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姚美蘭
“親子活動”促進小班新生快樂入園
文 姚美蘭
在多年的幼兒園管理實踐中,一提到新生開學,大家腦海中立刻顯現出一個字“哭”,雖然哭的是孩子,然而,愁的卻是家長,憂的則是老師,更重要的是影響了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為了讓每個孩子健康和諧地發展和成長,近年來我們從小班孩子對集體生活不適應的現象入手,仔細分析原因并尋求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方法,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運用“親子活動”促進小班新生快樂入園的實施辦法。
親子活動 小班新生 快樂入園

戚宇在《幼兒園新生入園焦慮的成因及干預》一文中提出:“新入園的孩子在上幼兒園時總是哭鬧,同時還可能伴隨有吃飯、睡覺不正常,甚至出現發呆、嘮叨、不安、煩躁等現象,我們將這種幼兒初入幼兒園時,因對新環境的不適應而表現出來的心理及生理上的不正常反應稱作幼兒入園焦慮。”
為了讓每個孩子健康和諧地發展和成長,近年來我們從小班新生對集體生活不適應的現象入手,仔細分析原因并尋求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我們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與家長攜手家園共育,通過系列“親子活動”促進小班幼兒快樂入園,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一)與小班教師綜合素質高度相關
幼兒心理學理論表明,3歲孩子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這個特殊性告訴我們,對小班教師的要求比大、中班教師的要求還高,不但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有無限的耐心、愛心、包容心和親和力等,這些都是幼兒盡快適應集體生活的關鍵所在。
(二)與園領導的重視程度相關
園領導對此重視程度可直接從硬件環境的設置和師資力量的配備上反映出來,小班生活環境的營造應特別體現安全性和家庭式兩個特點。小班教師的配置更是直接與孩子有關,所有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集體生活對孩子的吸引力。
(三)與家庭的教養方式等有關
家庭中孩子的教養方式大致分為溺愛型、放任型、嚴厲型、民主型四類,溺愛型家庭中孩子對集體生活的適應能力最差,相應地從第一類到第四類由弱而強。
與家庭給孩子營造的環境有關。處于封閉環境中的孩子很難適應集體生活,而處于開放環境中的孩子會很快適應集體生活。
與孩子入園前主要由誰帶養有關。我們調查發現,由父母自己帶的孩子比祖輩、保姆帶的較容易適應集體生活。
與家長在孩子入園前所做的全方位的身心準備有關。準備充分者,適應良好,反之較慢。
(四)與孩子的性格特點有關
性格外向、活潑的孩子較容易適應集體生活,內向、文靜的相對適應較慢。
孩子入園,是其走上“社會”的第一步,為適應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的要求,孩子必須調整原來的情緒表現和行為習慣。生活內容和行為要求的變化必然會引起孩子心理上的“矛盾”,關鍵是當這些“矛盾”出現時,我們是否能給孩子提供一個能夠經歷“矛盾”、適應“矛盾”、解決“矛盾”的過渡期,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動態過程。實際上,誰也無法否認,孩子正是在諸多“矛盾”的不斷出現和解決中逐步成長的。因此,我們要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采取符合孩子特點的相關策略,讓孩子盡快適應集體生活。開展“親子活動”便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目的在于:
1.減少小班新生入園的哭鬧,縮短哭鬧周期。
2.消除家長的顧慮和擔憂,為其放心、安心工作創造條件。
3.減輕小班教師沉重的工作負荷,促進教育教學良性循環。
4.開辟出一條“讓孩子盡快適應集體生活”的綠色通道。
5.促進孩子、家長和教師的共同發展。
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總結,為了讓幼兒快樂入園,我們將新生入園“親子活動”的具體目標分為“適應集體生活、語言表達、生活自理”三個方面。
(一)準備階段
1.新生報名工作
(1)熱情接待家長,了解家長需求。向家長宣傳“親子活動”的重要性。
(2)家長如實填寫新生入園登記表。
(3)向家長發放有關“親子班”活動時間和內容安排的資料,以及家長須知、幼兒園簡介、幼兒入園體檢通知等。
2.新生家長會
(1)布置會場,組織家長簽到等。
(2)可聘請有關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和咨詢活動。
(3)園長介紹園史、園況及舉辦親子活動的目的。
(4)發放“親子班活動調查表”
3.園部研究、確定由新學期小班教師帶暑期“親子活動”。
4.根據幼兒年齡、性別、人數,均衡分班。
5.家訪
(1)聯系家長,預約家訪時間。
(2)了解幼兒各方面情況,請家長如實填寫“幼兒情況調查表”。
(3)請幼兒選標記,向家長介紹標記的作用。
(4)發放有關幼兒入園準備的指導資料。
6.親子來園參觀活動
(1)組織親子一起來園觀看“大班畢業典禮”活動,激發孩子上幼兒園的愿望。
(2)開展“親子開放周”活動,激發孩子對幼兒園的興趣和還想來園的愿望。
7.集體備課
(1)組織教師集中研討“親子活動”和“日常小班的教學活動”有何區別、如何組織等。
(2)組織教師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共同研究、集體備課,確定親子主題活動的內容,設計詳細的活動方案。
(3)根據每次的活動內容設計“家長觀察表”“家長反饋表”及“溫馨提示”。
(二)實施階段
(1)家長陪同參與園內的“半日親子活動”。初步感受集體生活的基本概貌和活動程序等。
(2)活動后,組織教師反思、評析,并征求家長意見,及時完善下一次預定的活動方案。
(3)后期的親子活動,家長參與成分逐漸減少,最后完全脫離。
親子活動的開展,縮短了孩子入園的適應期,讓他們自然、輕松地走好了從家庭到社會的第一步,最大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身心傷害,促進了其健康和諧地發展和成長。
“親子活動”的開展,大大減少了孩子的哭聲(從全班孩子一起哭到少數孩子偶爾哭),縮短了孩子哭的周期(從一般情況下需哭一兩個月到現在只間斷地哭一周或幾天)?;旧显诰旁路菡介_學的第三天老師們就能敞開教室門,進行正常的集體活動,有的班甚至在開學的第一天就不關教室門。
“親子活動”的開展使家長臉上的愁云消散了,露出了放心、滿意的笑容,同時極大地提高了小班教師的業務能力,增加了專業自信,使幼兒園小班新生開學工作得心應手。
新生幼兒快樂入園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積極參與,需要家長的緊密配合,需要教師的鼎力協助,需要幼兒園的重點關注。因此,幼兒園、教師、家長三方都應該各盡其能、各盡其職、相互溝通、相互協調,爭取讓每一位幼兒以最快的速度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爭取讓幼兒入園焦慮降低到最小的程度,給幼兒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幼兒園)
[1]戚宇.《幼兒園新生入園焦慮的成因及干預》,《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4.6
[2]教育部.《幼兒園工作規程》,2016.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5
[4]周兢.《幼兒園語言文學教育活動》,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5]周兢,程曉樵.《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