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愛貞+薛曉彤+滿影+唐曼

摘要:油氣資源是可耗竭性資源,過度開采會損害子孫后代的利益。因此,油氣資源稅費體系應增加反映油氣資源耗竭補償的稅費,以維護代際公平。油氣資源耗竭補償標準是研究油氣資源耗竭補償的難點和重點。采用使用者成本法對油氣資源耗竭補償標準進行研究,折現(xiàn)率和開采年限是兩個重要參數。折現(xiàn)率選擇時間偏好率,避免主觀選擇的隨意性,開采年限應考慮新增儲量。以中國2000—2014年數據測算,油氣資源耗竭補償標準為15%~22%,標準偏高。原因主要有兩個:人均消費增長率偏高和開采年限偏低。
關鍵詞:油氣資源開發(fā);資源耗竭補償標準;使用者成本
中圖分類號:F0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16)06-0006-04
油氣資源是社會經濟得以發(fā)展的能源基礎,同時油氣資源屬于可耗竭性資源,對油氣資源的過度開采和占用就是侵占了后代子孫的利益。依據公平原則,當代人無權因為自己的需求而掠奪后代人的資源,如果這樣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即向后代人提前支付補償費用于對礦產資源的投資,以保持自然資本量不變,實現(xiàn)代際公平。
為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保障后代子孫的權益,當代人須合理調控油氣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但中國油氣資源稅費體系中,尚缺乏代際平衡的資源耗竭補償專項稅費相關規(guī)定。因此,建立資源耗竭補償機制,維護代際平衡是當務之急。資源耗竭補償研究的重點之一是資源耗竭補償標準的確定。
一、文獻述評
確定油氣資源耗竭補償標準的常用方法有凈現(xiàn)值法、凈價格法、凈租金法和使用者成本法。凈現(xiàn)值法是將自然資源各年凈收入折現(xiàn)之和作為當期價值,以完善市場中資本可再投資為基本假設條件,資源期初、期末價值之差為資源耗減。在實踐中,由于該法所需的未來各期資源開采成本、價格的信息難于獲得或不夠可靠,因而凈現(xiàn)值法在實踐中很少被應用。凈價格法是在凈現(xiàn)值法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發(fā)展,凈價格法是基于霍特林租金假設[1],以經濟利潤(價格減去平均開采成本)取代霍特林租金,是凈租金法的近似算法。由于邊際成本一般大于平均成本,這使得凈價格法夸大了資源的損耗。凈租金法是在資源凈價格(價格減邊際開采成本,即霍特林租金)增長率等于利率的假設條件下,以霍特林租金與開采量的乘積作為資源耗減價值。由于凈租金法沒有區(qū)分資源耗減和回報,所以只能是對資源耗減成本的粗略估計。使用者成本法是在凈租金法基礎上,將“凈租金”分為可持續(xù)部分和不可持續(xù)部分,依據資產未來收入流量的假定,將收入的不可持續(xù)部分看作是資源所有者的“使用者成本”,對這一部分進行重新再投資,對未來該項資源所取得收入的減少給予補償。
通過分析比較可知,使用者成本法糾正了凈租金法未區(qū)分資源耗竭成本和資源回報的不足,將收入分為可持續(xù)部分和不可持續(xù)部分,而且其假設條件少,得到了學者們的肯定,也成為學者們計算資源耗竭成本的首選方法,被廣泛應用。
EI Serafy最早利用使用者成本法研究資源的耗竭性問題,估算稀缺資源存量的耗減或折舊。[2]Blignaut等針對南非所收租金非常低,而且把大多數從礦產資源所得的租金分配給了私人企業(yè)的問題,運用使用者成本法測算了南非資源損耗中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3]林伯強等對測量資源耗減價值的方法進行了對比分析,認為使用者成本法是計算油氣資源耗減成本最適合的方法。[4]李國平等運用使用者成本法,在2%~10%間選擇不同折現(xiàn)率對中國開采石油天然氣的資源耗減成本進行了計算,建議在資源稅改革中引入資源價值補償機制。[5-6]高新偉等運用使用者成本法計算不同發(fā)展時間折現(xiàn)率分別為6%、8%、10%時的實現(xiàn)油氣資源耗減成本補償的最優(yōu)稅率,并以社會福利最大化為原則研究了不同開采階段的稅率最優(yōu)設計。[7]
從目前國內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學者在利用使用者成本法時,折現(xiàn)率的選擇往往比較主觀,難以保證計算結果科學合理。
而且,在確定開采年限時,大多數學者只計算了一年,其他年份則采取依次遞減1年的方法,沒有考慮新增儲量的因素。
二、油氣資源耗竭標準模型及參數測算
(一)計量模型
使用者成本法最早由El Serafy提出[2],他將資源銷售獲取的凈收入R分為可持續(xù)的真實收入X和不可持續(xù)的資源折舊(R-X),即使用者成本,并認為利用使用者成本(R-X)進行投資可以補償資源的耗竭價值,可持續(xù)的真實收入X就會實現(xiàn)。那么無窮期的可持續(xù)收入X的現(xiàn)值NX等于有限期的銷售凈收入R的現(xiàn)值NR。假定r為折現(xiàn)率,N為給定資源的開采年限,則El Serafy的使用者成本法用數學公式表示如下:
(二)參數選擇
1.折現(xiàn)率r
使用者成本法測算資源耗竭補償時,折現(xiàn)率的選擇直接影響計算結果。理論上折現(xiàn)率受諸多因素影響,如私人與社會的時間偏好、真實利率水平、行業(yè)真實利潤水平等,但在實際應用中,折現(xiàn)率的選擇比較隨意,大多數都是選取幾個不同的折現(xiàn)率來計算同一對象分別對應的使用者成本,所以無法判斷真實的使用者成本大小。Rubio明確提出計算礦產資源耗竭價值的折現(xiàn)率是社會折現(xiàn)率。[8]目前公認的計算社會折現(xiàn)率的方法為邊際社會時間偏好率(SRTP),是指消費者愿意放棄現(xiàn)在單位消費來換取未來消費的比率。目前學者和專家普遍利用Ramsey公式對其進行估算,公式如下:
r=β+ε×σ(6)
其中:β是純時間折現(xiàn)率,ε是消費的邊際效用彈性,σ是人均消費量的增長率。
對于純時間折現(xiàn)率β,Dasgupta等指出,由于人會面臨死亡,而社會不會面臨死亡,因而簡單加總個人的時間偏好并不能代表社會的時間偏好,人口的死亡率可以反映一國的社會時間偏好,所以β用人口死亡率來衡量。[9]
對于消費的邊際效用彈性ε,主要是基于對風險厭惡和不平等厭惡的度量確定。Gardiner等學者明確指出,風險厭惡和不平等厭惡程度可以用一國累進所得稅率的范圍反映[10-12],具體關系如下:
ε=In(1-t)In1-TY=In1-TYIn1-TY(7)
其中:t表示有效邊際稅率,T表示所得稅,Y表示收入,T/Y表示平均稅率。
人均消費量的增長率σ是直接可以計算出來的,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除以人口數,得到平均每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即可得到人均消費量的增長率。
2.開采年限N
開采年限的確定基本上沒有爭議,即用剩余油氣探明儲量除以當年的油氣開采量計算。目前大多數學者計算開采年限N時一般只計算一年,其他年份則采取依次遞減1年的方法,這種計算方式沒有考慮新增儲量這一因素,因而是不合理的。本文的研究則是分別計算每一年所對應的剩余開采年限,將新增儲量因素考慮在內。
三、油氣資源開發(fā)的資源耗竭補償測算
(一)折現(xiàn)率r的確定
純時間折現(xiàn)率β用人口死亡率來表示,消費的邊際效用彈性ε用In(1-t)/In1-TY來表示,人均消費量的增長率σ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除以總人口的變化率來表示,折現(xiàn)率計算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人口死亡率β和消費的邊際效用彈性ε比較平穩(wěn),人均消費量的增長率σ的波動幅度較大。李國平運用此方法對美國2000—2008年的社會折現(xiàn)率進行了估算,得出美國的折現(xiàn)率在3%~4%之間,而中國的折現(xiàn)率在9%~13%之間[6],兩者差距較大,主要原因是中國的人均消費量的增長率偏高。中國近幾年經濟高速發(fā)展帶動了人均消費量的增長,這是中國與美國的國情差別,所以中國目前的折現(xiàn)率偏高也是符合國情的。
(二)開采年限N的計算
開采年限N用油氣剩余探明儲量除以當年油氣產量計算,天然氣剩余儲量和產量按熱量值換算為原油再計算開采年限,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中國油氣開采年限不足17年,遠低于國外平均45年的開采年限,因此中國應加大勘探力度,夯實后備儲量,加強資源有序開采管理,征收資源耗竭補償,從而實現(xiàn)代際和諧。
(三)使用者成本D占銷售凈收入R的比重
將由上面計算得到的折現(xiàn)率r和油氣開采年限N代入式(5)得到使用者成本D占銷售凈收入R的比重d,見表3。
由表3可知,除2003年外,使用者成本D占銷售凈收入R的比重d為11%~30%,該比重有逐年降低的趨勢,近幾年在11%~17%之間。因此可認為,油氣資源耗竭補償標準是銷售收入的11%~17%,具體確定補償標準時可采用近5年的平均值,即15.22%。
四、結論
油氣資源耗竭補償標準是確定資源耗竭補償稅率的依據,如果按照15.22%征收資源耗竭補償稅,則油氣生產企業(yè)可能無利可圖,說明現(xiàn)在計算出的補償標準偏高。油氣資源補償標準的確定既要考慮后代子孫的利益,也要考慮現(xiàn)有生產者的利益,因此應采取措施降低該標準,要首先分析補償標準偏高的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制定改進措施。
本文認為補償標準偏高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人均消費增長率偏高、油氣開采年限偏低。人均消費增長率偏高是中國經濟發(fā)展良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反映,因此要降低補償標準只能從提高開采年限入手。現(xiàn)有的開采年限較低,說明中國的油氣資源過度開采嚴重,后備儲量嚴重不足。要解決這一問題可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油氣資源的有序合理開采的管理,避免亂采濫采;二是加強勘探,夯實后備儲量;三是拓展海外油氣開采領域;四是增加油氣進口,從而使中國油氣儲量的開采年限延長。
參考文獻:
[1] Hotelling H. 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31,39(2):137-175.
[2] El Serafy S. Absorptive Capacity, the Demand for Revenue, and the Supply of Oetroleum[J]. J. Energy Dev, 1981,7(1):73-88.
[3] Blignaut J, Hassan R. Assessment of the Performance and Sustainability of Mining Sub-soil Asse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 Africa[J].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0(1):89-101.
[4] 林伯強,何曉萍. 中國油氣資源耗減成本及政策選擇的宏觀經濟影響[J].經濟研究,2008(5):94-99.
[5] 李國平,楊洋.中國煤炭和石油天然氣開發(fā)中的使用者成本測算與價值補償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5):36-42.
[6]李國平, 李恒煒. 使用者成本法的完善與美國油氣資源使用者成本的估算[J]. 自然資源學報, 2013(6):15.
[7] 高新偉,趙文娟. 基于資源耗減補償的中國油氣資源稅率優(yōu)化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4,24(1):102-108.
[8] Rubio Varas, Maria del Mar. Value and Depreci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over the very Long Run:An Empirical Contrast of Different Methods[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Universitat Pompeu Fabra. Economics Working Papers, No.867,2005:36.
[9] Dasgupta Ajit Kumar, Pearce David W. Cost-benefit Analysis[M].London:Palgrave Macemillan Press,1972.
[10] Stern H N. Welfare Weights and the Elasticity of Marginal Utility of Income[C]//Artis,Norbay,et al.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of Economics .Oxford:Blackwell,1977.
[11] Cowell F A,Gardiner K. Welfare Weights[R].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STICERD,Economics Reserch Paper,1999:20.
[12] Otto J,Andrews C,Cawood F,et al.Mining Royalties:A Global Study of Their Impact on Investors,Government,and Civil Society[M].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2006.
責任編輯:張巖林
Abstract: Petroleum resources are exhaustible resources and over-exploitation will harm the interests of future generations. Therefore, the tax and fees system should include the tax about exhaustion compensation to mainta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The exhaus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oil-gas resource is the difficulty and key point. The user cost is used to research the exhaus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In the calculation process, the rate of marginal time preference is regarded as the discount rate to make up for the question caused by the subjective choice, and the new reserve is considered in terms of the mining life. Then, using the data from 2000 to 2014 to calculate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resource exhaustion, the result is between 15% and 22%, which is relatively high. The main reason is the higher per capita consumption growth and the shorter mining life.
Key words: oil and gas resources development;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resource exhaustion; user c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