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俐楠+吳立群
本文基于校企合作培養的需要,從“教師”和“工程師”兩個維度探索并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師資隊伍培養體系,嘗試制定與校企合作配套的相關政策如專職教師到企業頂崗掛職制度,專職教師的評聘與考核制度,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建設制度以及相關的獎勵制度等,為時下工科院校提供一些有益的實踐操作策略。
在大部分的高校教師隊伍中,傳統的教學理念在他們思想中根深蒂固,他們早已習慣于程序式、機械性的教學,很難想象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其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能有多大提高。與之不同的是高校的青年教師雖然在教學經驗等相關方面尚不成熟,但他們有朝氣、有活力、有創新潛質、有時尚的價值觀,對新生事物的接收能力較快,也較受大學生們喜愛[1-5]。如此看來高校要想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就必須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青年教師,而創新型教師培養需要以校企深度合作背景為依托。校企合作帶有鮮明的工程實踐特色,當國內許多高校紛紛開始制定實施計劃時,不可回避的是工程教育師資短缺的問題,對于參與校企合作的教師而言,他們需要同時扮演“教師”和“工程師”二個角色,本文正是基于校企合作培養的需要,提出校企合作下面向工科青年教師培養的校企合作模式創新改革與實踐方法,為高等工科院校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提出新的策略。
在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我國高校工科青年教師培養的效果還不盡如人意, 校企合作是產學合作教育開展的前提,然而我國校企合作目前仍然處于"剃頭挑子一頭熱一頭冷"的境地,加強校企合作是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主題。從調研結果看,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存在著利益主體相關度差異、合作質量不高、合作深度不足的特點。追其原因只要是因為學校在引進教師時過于強調學歷和學術水平,如是否為985或211高校的博士學位獲得者、所發表的SCI或EI論文數量等。而這些教師往往缺乏企業工作背景,研究的課題也偏于基礎理論,基本的履歷就是從學校到學校。這對現階段開展良好的產學研合作一體的教學模式有較大影響。二是教師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這一點與研究型和教學研究型大學有明顯差距。教師無暇顧及自身工程能力的提高,表現為幾乎是全身心投入教學,連從事科研的時間都嚴重不足,因而會導致青年教師教學和科研都無法達到最佳狀態。
通過校企合作和產學研一體平臺建設,為青年教師提供更多工程實踐機會,在雙方深度合作過程中,高校必須打破封閉辦學的理念,主動與地方聯系、與企業直接掛鉤,選擇與專業聯系緊密的、具有合作意向的企業簽訂教師工程實踐鍛煉協議,將校企合作作為一項長期性和經常性的工作來抓,為更多的青年教師提供工程實踐鍛煉的機會。不僅如此,高校還應在青年教師下企業過程中給予相關待遇方面的政策支持,提高青年教師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這對教師隊伍的成長有著重要影響,也將對探索建立校企合作長期性和經常性機制,深入研究高校如何與企業合作在教學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文圍繞上述分析的結果,嘗試構建校內、企業保障二大平臺建設方案,同時嘗試優化高校教學業績考核、人事評聘、職稱晉升、企業掛職等制度,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高等院校的發展正在逐步騰飛,大學的本質就是人才的培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創新性人才的培養都是我國高等工科院校肩負的歷史使命,因此,我國的高等院校應該不斷地更新以及完善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模式,勇于嘗試各種新興的人才培養新思路,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卓越的貢獻。
[基金項目:該文章系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度高等教育研究項目成果,編號:YB201546。]
(作者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