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平●
挖掘教材:教師的第一基本功
楊 平●

經常聽見有專家這樣評價教師:對教材把握不透!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提出:教材僅僅是個例子,教師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有的教師認為,既然教材僅僅是個例子,就不需要鉆研、挖掘了,課程改革只需要轉變教學方式就行了,于是,只忙于上課的表演和互動,而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卻很膚淺.其實,不管課程改革怎么改,吃透教材永遠是教師的第一基本功.教師只有“吃透”教材,把握課程標準的精髓,領悟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才能靈活變換教學方式,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下面以具體的教學例子從新授課知識生成、例題多法教學、習題拓展補償訓練等方面摭談挖掘教材的方法,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出自梁啟超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意思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不知道事物的本質及產生的原因.這種現象在高中生數學學習中屢有發生,導致“上課一聽就會,下課一做就錯”,說到底還是由于學生不理解數學概念、定理等知識是如何生成的.造成這種現象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些教師常常把高一的新課上成高三的復習課,不注重新授課知識的生成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概念課上定理、概念等的生成要“精實”.
下面以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5(必修)第1章解三角形《1.1.1正弦定理》為例,教材中引導學生回憶直角三角形中的邊角關系,得出在Rt△ABC中有如下結論

a=7.78厘米A=95.11°

b=2.56厘米B=19.10°
c=7.13厘米C=65.79°





于是,得出證明正弦定理的出發點(2)三角形的面積.結合求三角形的高時,由圖2,圖3可得ha=AD=bsinC=csinB,


例題的示范功能發揮要“平實”,一題多解,舉一反三不外乎是一個好辦法.一元二次不等式在高考考綱中是C級要求,是高考的重點,也是學生做題的難點.下面以含參不等式的求解為例:
對于任意實數x,不等式ax2-2ax+3>0恒成立,求實數a的取值范圍.


例題之后緊跟變式訓練很重要,不僅可以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又可以當堂檢測.這個例題可作以下變式:關于x的不等式ax2-2ax-3<0的解集為R,求實數a的取值范圍.

題不在多,有法則靈.用多種方法解決一個問題比用多種方法解決多個問題要有效得多.所以提倡教師要挖掘教材,精心選題,充分發揮習題的典型性與代表性.下面以等差數列中的一道習題為例,并力圖以此為載體復習等差數列的求和.




用函數觀點分析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得,




鐘啟泉先生提出,從生命的角度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統一體.教師只有充分鉆研、挖掘教材,才能在動態生成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實現教師的生命價值,釋放師生的教、學潛能,讓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G632
B
1008-0333(2016)34-0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