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陸一+吳祖峰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把網絡提升到了國家發展安全的高度。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特殊時期,如何在新媒體形勢下調整和完善傳統工作機制順應社會潮流,是高校共青團工作面臨的新挑戰,也是共青團如何更好團結青年、引領青年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共青團新媒體工作機制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是傳播業及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與變革,更使得整個社會的運作模式和人們的思維邏輯和認知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共青團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群眾組織,關注青年的熱點問題,以引導和服務學生為工作重點,高校共青團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教育的主題,結合黨和國家發展和校園主題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各類活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引領,同時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并結合專業特點鼓勵學生參與各類科技競賽和創新創業,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使得青年大學生在課外有更豐富的文化生活,營造良好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一、新媒體環境下青年的特征
1.信息開放,網絡依賴
相對于傳統媒體,隨著互聯網和只能移動用戶端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信息交叉性強、內容涉及領域寬等諸多特點。“無處不在”的各類經濟、政治、娛樂、文化等信息通過網絡快速傳遞給所有的社會個體,信息的開放度已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根據凱度《2016年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中國社交媒體近3年用戶平均年齡均在30歲左右,且各年齡層中社交媒體用戶的滲透率逐年增加,2015年“90后”滲透率達到71.5%,“80后”滲透率達到60.2%。可見,青年群體作為新媒體對象的主力軍,對各類信息的獲取途徑主要來自于網絡,對網絡具有更強的依賴性。
2.價值沖擊,自主性強
新媒體形勢下,青年接受價值引導的渠道由傳統的“由上而下”“由一對多”轉變成“平行發展”“相互沖擊”。新媒體時代的包容性允許社會多種價值觀的存在和傳播,相對于以往更多集中積極向上價值觀的引導,當下青年面臨著多種價值取向的相互沖擊,對各種價值引導會有多元化的理解。當代青年有了更多的發聲渠道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對待問題和處理問題時具有更多的主動性。但是另一方面,一些不成熟不完整甚至負面的觀點對青年積極向上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也造成影響。
3.思維發散,思考表面
信息時代的另一特性是信息的碎片化和時間的碎片化,每天海量信息的涌入在拓寬信息渠道,多元化理解事物的同事,也使得思維跳躍加快,注意力難以集中,對信息的理解和梳理更加居于表面,缺乏深度思考。對于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年,較難形成主體的價值取向,并影響其思維和行為模式,造成深度不夠,毅力不夠等現象。結合青年自尊心和自我意識較強的心理特性,容易產生固執、偏激的心理和行為。
二、新媒體形勢下共青團工作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1.信息大爆炸,弱化共青團主流價值導向
高校共青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在思想政治引導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扮演著紐帶和橋梁的重要作用。青年處于一個信息大爆炸的大環境中,他們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青年接受更多的信息轟炸,新媒體形勢下獲取信息的便捷性和時間、空間的無主控性讓信息交互更加自由和沒有邊界,手機、電腦等各種終端技術的快速發展,讓青年無時無刻或主動或被動的接受來自外界的各種信息。加上青少年所處階段的生理性和心理性特點,對外界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信息的理解和加工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輿論左右。由團組織到青年、由上而下的傳統共青團價值引導途徑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對青年的吸引力嚴重下降,導致共青團的聲音被淹沒在爆炸的信息中,不能很好的起到對青年的價值引導作用。
2.自媒體發聲,增強共青團工作監管難度
新媒體時代的另一重大特點是自媒體的快速發展。自媒體時代中,輿論的聲音不再是“主流媒體”的主控,人人都有金話筒,人人都是新聞的報道者。由于每個人獲取信息的渠道和對事物理解的的局限性,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巨大差異,面對同一事物所產生的理解和反映也千差萬別。自媒體傳播信息的真實性考證難度較大,這也為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平臺,通過網絡輿論操控事態發展或營造對社會發展不利的言論。青年處于三觀形成時期,并且團員數量巨大,如何在新媒體形勢下實現對青年價值的正面引導,對青年接受的社會信息進行監管,讓正能量的聲音得意放大,是共青團工作面臨的巨大難題。
3.思維創新性,挑戰共青團傳統管理模式
由上而下的逐級管理制度,以主題實踐、青年活動為主要形式的工作方式,越來越失去對青年的吸引力。共青團成員數量眾多,通過傳統活動讓更多青年參與其中的可能性越來越小,而當下青年關注信息的方式也決定了青年的思維方式,青年自組織形態發展迅速并出現了一系列自組織發起的活動,這改變了傳統的交際方式和群體參加活動的方式,對共青團傳統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沖擊和影響。而形式各樣的網絡活動更能提升青年參與的覆蓋面和積極性,對共青團工作對團員的管理和制約力形成巨大影響,青年思維創新帶來的行為也使得共青團工作正在慢慢失去在青年團體中的引領地位,進而對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觀引領的作用產生沖擊。
三、新媒體形勢下共青團工作機制的創新思路
1.因勢利導,搭建網絡工作新平臺
青年作為新媒體重要的參與者和主要的群體,共青團工作的開展應該順利時代發展的潮流,充分利用新媒體在青年中的影響力,因勢利導,搭建共青團網絡工作平臺,在傳統工作模式開展的同時,將工作陣地像新媒體平臺轉移,將傳統的線下活動像線上轉移,將共青團的主流思想通過新媒體平臺滲透到青年中去。同時,建立網絡工作平臺,通過網絡建立與更廣大青年之間的密切聯系,傾聽青年聲音,了解青年所想,緊跟青年關注的熱點,并以此結合共青團工作進行思想引領,實現共青團工作的高效性,拉近與青年之間的距離。
2.打破格局,構建扁平化管理模式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每個人都成為了媒體的主人,尤其在自媒體中每個人都可以自主發生,共青團成員個體原子化、再次組織化并不獨立,而是彼此交叉,以前共青團動員廣大青年的方式無法實現100%對青年造成影響,因此,工作手段需要及時作出調整。大環境的改變帶來的是人們思維和行為的改變,共青團工作也應順應社會發展的大潮流,及時調整傳統的工作思維和工作方式,構建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讓青年可以廣泛的參與到各種活動之中,不再是單純的被組織者,被動接受相關信息和內容,而應該讓青年成為發聲者,信息的傳播者,利用新媒體平臺,將共青團的聲音和主流思想傳播的更遠。
3.思想引領,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
建立共青團工作的核心思想,將之與青年所關注的社會熱點、網絡風尚等諸多形式相結合,通過廣大青年的“興奮點”,通過青年自組織的掌握和滲透,將共青團工作的內容發散到高校青年關注的學習交流、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創新創業等諸多內容中去,最終實現點、線、面全方位一體化的共青團工作局面。通過互聯網+的工作模式,從“管理”到“服務”,于無形中影響青年的思想和行為,實現對青年的思想引領。
參考文獻:
[1]白燕燕.淺談新媒體發展態勢及對社會影響[J].中國出版,2013,(03):32-34.
[2]陳菊平.新媒體對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山東省團校學報,2012,(03):54-57.
[3]付亞楠.新媒體時代共青團工作模式的創新研究[D].云南大學,2015.25.
[4]汪鴻雁.積極應對新媒體挑戰深入開展網絡時代青年與共青團工作研究(代序)[R].網絡時代的青年和青年工作研究報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