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的發展給數字出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作為新聞出版業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和未來發展的主體產業,數字出版需要著作權人、出版單位、監管機構等各方面一起努力去維護,只有建立了規范、健康的創新環境和發展氛圍,才能推動出版行業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關鍵詞】數字出版;現狀;發展;版權保護
【作者單位】曹嵐,中國文史出版社。
一、出版行業現狀分析
隨著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不斷增長,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對精神方面的追求也達到異乎尋常的熱度。作為文化產業的核心代表,圖書出版行業在2016年結束了從2011年開始的每年增速下降局面,開始止跌回升。不止中國,過去兩年里,全世界的出版行業都有了明顯的復蘇跡象。2014年美國出版業增速回升了8%,2015年初步統計為回升2.8%;德國出版業回升了2%,整個歐洲出版業回升了1.5%。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2015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顯示,2015年全國共出版圖書47.6萬種,較2014年增長6.1%;圖書出版實現營業收入822.6億元,較2014年增長4.0%;2015年利潤總額125.3億元,較2014年增長7.0%;2015年全國出版、印刷和發行服務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1萬億元,較2014年增長8.5%。其中非常明顯的現象是,期刊、報紙和音像制品三種傳統產業均出現了負增長。而與之相反的是,數字出版保持了30%的高速增長,占全行業營業收入的20.3%,對全行業營業收入增長貢獻率達60.2%,其增長速度與增長貢獻率在新聞出版各產業類別中均位居第一。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在《2015—2016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中指出,2015年國內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規模為4403.85億元,比2014年增長30%,數字出版產業收入在新聞出版產業收入的總比由2014年的17.1%提升至2015年的20.5%。
二、數字出版產業分析
1.數字出版發展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和科技的不斷進步,互聯網已經滲透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們的消費習慣和獲取信息的渠道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6年8月份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4 年數字化閱讀率為58.1%,已經超過了圖書閱讀率。在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體面前,傳統出版行業如果再不盡快轉型調整,勢必會受到更大的沖擊。
2014年4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與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推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用三年時間,打造一批技術、產品、業態均達到市場先進水平,兼具競爭力的新型出版機構,帶動和加快整個新聞出版業的升級轉型。同年,總局又下發了《關于開展2014年傳統媒體單位轉型示范工作的通知》,提出新聞出版單位加快設立數字出版分公司、子公司,推進組織機構和出版流程再造,推行融合發展運營機制。
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今后政府的工作重點是“互聯網 +”,傳統企業要全面與其相融合。進入了“十三五”時期,國家對文化產業創新和升級的扶持力度勢必繼續加大,更會為數字出版產業的高速穩定發展創造前所未有的便利環境?!缎侣劤霭鎻V播影視“十三五”發展規劃》和《數字出版及科技專項規劃》的相繼出臺,也會為數字出版產業發展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2.數字出版現狀
很多出版社對互聯網技術不了解,數字出版的意識還非常淡薄,他們認為,數字出版只是簡單地把紙質圖書轉變成電子書放到網絡上去售賣,這是個非常大的誤區。
數字出版是利用數字技術對內容進行編輯加工,并通過網絡傳播數字內容產品的一種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為內容生產數字化、管理過程數字化、產品形態數字化和傳播渠道網絡化。新興的數字媒體,如新聞網站、電子圖書、數字雜志、在線音樂、網絡游戲等,都以新興的載體技術為核心的產物。而CD/DVD光盤、電子雜志、微信微博、BBS、視頻網站、電子書、在線閱讀網站、有聲電子讀物等新載體,也完全區別于傳統的紙質圖書。數字出版的產品形態更是多種多樣,如電子圖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網絡原創文學、網絡地圖、數字音樂、網絡動漫、網絡游戲、在線教育視頻等,這些都是傳統出版目前做不到的。
2015年,網絡文學市場規模達到70億元,用戶規模達到3.5億人,網絡文學已成為數字閱讀內容和收入的主要構成。2015年號稱IP元年,《盜墓筆記》《花千骨》《瑯琊榜》等一系列知名網絡文學作品被成功改編成影視作品,并獲得了口碑和收入雙豐收。出版行業隨即將視線轉移到對IP的挖掘、培育和孵化上面,從圖書、動漫、影視、游戲到衍生品,實現全產業鏈的全面運營和開發,實現價值的最大化。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也通過創立文化企業的方式充分融入出版行業,打通從上游內容到下游渠道的文化產業鏈條,開拓全方位融合的發展方向。
另一個發展迅速的領域是在線教育,2015年,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規模達到1111億元,2010—2015年間平均復合增長率為32.9%。截至2016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18億,較2015年底增加775萬。教育出版單位也不斷在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在線培訓等各領域,探索和研發基于互聯網新興媒體、適用于數字在線教育的服務平臺、課程體系和教材內容,已形成了在線測評、數字教材、在線課程、電子作業、在線學習資源及在線學習平臺等多種形式,并不斷地提升運營能力和互動方式,以便更快地加速與受眾群體的融合。
在推廣渠道方面,數字出版也充分利用互聯網全媒體的便利性,從電商平臺、社交平臺到自媒體平臺,逐漸建立了出版行業、作者與讀者之間直接的互動模式。作者通過與讀者的互動,充分聽取讀者的意見和評論,在激發讀者興趣的同時,充分調動讀者的熱情。出版社通過大數據統計以及讀者反饋,更能針對個性化群體定制開發新產品,達到精準營銷的目的,讓出版更適應時代發展和貼近用戶。這些方式顛覆了傳統出版行業的運營角度和方向,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
3.數字出版的版權問題
數字出版雖然適應了互聯網發展的歷史潮流,有其發展的必然優勢,但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共享性,其勢必在拓寬人們獲取信息渠道的同時,降低信息盜取的難度和成本,從而產生極大的隱患。
(1)盜版猖獗。由于數字內容復制容易傳播,低成本或無成本的盜版內容在網絡隨處可見,被肆意傳播,以此來獲取利潤的侵權行為,嚴重擾亂了網絡秩序,極大地危害原著作權人和出版社的利益。數據顯示,2014年盜版網絡文學使PC端付費閱讀收入損失43.2億元,而電子書的盜版下載和閱讀對出版行業造成的損失更是大到無法預估。隨著社交、分享平臺、自媒體等的興起,盜版的速度和傳播渠道越來越廣,網站、論壇、博客、貼吧、云盤、APP客戶端等,讓盜版更是隨處可見,防不勝防。
(2)維權困難。由于傳播范圍廣泛,靠人工的搜索方式難以將盜版、侵權平臺全部監測到。而新興技術和商業模式帶來的如聚合類網站、云盤存儲、APP、P2P轉碼等侵權行為的判斷和侵權主體認定,給知識產權帶來了立法、司法、執法等各方面的全新挑戰。很多侵權平臺都是個人搭建,找不到訴訟主體,無法立案。而很多著作權人版權意識淡薄,沒有進行著作權的有效管理和保護,訴訟時無法證明版權歸屬,無法保障自身應有權益。加上法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法律對著作權人的保障力度不夠,訴訟過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所獲賠償與付出不成正比,造成很多著作權人只能無奈放棄對自我利益的維護。
三、如何有效地進行版權保護
版權保護針對的不是個別人,它應該是一個全民發起的行動,從每個人的意識深處出發,從政府層面大力輔助支持,通過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的技術手段,對版權全面地進行保護,才能讓版權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有效地進行版權保護具體來說,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考慮。
1.著作權人提高自我版權意識
著作權人要從根本上提高版權意識,從作品產生之時起,就要進行著作權的登記和注冊,在進行轉授權的同時,要簽署具有法律效力的授權協議,生成清晰的授權鏈條,避免產生糾紛和訴訟的時候權屬不清,無法保障應有權益。
2.加強侵權維護手段和力度
著作權人要主動通過自己或擁有監測技術的第三方監測平臺進行網絡侵權行為的發現和搜集,通過在線申訴、請求下線等方式,避免侵權范圍的擴大,減少侵權損失。對已造成極大損失、無視維權請求或找不到聯系方式的侵權主體,可以通過尋求文化執法大隊等行政單位的協助,以及直接進行訴訟等方式,及時維護自己的應有權益,終止侵權的同時,獲取應得的賠償。
3.國家加大執法力度
“十二五”期間,我國數字出版領域先后出臺6項國家標準、46項行業標準、31項工程標準、26項試點示范項目標準,大大規范了數字出版業的發展。同時,各地也自行開展屬地案件的查處工作,查處違法違規網絡出版物3635種,涉案境內網站2231家。
2014年6月,針對我國現行發展環境下對著作權的保護力度不夠,對侵權行為的判定落后的現象,《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公開征求意見,此次送審稿將為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打好進一步完善的基礎。同時,為了更好地判定新媒體環境下的侵權行為和主題,國家也不斷完善現有的司法解釋。2014年10月,國家公布了《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侵權責任更加明晰,進一步完善網絡版權的秩序。
由國家版權局聯合行政執法部門開展的“劍網”行動,作為打擊網絡侵權盜版的專項治理活動,已連續開展了10年,該行動集中處理了一系列重大典型的網絡侵權案件,在維護網絡版權秩序的同時,對侵權盜版行為產生了極大的警示作用,同時提高了公眾的版權保護意識,對建立良好的網絡版權環境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總的來看,互聯網的發展給數字出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作為新聞出版業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和未來發展的主體產業,數字出版需要著作權人、出版單位、監管機構等各方面一起努力去維護,只有建立了規范、健康的創新環境和發展氛圍,才會帶來更加輝煌的成績,推動出版行業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張立. 2014—2015年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
[2]2016—2022年中國網絡文學市場供需預測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EB/OL]. http://www.chyxx.com/research/201609/4
47558.html.
[3]魏玉山.2015—2016年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EB/OL]. http://reader.gmw.cn/2016-07/21/content_21057763.htm, 2016-07-21.
[4]李志堅.“互聯網+”對傳統圖書出版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EB/OL].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927/c40740
9-28744538.html, 2016-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