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花
編號:H1(2016)22-04-01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知識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
一、在對比中體會形象美
大家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課文,才能打好審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門豹)這篇課文,就有強烈的對比特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以西門豹和巫婆為代表的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發表對美與丑的不同看法,通過借鑒,比較,使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從而提高了學生對美丑的認識能力,培養學生強烈的審美能力。再如《少年閏土》這篇課文,魯迅笑下的“知道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少年閏土與“素不知道這一切”少爺公子們的兩種形象,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握住少年閏土“知道海邊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少爺們“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四角的天空”進行比較,學生便會發現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而少爺們只不過是一群孤陋寡聞、鼠目寸光日紈绔子弟。通過強烈的形象對比,在學生的心目中,一個健康活潑、聰明能干、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諸如此類的優秀形象還有許多,有偉人,有貧民,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古代的,有現代的,美麗紛呈,各具特色,而這些形象的美往往能過對立的兩個方面體現出來。同樣是關注大自然,從高爾基的“海燕”身上,我們看到了革命先驅者的無畏無懼;從茅盾的《白楊禮贊》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的贊美;從郭沫若的“石榴”身上,我們看到了作者對民族氣節和高尚的情操的謳歌;從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中,我們看到了關注人生、自我砥礪的積極情懷。只有同中求異,充分挖掘,細加揣摩,語文課堂才能流動豐富熱烈的教與學的良性情感,既感染教師又感染學生,從而達成語文教學的審美目標。當然,語文教師要理解“審美”的真正內涵,審美追逐的是一種本真,審美的境界不應該只是粉飾美好,而應直抵人心。審美的目的就是要去識別什么是美,在認識美的同時也要了解對立的丑,要形成兩者均識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因此,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心、客觀與主觀、形象與本質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在想像中拓展意境美
我們教育的對象——學生,他們畢竟受教育、知識及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展開大膽、合理的想像外,還得教給他們掌握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再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畫面前,讓學生面對畫面,邊聽音樂邊展開想像的翅膀巍峨的廬山,瀑布從天而降……一幅氣勢磅礴,引人入勝的大自然畫卷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樣,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祖國山河無比壯觀,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再如教學《臺階》一課時,可以播放《父親》的音樂,讓學生隨著熟悉的旋律回憶與父親有關的生活情節,再通過畫面的展示,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所描寫的情境中。這樣的教學既喚起了學生的情感活動,又讓學生在這一情境中感受到母語的動人與美麗,受到了美的感染與熏陶,獲得了理解語言文字和塑造心靈的雙重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在誦讀中體驗情感美
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的能力,并且有機地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樣讀課文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讀。教師的范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發學生情感,使學生——老師——作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同時,通過范讀,學生也會模仿教師的一些朗讀技巧,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二是自讀。聽了范讀后,學生模仿自讀,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們進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讀。對一些特殊的、說明問題有承接性和層次性的句、段,通過引讀,能真抒發作者與讀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議讀。通過評議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怎樣誦讀更能體驗文章的情感。
如《火燒圓明園》一課,它通過介紹圓明園當年的輝煌和滲遭毀滅的歷史,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交界行徑的憤恨。我們可以運用對重點詞、句的范讀、齊讀、評讀等多種讀誦方式,對諸如“不可估量”“瑰寶”“精華”“化為灰燼”等重點詞句進行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誦讀加以處理后,學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與作者情感同步,從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頌祖國燦爛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時也感悟到了語言文字的深刻內涵。又如課文寫“圓明園的建筑特點”時,可采用引讀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感情到作者謀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時感受到我國勞動人民是多么的勤勞而富有智慧。
當“美”走進語文課堂,當語文課堂被多樣的美所滋潤時,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煥發出讓人如癡如醉的繽紛光芒。當我們潛入文本,品味并引領學生面朝語文這浩瀚無邊的大海,學生在理解、感受美麗的語言文字的魅力時,必將享受春暖花開的美麗,這時的我們將與學生一起盡情享受美妙的語文課堂與語文學習之旅。
(作者單位:新疆博樂市第二幼兒園 833400)
學習報·教育研究2016年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