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眾
如果從社區醫院可以直接轉診“三甲”的專家,你會不會常跑跑家門口的社區醫院?
社區醫院醫生可以根據病人的病情,直接轉給三甲醫院專家。這是最近以浙江大學邵逸夫醫院為中心的云醫療在分級診療實踐上的出色經驗。
分級診療對于患者來說,就是就近就醫,節省了時間、精力和金錢;對于醫生來說,三甲醫院的醫生主要診治大病難病,有更多的時間反思病例和休息;對于社會來說,實現了醫療資源的分流、有利于改善醫患關系。
這么多優點的事兒推動起來卻步履維艱,其困難很明顯——基層醫院的醫療能力不過硬,患者信不過。
當然,“各級醫院之間的報銷差級不大”也被屢屢作為推行難點,但在不少醫院,黃牛票已經把這個差距遠遠拉開。報銷是省錢措施,其另一面是消費,這也成為一些先鋒人士呼吁做文章的地方——既然政策無法一呼百應,不如用市場調控,拉大消費級差,讓大家在搶專家號之前好好掂量掂量錢包。聯系到房價市場,這個思路到底要“治”誰呢?
好在帶著平民化和市場化雙重基因的“互聯網+”及時攪局。
要互聯網思維,不要房地產思維
目前常見的互聯網+醫療模式可以分為“互聯網+醫生”和“互聯網+醫院”。前者通過互聯網把志同道合的醫生有效聚集在一起,從線上免費咨詢到線下診斷,在摸索中推廣。后者是通過互聯網,把醫院流程進行優化,把醫院的服務進行延伸和拓展。
那么,這兩種在近年來轟轟烈烈嘗試的模式有沒有解決醫療的核心問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黨政辦副主任林輝給出了直接而殘酷的答案:“沒有,老百姓看病還是非常的無序,這兩種模式更加劇了醫療的無序。”他舉了個例子,一個患者在互聯網上認識了協和醫院的醫生,覺得對方比當地的醫生更有水平,特地趕去協和醫院找對方看病。但事實上,他可能在當地就能把病看好。
作為國內醫改的標桿,邵逸夫醫院搭建了“邵醫(納里)健康云平臺”(以下簡稱“邵醫云平臺”),采取的是“互聯網+醫院聯盟+醫生”的云平臺模式:利用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技術,以自由聯盟、共享共贏的方式整合各級醫療機構的醫療資源,對接第三方藥品配送、金融支付和醫療保險等資源,形成以邵逸夫醫院為中心的生態圈。
目前,“邵醫云平臺”上浙江省內注冊醫生已達到5100多名,覆蓋浙江省內10個地級市69個區市縣的168家醫療機構;全國接入的醫院1200多家,平臺注冊醫生已經超過10萬名,活躍的醫生有4萬名。據林輝介紹,邵醫云平臺實現了十大業務功能、三個基本功能,其中三個基本功能是遠程咨詢、預約掛號和線上支付。
預約掛號是實現分級診療的利器。林輝說:“我們現在能做到將更多三級大醫院的號放在基層醫生的手上,這是給基層醫生強大的支持。”這其實是最簡單的用需求導流用戶,以前,票販子手里有專家號,哪怕貴上10倍仍然供不應求;現在大醫院的號在基層醫生手里,既合規又不用多花錢,患者自然愿意去找基層醫生。當然,這是用行政手段推動分級診療。
但分級診療最大的痛點,在于基層醫院的醫療水平得不到患者的信賴。如何既不耽誤治病,又不讓基層醫生成為披著合法外衣的“黃牛”?邵醫的解決方案是“雙向雙明”轉診和遠程移動會診。
雙向雙明轉診,用林輝的話說,就是上下級醫院之間能清晰、明確地知道對方的需求和能力,患者能找到合適的科室、專家,專家能找到合適的患者,實現精準服務。全流程都在邵醫云平臺上進行,當基層醫生確定轉診時,通過平臺向三甲醫院提出申請;萬一基層醫生對癥狀實在不熟悉,不確定患者應該由哪個科的醫生診斷,還能同時給3~5個上級醫院醫生發起遠程會診。
上級醫生收到申請后,就會收到平臺自動搜集傳送來的患者檢查和病歷數據,以判斷是否需要轉診。如果需要,就進行門診或住院安排,并以短信形式推送給患者,如果不需要,則退回申請,并說明原因以及相關治療建議。
可以看到,這一切都可以通過電腦端或手機端完成,而不需要醫生、患者到處跑。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曾介紹:“以前會診要做到電視機面前,很不方便。現在通過App在機場等飛機的時候就能會診三五例社區醫院傳上來的病例。”
邵醫云平臺有四個服務端:患者端、醫生端、醫院端和第三方機構端。所以患者可以不通過基層醫生,直接在線申請邵逸夫醫院或邵醫云平臺生態圈內的專家、醫生進行會診,醫生收到申請后,還可以利用討論組形式進行各科室的聯合討論。
看起來是不是很眼熟,好像和互聯網+醫生模式下的民間醫療App提供的服務差不多?確實沒有本質區別,這可以視作引入市場模式的榜樣。與前文提到的市場模式不同,這里引入的是市場化服務,而非市場化消費機制。后者更像是現在難以控制的房價模式,最終成為民生的負擔,即便戴上了互聯網的帽子。
讓云成為醫院之間的多用轉換接口
無論是三個基本功能,還是整個生態圈,都離不開一個技術基礎,那就是云。不知有多少人在意過,在隨處連Wifi的今天,一些北京的基層醫院尚且沒有供醫生使用的Wifi,那么地方的基層醫院沒有將病歷資料數據化一點兒也不奇怪。而這些醫院,正是云醫療的重點。
從近期看,它們是受益者,因為分級診療能為它們導流來患者,遠程會診、上下聯動、互聯網教育學院這些措施都有助于提高基層醫生的業務水平。往遠期看,這些醫院將成為醫療大數據的源頭,也是未來AI診斷、智慧醫療的源頭。
事實上,無論是尚未信息化的基層醫院,還是已經信息化的三甲醫院,想成為一家人都不容易。阿里云發布了基于互聯網技術分級診療的解決方案。林輝介紹,邵醫云平臺的方案分三個階段。一是使用級,當一家醫院完全沒有信息化的時候,醫生通過手機端人工上傳數據。二是互聯級,醫院信息化了,但是水平有限,一部分數據能夠自動上傳。三是融合級,即全數據的融合,大家都把數據放在云端,這對于醫院的信息化程度要求很高。林輝透露,目前的應用還主要集中在使用級和互聯級。
無論哪個級別,都離不開云。由于以前每個醫院里都有自己獨立的HIS(醫院信息系統)和PACS(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當它們形成醫聯體的時候就必須有一個互聯互通的信息系統,云端就好像多用轉換接口,由于云已經建立了一個事實上的數據標準,所以在存數海量數據的同時也在各醫院系統之間起到了聯通的作用。
云醫療可以帶來的想象當然不止分級診療,醫生多點執業、商業醫療和公立醫院的聯動、以藥養醫的徹底變革,都是可以延展的方向。但地方先驅只是摸路,要真正重塑醫療還得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支持和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