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燕群
奏響幼兒快樂學習的主打歌
文 王燕群
在幼兒園,我們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充滿鮮活生命力的孩子,沉悶的課堂只會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在實踐中,我認為“教師的愛”“適宜的教學內容”和“多變的教學方式”這三大策略可以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幼兒學得快樂而有趣味。
幼兒 快樂學習

綜觀我們的課堂,不難發現幼兒在學習中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幼兒有活動,但無激情;有思維,但無智慧。教師有講授,但不靈活;有游戲,但很沉悶……這些現象的存在,使得我們的課堂多了一點拘謹,少了一些輕快;多了一點清冷,少了一些活力。要知道,我們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充滿鮮活生命活力的孩子,沉悶的課堂只會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我們教師有責任讓課堂變得生動快樂起來。那么,怎樣才能讓幼兒學得快樂而有情趣呢?
教育是充滿愛的教育,沒有師幼之間的愛,就沒有學習的快樂。教師愛孩子形成良好和諧的師幼關系,它所產生的良好效應,是幼兒進行快樂學習的基礎。
有研究表明:在積極的師幼關系中,教師對待幼兒比較熱情、有愛心,并跟孩子有密切交流。他們通過自己的眼神、笑容、嗓音、態度滋潤著幼兒的心田,感染著幼兒的情緒并影響著幼兒的行為。而幼兒就對教師產生了親近感和信賴感。如我班的男孩W,剛入園時顯得倔強孤僻、不近人情,有孩子想和他玩卻被他推了個仰面朝天,老師想和他親近,他立刻像一頭發怒的刺猬,刺兒根根直豎。看來,W的問題在于不善于與他人交流,有自我封閉的傾向,但也有可能是環境改變使之暫時不適應而拒絕與別人交流。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從了解W的家庭開始,知道了他爸爸是我同學,也知道是因為他爸爸長期外地工作使他原來和善的性格發生了改變。于是我自編自導了三部曲,一是談談他的爸爸使他初步接受我;二是利用他喜愛的天線寶寶和他親近;三是允許他的特殊使他感受到老師的關愛。三大策略使W恢復了原本就燦爛可愛的笑容,課堂上也可發現他想回答問題而高舉著的小手。是什么讓孩子變化?是愛!是愛的紐帶拉近了師幼之間的距離,是愛讓孩子“愛屋及烏”,連對學習的態度也積極起來。
如果教學內容脫離幼兒的生活實際,超越他們的實踐經驗,可想而知,即使教師在課堂上講得津津有味,而孩子仍會覺得索然無味。
心理學證明,太熟悉的東西孩子學起來,不僅不會感到成功后的快樂,反而會引起“沒意思感”,挫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而完全陌生的東西,因與幼兒原有的經驗聯系不上,也不可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學習就談不上快樂。因此,我們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掌握在“跳一下能摘到桃子”的尺度上,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如科學活動《物體間的空隙》教師把握的尺度就恰到好處。活動開始教師就提出“一杯白沙、一杯小石子和一杯大石子都放進一個瓶子里去,行嗎?”這么一個問題來引發幼兒的好奇心,答案只有兩個“行”或者“不行”,幼兒都會操作但卻充滿了新鮮感和挑戰性。這樣的教學內容看似容易卻不乏趣味,縮短了與幼兒之間的距離,讓他們體驗到由于認識了未知的東西而感到滿足和高興,使幼兒對教育內容始終保持濃厚的探究興趣。
可見,只有難度適中,能產生合理坡度的教育,才是最具挑戰性的,幼兒才能在解難和爬坡中去享受成功的歡樂;只有適宜的教學內容,才能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和快樂。
1.尋找合適的切入點
萬事開頭難。確實,活動的導入部分設計得精彩,就能有效地抓住幼兒的情緒,達到“先入為主”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前就仔細研讀教材,找準合適的切入點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片段一:故事導入法
“在蔚藍蔚藍的大海里,住著海龜媽媽和她的一群天真可愛的海龜寶寶。一天,海龜媽媽對小海龜說:‘寶寶們,你們已經長大了,和媽媽一起去外面玩玩好嗎?’‘好!’小海龜高興地跟著媽媽離開了自己的窩,邊游邊東張西望,它們看到了許多奇怪的動物!”然后教師順勢出示圖片提出問題:“小海龜看到的是什么動物呢?我們小朋友認識它們嗎?”這是《有殼的動物》的教學片段。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牢牢吸引住了幼兒,使幼兒沉浸在生動活潑、充滿情趣的學習氛圍中。
片段二:問題切入法
在教學活動《學做小記者》中,教師是這樣切入主題的:“最近,有小記者在馬路上拍到了許多違反交通規則的照片,你們能找出他們錯在哪里嗎?”隨著圖片的依次出示,幼兒的學習熱情空前地高漲,他們在交流、解決問題中增長智慧,在教師的適度拋接中動腦思考,形成了課堂上幼兒快樂學習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片段三:游戲導入法
“伸出一個手指頭,伸出一個手指頭,變變變,變出兩條毛毛蟲;伸出兩個手指頭,伸出兩個手指頭,變變變,變出一只小白兔……”這種邊念邊做動作的游戲方法使得幼兒的學習快樂而主動,其中利用手指的變化想象有利于幼兒創新思維的發展,為教學活動《靈巧的小手》做好了鋪墊。
2.找準快樂的突破口
上好一堂課,選準突破口是關鍵,如同庖丁解牛一樣,切入點選得準確且恰到好處,那么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毛線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于是我們就產生了課題《玩毛線》。那么如何和孩子們一起來了解毛線的特性呢?是不是就毛線的顏色、作用等方面向孩子介紹一遍就解決問題了?還是利用更巧妙的辦法來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考慮到我面對的是小班孩子,小班孩子對游戲特別鐘愛,接著我就以“找與手中標記相一致的毛線——和毛線一起跳個舞——毛線變變變”這樣三個游戲和孩子一起逐步感知毛線的顏色和柔軟的特性。這樣的設計貼近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層層推進,幼兒玩得有滋有味,很快進入“樂中學、學中求發展”的境界。
3.重視語言的生動簡明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因此,教師抑揚頓挫的語調,生動簡明的語句能吸引幼兒,從而促進活動的順利展開。例如在綜合活動《春暖花開》中,教師在示范怎樣用筆刷蘸顏料時是這樣表述的:筆刷先生有個習慣,要喝點水,理理毛,穿上彩色的衣服。
在示范用筆刷刷色時又說:筆刷先生是站得直直畫的,走走走,直直地走,走到最后跳起來……一個簡單的筆刷被擬人化以后,活動的效果馬上給賦予了童趣的色彩并顯得有效。所以,教師的語言修養也是課堂教學中應該注重的必不可少的一環,它直接影響著幼兒在活動中的效果。
4.把單一的內容變有趣
課堂上的活力,在于創造。特別是對于那些單一抽象的教學內容。如果我們善于創造,它同樣能成為快樂的教學契機,成為開發課堂活力的火花。比如泥塑教學,單一的捏泥動作很難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所以教師在引導的同時還可配上游戲表演。如教幼兒捏餃子時可這樣引導:“溜圓一個球,壓扁成大餅,翻上一合變餃子。餃子做好了,下水煮一煮,咕嚕嚕,咕嚕嚕,誰的餃子香噴噴。”充分利用現有材料的可變性和活動的游戲化保持幼兒高漲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原來比較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有形、有趣了,幼兒學得也更加積極主動。
5.激發幼兒的主體活力
學習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毫無疑問,幼兒就是這種特殊認識活動的主體。快樂學習,“樂”從何來?“樂”就是從幼兒主體的自我活動、自我實踐的內在體驗中來,從自主學習成功的歡樂中來。因此,在實現集體教學中讓幼兒快樂學習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提供更多的自由探索空間。如有效開發各種類型的區域活動空間,棋類區、角色扮演區、積木建構區等等,根據幼兒的個體水平,有目的,有系統地組織和指導幼兒積極認識實踐,通過點撥使每個幼兒都能進行自主的探究和學習,使幼兒的主體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
總之,幼兒的快樂學習是在愛的澆灌中滋生的。我們教師要注意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做到引人入勝,在教學方法上講究寓教于樂,努力幫助孩子走上不斷獲得成功體驗的道路,才能讓快樂成為學習的一種習慣!
(江蘇省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長安花苑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