一般”等級占16.16%,“差”等級占2.48%,“很差”等級占0。按最大隸屬原則,該項目在社會穩定測度評價結果為“好”。該項目對采煤塌陷區進行治理,改善了周邊農民的居住環境,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但項目實施過程中忽視了對農民意見的征求,工程措施一定程度上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負面效應,影響了社會穩定。
社會公平與效率指標“很好”等級占9.32%,“好”等級占30.16%,“一般”等級占49.30%,“差”等級占9.37%,“很差”等級占1.86%。按最大隸屬原則,該項目在社會公平與效率測度評價結果為“一般”。該案例中,社會公平與效率指標中涉及農民增收以及項目對區域發展的指標比重較大。農民增收與區域經濟發展指標確實重要,然而,人工濕地改造項目的主要目標并非單純獲得經濟收益,而是更多地關注社會與生態利益。竣工初期,項目能夠帶來的各項收益皆難以顯化,因此該項指標未達到“好”以上的程度。
社會發展指標“很好”等級占21.15%,“好”等級占44.55%,“一般”等級占34.32%,“差”及“很差”等級都為0。按最大隸屬原則,該項目在社會發展測度評價結果為“好”。該項目解決了采煤塌陷區改造難題,改善了農村環境,對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有著正面效應。此外,項目所在地依托濕地公園項目,弘揚漢文化,進一步推動了項目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
上述結果表明,項目整體社會影響“很好”等級占13.25%,“好”等級占40.32%,“一般”等級占35.57%,“差”等級占5.04%,“很差”等級占0.85%。按最大隸屬原則,該項目整體社會影響評價結果為“好”。從各指標的特征值來看,該項目“社會穩定”影響最好,“社會發展”次之,“社會公平與效率”再次。該項目在后期建設與管理中要注重發揮其促進社會公平與效率的作用,即發揮項目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的作用。
在分析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社會影響內容的基礎上,選取江蘇省沛縣安國鎮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項目作為案例進行研究。通過深度訪談、問卷調查、文獻研究等方法,從社會穩定、社會公平與效率、社會發展3個層面構建了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社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以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用模糊綜合評判法構建評價模型,對項目進行社會影響評價,得出以下結論。
(1)沛縣安國鎮針對采煤塌陷區進行人工濕地改造整體社會影響良好。改造項目完成了對塌陷區的綜合治理,使得改造后的人工濕地具備了經濟、社會、生態等多重效益。
(2)在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改造過程中,應注重征求周邊群眾的意見,使得群眾參與到項目的決策、施工中來,以規避社會沖突風險。人工濕地的改造應有長期的規劃,并在確保社會、生態效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挖掘濕地的經濟潛能。參考文獻
[1] 劉飛,陸林.采煤塌陷區的生態恢復研究進展[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4):612-620.
[2] 趙紅梅,張發旺,宋亞新,等.大柳塔采煤塌陷區土壤含水量的空間變異特征分析[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0,12(6):753-760.
[3] 楊瑞卿.采煤塌陷區人工濕地的可持續景觀規劃:以徐州市九里湖人工濕地為例[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1(5):46-49.
[4] 渠俊峰,李鋼,張紹良.基于平原高潛水位采煤塌陷土地復墾的人工濕地規劃:以徐州市九里人工濕地規劃為例[J].節水灌溉,2008(3):27-30.
[5] 李強,史玲玲.“社會影響評價”及其在我國的應用[J].學術界,2011(5):19-27.
[6] 李鑫,歐名豪,肖長江.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社會影響評價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12,26(11):3-8.
[7] 張庶,金曉斌,徐霄梟,等.基于SD和模糊綜合評價的土地整治項目社會影響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34):81-88.
[8] 沈萬斌,趙濤,劉鵬,等.人工濕地環境經濟價值評價及實例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05,18(2):70-73,83.
[9] 張慶來.沛縣:用“綠色思維”建設生態城鄉[N].農民日報,2014-08-20(008).
[10] 楊慶媛,張占錄,楊華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社會影響評價方法探討[J].中國土地科學,2006,20(3):44-49.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Artificial Wetland Alteration in the Coal-mining Subsided Area in Pei County,Jiangsu Province
YANG Chen, TONG Yao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Taking the artificial wetland alteration in the coal-mining subsided area in Anguo Town of Pei County as study area,using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in-depth interview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artificial wetland alteration in the coal-mining subsided area was asse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cial impacts of the artificial wetland alteration in the coal-mining subsided area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social stability, social justice and efficiency, and social development.Generally speaking, the social effects of the study area were fine.
Coal-mining subsided area;Artificial wetland alteration;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楊宸(1995- ),女,山東青島人,本科生,專業:人力資源管理。
2016-09-10
S-9
A
0517-6611(2016)35-02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