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你這樣生活,建筑和家就長成了你的樣子。家不再是一個概念,而是你身體的一部分。
因為在東方衛視《夢想改造家》節目里,將一套“史上最小學區房”改造成功能齊全、舒適閑逸的“仙居”,來自日本的設計師青山周平登上了微博熱搜榜,并很快被中國觀眾熟知。
就在不久前人們茶余飯后還在為這些設計師“不忿兒”——那些明顯沒有衛生和收納習慣的“客戶”,住進仙居不幾日,就已經“原形畢露”,屋里屋外堆滿了雜物,白瞎了青山周平這等“讓你少花錢,還讓你過得美”的大咖設計師了。當然也有人質疑青山周平在為這間雜院里的狹小平房做設計的時候,室內空間做得不夠,導致他們住進去之后把很多東西放在了外面。
看到網上流傳的那些狼狽的照片時,青山周平第一感覺“還是很受打擊的”,但是他特別理解這是為什么。“這是胡同里很微妙的方式,住戶這樣去表達那個地方是我的空間,我把我的東西放在那個空間,通過5年10年的時間累計,這個地方就會默默變成我的。這是胡同里很有意思的現象。”
用空間去改變生態
青山周平1980年生于日本廣島,2003年以“最佳畢業設計獎”畢業于大阪大學, 2004年作為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派遣留學生到布魯塞爾和巴黎留學,2005年獲得東京大學建筑系“最佳碩士論文獎”,2012年至今在清華大學讀博士學位,2013年起同時任北方工業大學建筑系講師。
2015年創立B.L.U.E.建筑設計事務所后,《夢想改造家》是他第一次參與私人住宅設計,希望向觀眾展示普通人的居住問題如何通過設計來改變。
到目前為止,青山周平和妻子藤井洋子來北京已經11年了,他們一直沒有買房,在日本也沒有。至今他們都租住在二環內舊城區南鑼鼓巷的胡同里,一人一輛小電動車,每天花30分鐘左右上下班。
青山夫婦的家不到40平米,對面是一對年輕夫婦,中間有一個院子。從他家走路兩三分鐘就是一個菜市場,“對我來講,這個地方就是我冰箱的一部分。一旦回家需要做菜了,走幾分鐘就可以買回新鮮蔬菜。”
其實這樣的生活方式,跟我們近幾十年最熟悉的現代生活,也就是美國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美國每個家庭定期都要開二三十分鐘以上的車程去超大型超市,買上一兩個禮拜要吃的菜,然后把它們儲存在冰箱里,所以美國人的廚房和冰箱都特別大。“我家的廚房特別小,也完全不需要大冰箱。”青山說,“一樣的,我家的也客廳很小。”因為他走路幾分鐘到胡同口,就是一家意大利人開的餐館,除了每次變著花樣吃美食,他工作時就把這里當咖啡館,這里還有主人自己釀造的啤酒,所以家里沒有開辟書房的青山,想看書時就帶本書到這兒來,小酌美酒獨自爽著。“其實這家餐廳就是我的客廳和書房。”
在青山生活圈方圓10分鐘步行的范圍里,都是他家的一部分,家的延伸。“這對我來講是把家安在胡同里最有意思的一點。”作為處處講究禮儀的日本人,剛到北京時,看到胡同里的居民常不穿衣服或者穿著家居服就站在外面聊天和活動,他完全懵了。但在胡同里生活了幾年之后他明白了,在居民們眼中,處在胡同交錯網的這些地方,根本就不算是“公共空間”,不過都是家的一部分而已,“是他們家的客廳、廚房、儲藏間等等,為什么要在自己家里穿衣服呢?但是如果是去稍微遠一點的地方,超出了他們心理上家的范圍時,他們一定覺得不好意思,要穿上比較正經的衣服。”
青山周平顯然是一位很理想化的設計師,在每天都有胡同土著們主動或被迫離開舊城區的當下,青山卻不亦樂乎地每天“在胡同里尋找充滿著濃厚有趣的發現”。人們在街邊下象棋和打牌,冬日曬太陽夏日午睡,本地與外地的孩子們追跑玩耍,“像是城市當中的客廳,各種各樣的人和他們的家庭生活,閑逸并模糊地重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非常和諧的氛圍。路的寬度和建筑物的高度、樹木的高度以及人們的密度,各個部分的尺度恰好構成了很好的互動,給在那里生活的人們帶去一種嫻靜并生動的氛圍。”
雖然獲獎眾多,在建筑圈也頗有名望,青山周平的氣質從上學以來幾乎沒什么改變,謙遜、傾聽、用心感受,很少去自以為是地“評判引導”,如果說后者還局限在“見自己”,他卻是一直在“見眾生”。
美麗的背后是邏輯
青山本科所讀的大阪大學的建筑系更偏結構等純理科方向,癡心設計的青山本科畢業后,選擇來到東京大學的創新科學系繼續深造。這是東大一個新成立的學科,主要圍繞“環境”來做一系列的綜合研究。這門跨領域的學科包含的范圍很大,跟環境有關的法律、技術、城市設計乃至人文歷史都會涉及。
“我聽說,我是日本最后一代傳統建筑生。”青山說的“傳統建筑生”是指仍抱有野心,想通過建筑來改變社會的學生,希望自己的設計作品能代表國家或時代的空間和建筑,其代表是被譽為“日本當代建筑第一人”的大師丹下健三,也是第一位獲得普利茲克獎的亞洲建筑師。“這種野心,差不多到我這一屆就結束了。”
在技術應用日益普及和多元的今天,建筑生不再希望以建筑和空間設計的方式來改變社會,他們會去社會問題的實地,比如農村做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用更“軟件”的方式來解決社會的問題。但時刻都在感受“當下”的青山周平,他的通過改善空間來解決社會問題的用心,在這個技術至上的時代,反而更有作為。
青山說他以前也是追求比較醒目、設計感強烈的建筑物設計,但最近幾年他慢慢趨向于更自然放松的,并能融入到周圍環境的設計風格。
B.L.U.E 的全稱是Beijing Laboratory for Urban Environment,致力于用設計連接城市環境。B.L.U.E.建筑設計事務所的經典作品很多,為公眾熟知的要算是原麥山丘的店面設計。
原麥山丘西單店位置顯著,地處人流量較大的拐角位置,設計師將整體外立面向外側加寬3.7m,整體玻璃幕墻做圓角處理。一層墻面被鋪貼上老紅磚,并將紅磚表面進行了5種不同刻槽方式的特殊加工,采用了人字形拼貼方式,寓意原麥山丘品牌的麥子形象。二層墻面采用不同厚度的老木板,同樣使用人字形拼貼方式,突出品牌原生態自然的寓意。天花板利用有象征意義的搟面杖拼接出巨大齒輪裝置,給店鋪帶來活躍運行的視覺感,并與展示架上的面包相呼應。
后來青山周平又操刀設計了原麥山丘華貿店,在保留了原木、搟面杖等一貫元素的同時,為了在招牌繁多的商場店鋪中凸顯出來,他用搶眼的白色將店鋪與周圍嘈雜環境區隔開來,在他看來,貌似平庸的白色,是一種包容而神秘的色彩。
青山周平一直認為,美麗的東西背后是邏輯。他在念完大三后,曾休學去了各種各樣的國家和城市,看了各種各樣的文化、生活和建筑,這個體驗對他影響很大,包括對他的思考方式也有一定影響。他說在這些地方看到了一種“很邏輯的關系”,“因為自然環境是那樣,所以人會選擇這樣去生活。因為人們選擇那樣去生活,所以建筑就變成那樣的形式。”
東方哲學:無我
青山還有一個身份是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講師,但他并不愛講課,因為他覺得那是單方輸出。他更喜歡在學校的工作室里,親自指導學生們的作品,和他們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青山也從學生身上得到很多啟發,可以發現一些新的東西。清華的教學偏理論研究,日本的偏概念,北方工大的工作室偏實踐,青山覺得這是建筑最重要的三個方面,正好互補。
總是在強調“讀歷史很重要”的青山認為,“如果不知道以前走過的路,我們很難知道現在處在哪里,以及正在往哪個方向走。”但他不是復古主義者,他相信以后的社會只能更發達。不論眼下房地產泡沫是否存在,寸土寸金的沿海城市對于居住面積的需求與資源供應的矛盾會愈演愈烈。
青山夫婦選擇在中國發展,并不僅是因為建設量多少,而是他覺得中國整個社會更加年輕化,吸收新東西的能力比較強。“我在日本遇到的甲方,都是五六十歲西裝革履的男人。但在中國,我的甲方大都比我年輕,他們想做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青山正是想做很多有意思的東西,雖然團隊最擅長做室內設計,但他們也會嘗試去做家具設計、汽車后備箱的空間改造等等。只是他們的基本落腳點是,以城市為中心,通過對城市的思考來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
雖然不買房子,卻對“家”有執念的青山,覺得胡同里面的生活狀態最接近他對“家”的理解。因為胡同并不封閉,反之它與城市密切相關,你和很多人共用城市里的空間。這種生活狀態才是“本來”的,而封閉的公寓生活從歷史上看,只是這幾十年的事。以前的家有各種各樣的功能,你能夠在家里工作,但工業革命后你只能外出去上班。青山平和卻堅定地認為,人們追求的所謂“私密性”,其實是被洗腦了。本來我們的生活不需要那么多私密性,雖然多少會因一些市政設施的不成熟帶來一些不便利,但空間的共有是未來的一種趨勢,人們終究會回到胡同那種共享生活空間——事實上,隨著移動互聯的應用逐步升級和覆蓋,這個說法倒真是有了實現的端倪。
現在很多在城市里的外地年輕人已經逐漸失去了家的概念,將來越來越多的家庭將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但中國有13億甚至更多的人,不可能每個人都有一個廚房、一個衛生間、一個客廳、一個陽臺……“這就需要我們去改造這種空間和生活方式,要不然會有很大的浪費。”
眼下青山周平的團隊正在做的項目是“四百盒子的社區”,是一種共享社區的模式, 在日本已經有很多。住戶們有公共客廳、餐廳、廚房,后面很小的白色盒子是每個人的房間,基本上是一張床、一個衣柜,其他的都沒有,沒有洗手間,沒有淋浴,沒有廚房——這些是都是公用的。
這種共享社區的模式在中國也越來越多。“我們現在不需要買車,有滴滴、優步;同樣有各種外賣的APP,音樂也一樣,我們已經不買CD了,需要聽的時候通過互聯網去聽就好了。那么我們居住的地方能不能跟交通、吃飯、聽音樂一樣,更輕松簡單?我們真需要用天價的錢買大城市的幾室幾廳嗎?”這種沒有圍墻的家居生活正是青山周平最理想的生活。當然這個方案最終廣泛實施,“要在10年或15年之后,那時的技術會把人類是帶到一個有趣的階段。”比如已經有的電子標簽,我們可以把一切私人物品都貼上標簽,需要的時候隨便通過手機或電腦就可以知道它們在哪兒。在技術應用到無法想象的10多年后,“我相信我的生活空間、我的時間、我的物品都可以在這個共享社區里面被共享。”
隨著技術的推動,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都在不停地改變著聯系。房子大小和生活品質高低越來越沒有關系。
“人本過客無來處,處處無家處處家。”這是青山在微博里的一句話。禪意頗深,明心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