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李蘭+陽利永+柳德江
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帶來了教學模式的變革。通過探究翻轉課堂的由來,比較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的區別,基于翻轉課堂對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探討,獲得了從教師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兩方面,比如課前、課中、課后分別設計教學模式的設計思路。
翻轉課堂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一、引言
隨著高度信息化的網絡社會的到來,人類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必然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工作和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縮短了人們獲取信息的空間和時間。因此,高等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條件,降低教學成本,提高教學效率。信息社會的到來,互聯網正在引發一場學習的革命和教育的革命,正在改變幾千年來的教育模式,翻轉課堂正是基于這次革命應運而生,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掀起的一場教學模式改革。翻轉課堂就是要將傳統的教學模式“翻轉”過來,將學習過程的兩個階段——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顛倒過來,將學習的主動權從教師轉移到學生,實現教師、學生角色的翻轉,課內、課外的翻轉,教育與學習的翻轉。本文通過探究翻轉課堂的由來、傳統課堂與翻轉課堂的區別,構建出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設計,以期為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參考。
二、翻轉課堂
1.翻轉課堂的由來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 Model(簡稱FCM),是指典型的課堂講解時間由實驗和課內討論等活動代替,而課堂講解則以視頻等其他媒體形式由學生在課外活動時間完成。20世紀90年代初,哈佛大學教授Eric Mazur在進行計算機課程教學中創立了同伴教學法,要求學生課下自學,課上則以“提問-思考-回答”的互動方式為主,從而開啟了“翻轉課堂”的萌芽。1996年,邁阿密大學兩位教授,Maureen J.Lade和Glenn J. Platt在進行“微觀經濟原理”課程教學中,首次提出了Inverted Class就是“將原本在課上進行的教學活動放在課下進行,反之亦然”。孟加拉裔美國人Salman Khan利用自己錄制的教學視頻,為侄女遠程輔導數學,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在2006年他將自己制作的教學視頻在網站發布,引起了人們的關注。2007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園高中的兩位化學老師——Jon Bergmann和Aaron Sams,為幫助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缺課而跟不上進度的一些學生,制作了一些實時講解和PPT演示的視頻以給在課堂缺席的學生補課,這些視頻教程也吸引了其他的學生,由此,這兩位老師開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這種以在家看視頻聽講解為基礎,節省出課堂時間來為在完成作業或做實驗過程中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2011年,Salman Khan的演講報告《用視頻重新創造教育》,介紹了翻轉課堂的概念,掀起網絡教學的旋風,從此,翻轉課堂這種新型教學形式開始為眾多教師所熟知并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可汗學院微視頻和TED ED(TED的教育頻道)視頻等大量優質教學資源的涌現,為翻轉課堂的開展提供了資源支持,促進了翻轉式教學的發展。在我國,重慶市江津聚奎中學和廣州市海珠區第五中學相繼開始了翻轉課堂的教學實驗。
2.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的區別
(1)教學方式。翻轉課堂中,采取的教學方式是先學后練,也就是學生先自己在課前通過微視頻或其他材料學習課堂內容,然后再進行內容的相應練習;而在傳統課堂中是先教后練,由教師在課堂上先將課堂內容講授,再由學生進行相應練習。
(2)學習教材。學習教材上,翻轉課堂中一般采取的是教師預先錄好的視頻或是從網絡上獲取的教學視頻;而在傳統課堂中主要是采取教師通過PPT、板書以及教科書來進行講授。
(3)課堂內的學習活動。翻轉課堂中,在課堂內的學習活動主要是學生通過課堂上與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以及在教師指導下,解決課前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而傳統課堂中,在課堂內的學習活動主要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包括新課的導入、知識的講解和作業的布置。
(4)課堂外的學習活動。翻轉課堂中,課堂外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的主體部分,即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提出困惑;而傳統課堂中,課堂外的學習活動主要是學生按教師課堂布置完成課外作業。
(5)教師角色。翻轉課堂中,教師充當的角色是指導者、答疑解惑者;而傳統課堂中,教師主要是擔任教學內容的灌輸者。
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
“翻轉課堂通過教師和學生角色的顛倒使得教師的責任更大了,這種課堂中需要的是有責任、有愛心、懂設計的專業教育者”,翻轉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由傳統課堂中的講授者變成了學習的設計者,教學模式的設計就成為重中之重。學生的學習活動中,翻轉課堂采用的是“混合式”學習方式(主導-主體相結合)[11],包括了課前的以看微視頻為主的在線學習和在課堂上與教師面對面的交流、討論學習兩大部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設計就應該從教師的指導教學過程和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兩個方面,按照過程中所涉及的不同環節分開進行設計(圖1)。
1.教師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環節。翻轉課堂中學生要通過教師事先提供的視頻來學習課程知識,因此,視頻的設計應能吸引學生的關注,同時要具有一定的交互功能。所以,教師在設計視頻時應以微課形式設計為佳,根據教學內容細化知識點,將每一課時的內容進一步細分為若干個知識點,對每個知識點錄制一個包含“熱身”問題、理論講解、案例分析和單項練習的“微視頻”進行講解,也可借助網絡資源的微課視頻。這一環節中教師更注重的是微視頻的設計,在設計內容上除了知識點的講解外,要適時加入教師的啟發、幫助和引導。
(2)課堂教學環節。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課前準備的教學視頻設計好快速測驗和提問,整理好學生在課前學習時產生的疑問,在課堂中進行交流、探討。教師先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以組為單位收集重點難題,可通過分組解答或全班解答的方式解決學生所提問題。在教師答疑的過程中,可將課前準備、學生已看過的微視頻仍然作為輔助手段,教師對大多數學生存疑的問題重新講授,讓學生在學習理解概念時起到及時提示和促進思考的作用。
(3)課后作業環節。在課后作業環節,教師和學生之間可借助智能手機以微信、QQ的方式進行交流,以班為集體,建立微信群和QQ群,學生在群里積極發言、討論,教師適時答疑。學生將課后作業以拍照方式發到微信或QQ上,先由其他學生討論評判,最后教師通過語音或信息評判,以此判斷單個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程度。
(4)效果評價環節。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評價,包括對小組的評價和對個人的評價,既要有定量評價又要有定性評價,評價內容涉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在小組討論中的表現以及小組成果表達和展示等。課后,教師利用QQ、微信等現代通訊工具,采用個人訪談的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通過課堂教學中學生所反饋的難點問題,以及學生在課后作業完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對自我制作的微視頻進行效果評價,找出存在問題進行進一步的修改與完善。
2.學生學習過程
(1)課前學習環節。學生課前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觀看教師給定的教學視頻或從網上搜索相關視頻、學習材料,在觀看視頻過程中通過QQ、微信的方式向教師反饋問題,并解決教師在視頻中所提出的一些“熱身”問題,同時,將不懂的知識問題甄別出來作好記錄。學生觀看視頻環節是整個翻轉課堂的關鍵環節,要求學生按要求、高質量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個別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可通過上網等其他途徑補充拓展學習內容。
(2)課堂釋疑環節。課堂釋疑環節中,學生相互之間討論、交流課前所看教學視頻以及教師所提問題和單項練習,先在學生之間解決較易問題,部分學生在此環節可實現角色翻轉,把自己所學知識通過教給別人的方式進行進一步的領悟和應用。在小組中運用這種翻轉模式,小老師講,學生聽或者是學生向小老師提問,小老師答疑。然后,通過分組討論、交流并收集重點難題向教師反映。
(3)課后作業環節。學生在做課后作業或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仍然可以繼續觀看微視頻,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學生將作業完成情況在微信群或QQ群里與同學之間相互討論,評判成績,找出錯誤所在,就所完成作業與同學、教師反復交互,并及時向教師反饋。
(4)效果評價環節。在課堂活動中,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評價的內容可涉及獨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結果的表達等方面。學生在課前學習微視頻以及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對翻轉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評價,以QQ、微信的方式向教師反饋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較存在的優勢和缺點。
四、結語與討論
首先,翻轉課堂對教師的指導能力和專業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在翻轉課堂實施過程中,教師在優質教學視頻的錄制、學生進行交流時的指導以及各項學習時間上的安排和課堂活動的組織等都是教師專業能力的體現和獲得教學效果的必要前提。其次,教學效果的評價模式設計思路中,教師對學生的個人評價,不能僅從練習結果和考試結果來進行評定,要更注重于學生在課堂中的相互協作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個人的表達能力等方面來進行綜合評價,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最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課前和課堂環節不應該是固定的,翻轉課堂的應用并不一定局限于課下和課上,在50分鐘課堂中可同時解決課前和課堂兩個環節,課堂上前10~15分鐘看微視頻,后30~35分鐘教師指導學生討論、交流,該種設計思路也許與目前課堂模式更為契合。
參考文獻:
[1]韓克文.淺析計算機網絡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學園,2012,(1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