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川
(重慶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重慶 401331)
?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深度輔導工作模式的構建
王永川
(重慶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重慶 401331)
新媒體環境下,輔導員開展深度輔導是擴寬思政教育渠道,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在實施深度輔導工作中,輔導員需結合新媒體的特點和大學生的心理特征,積極構建起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亦師亦友的育人關系,并最終建立起以新媒體平臺為基礎的立體深度輔導模式,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新媒體;高校輔導員;深度輔導;模式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手機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微信、微博等媒體憑借其強大的應用功能及便捷的互動性,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消費、娛樂需求等緊密貼合。根據CNNIC第38次調查報告顯示,微信朋友圈、QQ空間、微博這三種以及時通信工具為基礎衍生出來的社交服務,截止2016年6月,使用率分別為78.7%,67.4%和34%,占據社交應用的前三強。[1]而大學生群體作為運用手機移動終端上網的重要人群之一,也必然時刻接受著微信、QQ、微博等的影響。分析大學生群體使用微信、微博等即時通訊工具的規律和動機,探索有效利用及時通訊平臺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進行針對性深度輔導,是提升學生思想引導質量,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的有益探索。
(一)深化思想引導,拓寬思政教育渠道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從單一中心傳播轉為了多中心、無層級、實時同步的傳播方式。學生在信息傳播中的地位也在這種趨勢中逐步發生了變化,憑借便利的4G網絡和手機智能終端,學生逐步獲得了原來只有教師才能行使的媒介權利,成為信息傳播的新中心。在這種環境下,以教師為中心的信息傳播模式迅速解構,每一個學生憑借便捷的即時通訊工具既能夠獨立發聲,也能夠根據自身意愿主動選擇傳播信息。這種新的傳播模式得到了當前學生的高度認可,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在學生群體中被廣泛使用就是最好的證明。面對這一情況,單純依靠傳統的課堂教學、主題班會已經難以適應當前學生思想引導的需要,高校輔導員有責任、也有義務通過微博、微信、QQ等深入學生學習生活中,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我們知道,輔導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人之一,現實生活中的接觸已經在師生中建立起了一定的信任關系,這種已經初步確認的信任關系在網絡中同樣能夠得到延續和提升。憑借思政工作者掌握的新媒體工具和相關信息,他們既可以通過QQ、微信等工具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情感狀態等內容,也可以了解學生在突發事件、重要問題上的觀點和看法,從而在第一時間通過即時通訊工具有針對性地進行群體輔導或個別深度輔導,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實現師生間的良性互動,搶占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點。
(二)著眼育人成才,落實立德樹人任務
當前,依靠便利的即時通訊工具和手機智能終端,信息傳播的數量和速度都呈幾何級數增長,各種文化思潮、思想流派也在新媒體平臺上交鋒、交流和融合。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資訊和相互激蕩的各種思潮,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健全的“90”后大學生們往往無所適從,出現困頓、迷茫等不良狀態,影響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2]而深度輔導工作恰是一種具有較強影響力的人際傳播方式,而且是以影響他人為核心目標的人際傳播方式。[3]所以,新媒體時代為了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高校輔導員必須主動走進微信、QQ等即時通訊平臺,在網絡上筑起抵御西方敵對勢力意識形態滲透的防線,并根據學生思想狀態、認知情況的不同,進行針對性深度輔導,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三)注重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學說中的根本問題、首要問題。人的全面發展,不是人的平均發展,而是由于每個學生有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素質和教育條件,進而最終形成不同的興趣、個性和特殊才能。[4]171當前,由于新媒體突破了寢室、教室、圖書館等實體環境的限制,延伸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媒體網絡空間已經成為融合傳統的居住空間、工作空間、休閑空間后的新空間,時時刻刻都影響著學生的一言一行。為了創設學生全面發展的良好環境,輔導員需充分利用微信、QQ等即時通訊平臺,拉近師生間的時空距離,抓住學生個體差異和性格特征,進行一對一的深度輔導,在碎片化的時間條件下、在相對私密的網絡空間下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師生面對面時針對咨詢問題的尷尬,也確保了問題的快速解決。而且,依托強大的自媒體工具,輔導員也能夠隨時將文本、視頻、音頻等資料推送給學生,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拓展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達到群體性輔導的目的。
實施深度輔導,必須以深入了解學生當前動態為前提,以滿足學生成長需要為目標,充分利用各種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為學生提供思想、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針對性指導和幫助。在新媒體環境下,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得到大幅提升,個性展示更加全面,話語權更加自主,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得到更有效的保障。[5]因此,高校輔導員開展深度輔導需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積極構建和諧穩定的育人關系,確保深度輔導穩步推進。
(一)立足崗位職責,實現師生和諧互動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指出: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新媒體環境下,教師與學生的界限逐步模糊,在某些具體問題上,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甚至會發生轉化。在實施深度輔導過程中,輔導員更應該重視新媒體環境下的這一變化,堅守住輔導員的崗位職責,將敬業愛生、育人為本等具體要求落實到深度輔導過程中。面對著自己負責的每一個學生,輔導員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積極換位思考,主動以同齡人、朋友等身份貼近學生,關心學生。在線上線下能夠了解學生們關心的話題和熱點,了解同學們的思維方式和特點,融入同學們的“朋友圈”,逐步建立亦師亦友和諧師生關系,確保能夠及時有效地發現相關學生面臨的問題,并及時為相應學生提供輔導和幫助。
(二)發揮主體作用,推動學生自主發展
心理學認為內在動機就是指活動動機出自于活動者本人并且活動本身就能使活動者的需要得到滿足的心理狀態,它在沒有外在獎賞和壓力的情況下能夠主動激發活動者的行為和表現。[6]197學生在接受深度輔導過程中,能否接受老師的意見,能否根據老師提供的指導意見進行有效認知和行動,關鍵取決于學生自身主體作用的發揮,而根本就在于其內在動機是否能夠得到有效激發。所以,高校輔導員在進行深度輔導過程中,尤其是在依托微信、QQ等媒體工具進行輔導過程中,更應該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工作理念,以學生的合理需要為出發點,改變傳統的居高臨下式的說教教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和學生擺事實、講道理,改變學生中“被輔導”“被洗腦”等固有意識,喚醒學生內在動機,激發主體意識,推動學生主動自我探索、自我發現,實現自主發展,最終有效解決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實現穩步發展。
(三)重視主導責任,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新媒體平臺給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依托新媒體平臺,各種信息和價值理念也得以傳播,無時無刻不給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帶來沖擊。所以,高校輔導員在利用新媒體進行深度輔導時,還需始終把握住自己的主導職責。即在合理的范圍內,輔導員應在新媒體這個平臺上給予學生更多的尊重和認可,以指導者和幫助者的身份進入到深入輔導中,逐步建立平等、尊重、理解、溝通的信任關系,確保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和深度輔導的穩步推進。同時,基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型及認知局限性的客觀現實,在深度輔導過程中,需有效把握交流的方向和關鍵問題的主導權,逐步引導學生表達情感、明確認知、解決問題,形成師生間的相互認同,避免漫無目的、一味遷就、談而不導等問題的發生,確保深度輔導的實效性。
青年學生由于情感不穩定,思想認知不健全,容易受到周邊環境及群體影響等特點,決定了輔導員對青年學生的深度輔導往往是一個不斷變化、循環往復的過程。所以,為達成深度輔導效果,新媒體環境下的深度輔導應由咨詢、實時監測、修正輔導方案、再次咨詢、效果評估等部分構成,最終實現深度輔導目標。(見圖1)

圖1 深度輔導工作模型
(一)落實敬業愛生,確定重點關注對象
輔導員工作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工作,需要對每個學生負責。所以,深度輔導首先應以面向全體學生為前提,多渠道、多途徑地深入學生學習和生活,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贏得學生對老師的認同和信任,建立起師生間的良好人際信任。并且,以良好的人際信任為基礎,立足學生間的個體差異,逐一建立學生深度輔導檔案,利用微信、微博、QQ等的便捷性,隨時隨地地為學生提供不同程度的輔導,實現從被動接受學生咨詢向主動幫助學生的轉變,滿足學生成長的個性化需求。在逐一輔導過程中,輔導員應摸排出需進一步深度輔導的對象,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業困難、人際心理障礙等學生群體的關注檔案,啟動有針對性的深度輔導,解決相關學生面臨的具體問題,為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推動交融互動,制定合理輔導方案
心理學認為,活動和交往是良好師生關系建立的基礎,離開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活動以及活動中的頻繁交往,就談不上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和交往。[7]555深度輔導要求輔導員走進學生,通過有效的交融互動全面收集輔導對象的信息,在交融互動中強化溝通,逐步獲取輔導對象的深層信息,做到有的放矢。我們知道,輔導員日常工作相對繁雜,面對的學生數量也比較龐大,要在有限的時間和渠道中獲得輔導對象的完整信息,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輔導員除了需要整理完善前期采集的輔導對象關于家庭情況、社會支持系統等方面的基礎信息外,還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渠道,進一步獲得輔導對象的系統信息。其一,給予學生充分的情感支持,在線上、線下真實心實意地關心學生、幫助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輔導員傳遞過來的善意和溫暖,使學生愿意和輔導員敞開心扉地交流,共同解決面臨的問題。其二,基于學生熱衷網絡交往,在微信、微博、QQ等即時通訊平臺駐留時間長的現實,要主動與輔導對象在這些平臺上建立聯系,搭建交流通道,通過關注朋友圈、即時互動等實現師生間的相互交融,獲取學生情感意識、心理狀態、思想認識等方面的真實信息;其三,在重視新媒體平臺的同時,不能忽略傳統溝通交流平臺的作用。
(三)搭建輔導平臺,貫徹深度輔導要求
深度輔導是一個打破心理防御,建立人際信任的過程。[8]只有不斷強化這種人際信任,在師生間確定穩定心理契約,學生才能逐步接納師生間的認知差異,最終形成師生間的心理認同。同時,基于深度輔導工作的可持續性主要取決于輔導教師與學生的參與熱情的現實,[9]輔導員需要將不斷強化心理認同與提升學生參與熱情進行統籌考量,主動搭建涵蓋微信、QQ、微博等及時通訊工具的立體輔導平臺。具體實施過程中,輔導員需根據擬定的咨詢方案,在合適的時機依托媒體平臺圍繞相關問題展開輔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并在循序漸進中解答學生疑問,打開學生心結,提供問題解決策略,不斷強化師生間的心理認同。當然,深度輔導往往難以一次見效。所以,每次輔導完畢后,輔導員還需對學生的狀態進行全面的監控,一方面,主動通過新媒體即時通訊平臺不斷給予學生關注和支持,通過關注朋友圈、動態、言語交流等方式實時了解學生整體狀況,讓學生時刻體會到老師的關心和支持,進一步強化師生間的認同。另一方面通過受助學生的同學、親友等社會支持體系及其自身了解其接受輔導后的變化,隨時掌握其狀況,以便及時有效地調整下一步的深度輔導方案,直至深度輔導目標達成。當然,為進一步保障深度輔導的效果,輔導員也可以將網絡輔導與現場面談相結合,在適當的時候與學生展開面對面的溝通,實現網絡輔導與現場輔導的無縫對接,建立立體化深度輔導格局。
(四)構建評價體系,達成深度輔導目標
深度輔導是否達到預期效果,關鍵還在于是否滿足了學生的實際需要,解決了困擾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問題,這就需要使用合理的評價體系對每次深度輔導的效果做出評價。為提升評價的科學性,應以達成輔導目標為導向,采用多方參與的方式鑒定輔導效果。首先,需立足于輔導對象自身,以受助學生為評價主體,通過其切身感受評價自己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是否已經解決,評定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其次,發揮輔導員的主導作用,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和自身的觀察對受助學生接受深度輔導后的情況做出綜合性評價;再次,受助學生的朋輩、親友為評價對象,通過訪談、走訪等方式,了解相關社會支持系統對受助學生的真實評價,并將相關評價結果統一納入深度輔導檔案管理,并綜合各方評價對受助學生是否需要繼續進行輔導做出判斷,在循環反復的動態輔導過程中實現引導學生成長成才的最終目標。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調查(2016年7月)[DB/OL].(2016-08-03)[2016-08-12]. http://it.people.com.cn/GB/119390/118340/406323/index.html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光明日報,2004-10-15
[3] 凌云.大學生深度輔導工作的影響因素及開展策略[J].高校輔導員,2016,(1)
[4] 成有信.教育學原理[M].鄭州:大象出版社,1993
[5] 羅滌,等.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和引導[J].中國高等教育,2013,(24)
[6] 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7]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 暴占光.個性化深度輔導的心理機制與工作模型[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8)
[9] 周翔,等.對大學生深度輔導工作若干問題的思考[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1,(1)
(責任編輯:樂程)
Providing In-Depth Counsel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Wang Yongchuan
(CollegeofLifeScience,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Providing in-depth counsel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 advisors to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lfil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highly moral talents and help students achieve full development. Advisors must consider both the features of the new media an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build a friendly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characterized by student-centeredness and work out an in-depth counseling model based on the new media for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new media; college advisor; in-depth counseling; model
重慶大學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SZKA10)
王永川(1984-),女,重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輔導員,分團委書記。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6.012
G641
A
1674-5337(2016)06-00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