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敬升
摘要:發展生態文化產業是新型工業化城市實現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選擇,具有培育新型工業化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以綠色、創新引領生態經濟發展,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統一的作用。東營市位居黃河三角洲中心地帶,具有黃河口濕地生態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因此,大力發展生態文化產業是東營市由資源型城市向新型工業化城市轉型的重要選擇。東營市生態文化產業的發展應加強城市生態文化理論政策研究、科學制定生態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挖掘開發歷史文化中的題材資源、建設文化產業園區、打造生態文化產業鏈,以發展生態文化產業為突破口,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城市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生態文化產業;生態文化;文化產業;新型工業化城市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16)06-0031-05
進入21世紀以來,文化與經濟深度融合,文化產業迅速成為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支柱產業,并呈現出集群式、跨越式發展態勢。在中國,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文化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渡綎|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07—2015》就確定:將培育和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山東省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要利用文化產業增強山東省的核心競爭力。[1]《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在確定“十三五”發展的目標時提出,要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要“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文化產業品牌”[2]。因此,在新型工業化城市發展過程中,培育和發展文化產業是實現經濟結構優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一、生態文化產業的內涵
文化產業是近幾年比較熱門的話題,對生態文化在學術界也有一定的研究,但生態文化產業研究成果則相對較少,在百度中甚至就沒有“生態文化產業”這一詞條,知網中相關主題的論文不足30篇。對于生態文化產業的內涵只能從“生態文化—文化產業—生態文化產業”的邏輯來理解。
生態文化是研究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文化現象,是人類為了利用地球上多樣性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精神、物質和制度的總和。[3]關于文化產業的內涵,大眾化的認識是指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及相關產業的總稱,其涉及九個行業三個層次,包括新聞、出版、影視、藝術服務的核心層,網絡文化、文化休閑娛樂及其他文化服務的外圍層,文化產品、設備的生產及銷售等的相關層。[1]關于生態文化產業的內涵在學術界還沒有定論,鄧顯超[4]、張文娜[5]、 江澤慧[6]等認為,生態文化產業是以生態資源為基礎, 以文化創意為內涵, 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森林(竹、花、茶等)文化產業、生態旅游文化產業等為表現形式, 以提供多樣化的生態文化產品和服務為主的文化產業。綜合各位學者的觀點,本文將生態文化產業的內涵概括為:生態文化產業是在國家政策指導和市場引導下,以反映人與自然關系為主題,以生態文化為創意來源,體現生態文化理念,以為社會公眾提供實物形態的生態文化創意產品和可參與、可選擇的生態文化服務為主的市場化、產業化經營活動,具有文化創意、綠色生態、產業經營、融合發展的特征。這一內涵的概括,一是確定了生態文化產業屬于文化產業的范疇;二是界定了生態文化產業的范圍,即它是眾多文化產業中以“反映人與自然關系”為主題的部分,體現出生態文化產業的發展主旨;三是闡述了生態文化產業的保護生態資源、提升生態意識、增加生態消費的功能;四是闡明了生態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獨有的特點,即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性、可參與性、對自然生態的友好性及對人類道德情操的陶冶性等。
目前,中國以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為題材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產品逐漸增多,出現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很好地啟發了大眾的生態環境意識;以生態保護為主題的網絡、旅游、休閑娛樂、廣告會展等新興生態文化服務活動在各地普遍開展,相關的文化產品、生產設備的開發銷售也極大擴展了生態文化產業的內涵。對此可以從生態型和產業型兩個角度來理解。
從生態角度來看,生態型文化產業雖然在形式上屬于文化產業,但在內容上具有明顯生態文化的價值取向。例如以自然生態文化為題材、傳遞生態關懷和生態責任意識的廣播影視作品《森林之歌》《山林的呼喚》,以傳播生態文化信息為題材的生態網絡和動漫產品《天堂飛鳥》,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題的生態演藝產品《印象云南》以及城市建筑設計中的生態景觀設計等,都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生態的觀察、思考、摹仿及生態型藝術作品和工藝產品的再創造。
從產業形態來看,生態文化產業內容上雖具有生態文化屬性,但它不同于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在其生產上仍屬于產業,具有直接的生態經濟效益,具有經營的屬性。文化產業主要是由市場主導,以企業為主體,按市場機制自負盈虧,靠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來生存發展。[1]例如承載著人與自然和諧文化的生態旅游、生態休閑養生、茶文化產業等,都是通過自然生態景觀游覽、相關的生態文化藝術品營銷、生態動植物科普知識展覽、飲食、住宿等一系列生態文化產業來服務的,都是以共同實現產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文化效益來生存發展的。
二、生態文化產業對新型工業化城市建設的作用
新型工業化城市是指擺脫了資源依賴和生態環境污染的產業發展模式,向知識技術密集和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模式轉變的城市。生態文化產業是一種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對接、自然演進與人類進步相統一的最佳產業,是既能實現經濟文化發展又能達到生態環境保護的產業。對于新型工業化城市來說,通過大力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可以走出一條與傳統工業化不同的道路,在實現經濟發展的同時,提升人們的生態理念,為最終建成生態城市、智慧城市和實現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作出貢獻。
(一)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可以優化產業結構,培育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
傳統工業化城市在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逐步脫離資源依賴和高污染的過程中都面臨著一些困境。在實現傳統工業化城市向新型工業化城市轉型的道路問題上,文化產業的發展影響著一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質量,是實現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2]通過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可以克服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城市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讓更多的關聯產業參與到文化產業的發展格局中,發揮后發優勢,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
(二)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可以實現以綠色、創新引領生態經濟發展
生態文化產業是以綠色、創新理念為引導的。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導方向,創新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助推器。所謂的生態經濟正是“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而又不會危及子孫滿足其自身之需的前景經濟”,是指“具有典型生態系統特征的節約集約經濟發展模式”[7]。生態經濟具有綠色、低碳、可循環的基本特征。生態文化產業正是以綠色、創新理念引領生態經濟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兼顧的新興產業。
(三)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可以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和諧統一
生態文化產業的最大特點和優點就是能將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很好地統一起來。在將生態價值產業化的同時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和興盛,既可充分挖掘生態系統的精神價值,彰顯生態文明理念,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豐富生態文化生活,又可贏取經濟價值,實現服務社會和取得經濟效益的雙重目標。
三、在新型工業化城市建設過程中東營市生態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
東營市位于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帶,黃河三角洲是全國自然生態保護最好的大河三角洲?!饵S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被列為國家級戰略,這是第一個以“高效生態經濟”為特征的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為東營市生態文化產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基礎。同時,東營市地處黃河口,
擁有廣闊的濕地生態自然資源,具有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因此,東營市在向新型工業化城市轉型過程中,完全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文化產業,使之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
東營市“十三五”規劃中也提出了實現資源城市轉型的戰略,指出要“推動由資源依賴向創新引領的轉變”,要“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培育新興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8]。但是,人們觀念中的文化事業的公益屬性,弱化了生態文化產業的市場主體性,使生態文化產業的經營性、市場化的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此,發展東營市生態文化產業,必須轉變觀念,正視問題,積極尋求對策。
(一)東營市生態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生態文化產業還是一個新興文化產業,其創新發展是在復雜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發展系統中進行的,包括生態文化產業理論政策、生態經濟發展基礎、生態文化產業核心技術、生態藝術創新等多個領域,因此,東營市的生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還面臨著一些問題。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生態文化產業理論研究和區域生態文化內涵挖掘不足
東營市是伴隨著勝利油田的開發而發展起來的新興資源型城市,其建市較晚,高等院校數量少,區域文化產業的研究機構相對也較少,因此,對生態文化產業相關理論的研究相對滯后,成果儲備不足,缺乏對區域生態文化內涵的挖掘整理,對生態文化產業規劃發展定位和態勢把握不到位,對區域生態文化產品的研發缺乏理論的支撐。由此導致生態文化產業經營機制落后、產業鏈條和產品生產不系統、文化含量低、創新能力不足、市場競爭力和運作能力弱等問題。
2.生態文化產業開發企業管理水平低,產品的市場影響力較弱
由于生態文化長期被視作一種社會事業,缺乏市場機制,因此,東營市大多數生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及管理人員缺乏市場經營意識,專業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匱乏,生態文化產業處于一種無序競爭狀態,除了黃河口文化的品牌效應比較強以外,其他能在全國產生影響力的生態文化品牌幾乎沒有,而且缺乏生態文化產品的研發論證和產品營銷工作機構,對生態文化產品的開發仍停留在傳統的發掘、整理和欣賞層面。例如對孫子文化品牌的塑造,雖然設立了“孫子國際文化節”,但對這一在歷史上和世界上影響巨大的文化品牌,還缺乏國際化和現代科技手段的創新,文化產業化能力較弱。
3.生態文化產業鏈條不完整
東營市現有的生態文化產業主要是以中小企業和文化個體戶形式經營,規模小、布局分散,缺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9],更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如黃河口文化品牌缺乏產業化的經營運作(包括文化論壇、科普、影視、文化旅游、特色產品開發銷售一體化的完整的產業鏈開發),多數生態文化企業還處在自發性狀態。
4.生態型文化產業技術含量低,高附加值的文化創意產業少
東營市的生態文化產業專業創意人才嚴重缺乏,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弱。傳統手工藝品的生產多是通過家庭作坊式企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如目前宣傳東營區域生態文化特點的動漫和影視作品幾乎沒有。自2015年開始舉辦的“蘆月節”還局限在低級的模仿、復制階段,沒有形成產業化。生態文化產業不僅是一種生態環保型產業,更重要的是一種依賴技術的高科技產業。相關技術和創意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東營市生態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東營市生態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
1.圍繞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開發加強生態文化產業研究和人才引進工作
為了解決區域生態文化產業理論研究偏弱的問題,可采取以下對策:一是由政府牽頭或委托區內高校與省內外其他學術組織組成協同研發團隊,以聯合研究、委托研究的形式,對東營地區的生態文化產業進行研究。二是積極舉辦“生態文化產業論壇”等研討活動,讓更多的外部專家以靈活的形式參與到東營市生態文化產業的研究中來。三是積極引進和委托培養生態文化產業方面的專業人才,為生態文化產業化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生態文化產業是一項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產業,必須建立在科研力量較強、科研成果較豐富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科學布局、不斷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因此,研究機構的建立與科研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是這一產業做大做強的基礎。
2.制定發展戰略,提高生態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優化生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重點布局:一是整合黃河特色文化資源,塑造獨特的黃河口文化品牌,積極提升黃河口濕地文化和水文化的影響力。二是將文化旅游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發揮文化與生態的疊加效應,開發生態文化旅游與觀光、休閑、度假、康體、科普等密切結合的復合型旅游產品。三是積極推動生態文化產品的開發,發揮市場機制,形成產業鏈,挖掘黃河口濕地生態文化、水文化、古文化等的內在價值,提高生態文化產業的附加值。批量建設示范效應強的重點生態文化產業項目,進一步推進森林公園建設工程、生態農業和園林養生休閑產業建設工程、濕地生態旅游與文化產品開發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設項目。選擇一批發展潛力大、競爭力強的生態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強生態文化與科技、資本的融合,培養新興產業,提高集約化,形成產業鏈,擴大市場化,培養示范生態文化企業,發揮其引領作用。
3.挖掘開發歷史文化中的題材資源
東營市的歷史文化資源包括廣饒的兵家文化資源、黃河入海口的濕地生態資源、移民和民俗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以及石油文化資源,[10]可從中挖掘、開發題材資源以促進東營市生態文化產業的發展。
第一,開發以黃河口生態資源、生態故事、生態民俗為主題的文化精品,注重生態文化資源的產業化,借助互聯網等現代媒體傳播渠道,提升生態文化產業競爭力。要做好黃河口特色生態文化品牌資源的開發、創新與產業化,在文學、藝術、影視、動漫等方面尋求大的突破。如2015年東營市首部大型原創舞臺劇《黃河口奇緣——天鵝》,以黃河口濕地作為原生態景觀,以天鵝為劇情主角,突出東營濕地景觀特色。這部舞臺劇對東營生態文化產品的制作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是生態觀念與生態文化藝術表現的完美結合。對這類題材的文化作品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大膽與國內外的影視公司、演出公司結合,擴大影響,進而打造濕地生態文化品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贏。
第二,積極發展民風民俗演出業。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對傳統文化資源中的孫子軍事文化、呂劇、短穗花鼓、霸王鞭等進行再度創新,推出各種形式的、觀眾喜愛的作品,如孫子兵法智慧中的戰略布局與現代的沙盤戰爭推演相結合的動漫、微電影、游戲等創新產品,體現黃河口民俗文化的民間服飾、用品、飲食、禮儀等的實物展示與戲劇演出等,通過深入挖掘黃河口民俗文化題材,做大做強這一民俗文化產業。
第三,扶持小微民間工藝產業發展??煞e極投資和開發“齊筆、黑陶、刺繡、剪紙”民間技藝,生產一批具有黃河口特色的民俗工藝品、旅游紀念品,對各類民間藝術品制作進行創意引導和科技工藝的扶持,使小產品、小作坊式經營逐步走向特色化和產業化,培養出具有地理標志的工藝精品。
4.將生態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生態文化旅游精品
黃河口有獨特的濕地生態旅游資源,又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將生態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融合發展,能夠打造出獨特的生態文化旅游產業。
一是建立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園,集聚各地專業人才共同打造黃河口文化精品。二是做好旅游文化演出??山Y合黃河口民俗資源打造消費者可參與的旅游演藝項目,提高演出的娛樂性、趣味性和游客對黃河口生態文化的認知體驗度,做到“寓教于游”,使游客“游有所獲”。三是做好有區域特色的文化賽事。結合已經初具影響力的“黃河口國際馬拉松賽、黃河口文化藝術節、黃河口大閘蟹美食文化節、中國廣饒孫子國際文化旅游節等十大文化旅游節活動” [11],塑造“黃河水城”的旅游形象,積極宣傳黃河口文化。四是積極制作文化旅游影視作品。將旅游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源,打造類似《廬山戀》《云南映象》那樣的經典作品。五是做好博物館旅游。博物館是將文化與旅游結合的最好形式之一,是承載一個城市文化資源、讓游客在短時間內能夠直觀了解當地文化的圣地。因此,要使“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地質公園博物館”“黃河口濕地博物館”“歷史文化博物館”“黃河古韻博物館”“東營市呂劇博物館”“中共劉集支部舊址紀念館”“石油科技館”等幾所博物館聯動,打造博物館旅游路線,形成東營市生態文化名片。
5.建設文化產業園區,打造生態文化產業鏈
現代文化產業的突出特征是文化與科技、資本的高度融合。東營市應充分利用黃河口濕地生態和文化資源,通過文化與科技、資本的融合,建設文化產業園區。在文化產業園區內重點扶持和培育“現代傳媒、演藝娛樂、廣告會展、出版發行”等產業,將“數字設計、文化創意、動漫、網絡游戲、多媒體影視制作、數據庫”等以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為載體的文化產業進行整合,提升創意水平,使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形成產業鏈,創造出更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像“大熊貓生態文化產業鏈”那樣[12],以東營市的黃河水城、黃河口濕地為特色,圍繞黃河口文化品牌打造生態文化產業鏈,形成以黃河口文化旅游、黃河口生態美食、黃河口養生休閑、黃河口文學作品、濕地候鳥蘆花影視作品和動漫作品、黃河口特色旅游紀念品等為鏈條的生態文化產業鏈。
綜上所述,生態文化產業是當今經濟發展過程中唯一能夠將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文化價值完美結合起來的產業,不僅成為新型工業化城市發展的重要產業,也是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發展方向。類似于東營市這樣的資源型城市,在新型工業化城市轉型過程中,可以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自身的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培育城市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在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中探索出一條新型工業化城市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中共山東省委辦公廳,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07—2015)》的通知[EB/OL].(2008-01-18)[2016-08-10]. http://dzrb.dzwww.com/dzzb/dzzb-dzyw/200801/t20080118_3162286.htm.
[2] 中共山東省委.關于制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EB/OL].(2015-12-02)[2016-08-10].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15-12/02/c_1117325891.htm.
[3] 龐昌偉,龔昌菊.中西生態文化視域下中國生態現代化的轉型[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24.
[4] 鄧顯超,袁亞平,幺翔宇.加快發展生態文化產業的路徑[J].經濟導刊,2013(4):70.
[5] 張文娜,史亞軍.北京山區生態文化產業SWOT分析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20):151.
[6] 江澤慧.生態文明時代的主流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00.
[7] 萊斯特·布朗.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M].林自新,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89.
[8] 中共東營市委.關于制定東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EB/OL].(2015-12-10)[2016-06-20]. http://news.dongyingnews.cn/system/2015/12/10/010586639.shtml.
[9] 東營市統計局.東營市文化產業發展狀況調研報告[EB/OL].(2011-09-21)[2016-08-10]http://wenku.baidu.com/link?url=Z1fIgd7I1WYAFOLY-zdOz29zB3OqT31NP6ON1K0Fv3IdiY5ULXqatur6MhlmYzh3xyE3IqzllX-hsGvY4ATp-zGhJLhySdrDwe9sa6KvnfS.
[10] 江華.現代旅游視域下東營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23.
[11] 東營市發展改革委.東營市“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EB/OL]. (2014-11-14)[2016-10-06].http://wenku.baidu.com/view/7aa710e902d276a200292ef9.html?from=search.
[12] 王均,梁守勛.大熊貓文化及其開發利用研究[J].天府新論,2010(6):124-127.
責任編輯:趙 玲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cultur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choice for new industrialized cities to achiev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It plays the role to nurture the new growth poi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r the new-type industrialized cities.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economy with green and innovation, it realizes the unity of ecological value and economic value. Dongying, a city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has superior ecologi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Wetland and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Therefore, to develop the eco-cultur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choi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Dongying from a resource-based city to a new industrialized city. For this, Dongying should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urban ecological culture in theory and policy, to formulate scientifically ecological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 to excavate and exploit the theme resources of folk culture, to build cultural industry park, and to build eco-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etc. By developing eco-cultural industry, Dongying can make breakthrough and open a new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ed cities.
Key words: eco-cultural industry; ecological culture; cultural industry;new industrialized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