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壽升+張道遠+鄭瑋
摘要: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日益成為當前國家建設的首要目標,旅游產業發展中公平的呼聲也日趨高漲。利用結構方程模型探究旅游公平感知與社區旅游參與、旅游收益間的關系發現,社區居民旅游公平感知受旅游參與和旅游收益的直接影響以及旅游參與通過旅游收益所產生的間接影響。在結構模型中,旅游收益具有中介變量的性質,社區旅游參與對旅游公平感知具有正向影響,經過中介變量的轉換后,影響效果更為顯著。
關鍵詞:社區旅游參與;社區旅游收益;旅游公平感知;結構方程
中圖分類號:F59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16)06-0023-08
在日益強化社會公平正義的當下,伴隨著旅游景區的迅速發展,社區、景區間因旅游參與和利益分配不公而導致的矛盾與沖突也日益凸顯。社區是景區發展的重要依托,景區是社區居民工作、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協調好旅游景區與周邊社區間的關系,對旅游景區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作為主要的利益相關者,旅游社區能否以適當的方式參與旅游景區的開發規劃與管理,并從旅游發展中獲得公平的收益,是關系到景區可持續發展與社區和諧穩定的關鍵因素。基于此,本文以嶗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為例,嘗試構建結構方程模型,探究社區旅游參與、旅游收益和旅游公平感知三者間的結構關系。
一、研究回顧
(一)國外相關研究
1965年,美國學者Adams提出一種激勵理論,即社會公平理論。[1]該理論起初側重于組織分配公平方面,主要研究員工個人權衡其投入及產出是否等價,即結果是否公平。20世紀70年代中期,公平理論引入司法、教育、人際關系等領域,Thibaut和Walker在司法領域研究中發現公平的第二維度,即司法公平不僅包括結果公平,還應包括程序公平。[2]Greenberg指出程序公平強調用公平性原則來確定補償機制和過程。[3]20世紀80年代后期,Bies和Moag通過實證分析提出互動公平,即交互公平。[4]至此,結果公平、程序公平、交互公平三維公平全部產生。Ryan在論述“New tourism”觀點時引入了旅游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公平問題,提出“旅游公平”(tourism equity)概念,并提出旅游公平的目標是人人有機會參與旅游,指出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需關注可持續發展與旅游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以促進旅游業的公平發展。[5]
20世紀80年代,學者們開始關注社區旅游研究。Murphy基于社區角度系統化地分析了社區參與旅游問題,探究了如何發揮社區在旅游發展中的作用。[6]1988年,他進一步以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省為例,探討了社區參與旅游規劃問題,提出社區與旅游企業合作可以共贏。[7]Richard R. Perdue等通過調查研究美國Colorado地區居民對旅游業發展的態度,認為社區居民態度與景區健康發展具有正向關系,積極的態度對旅游業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反之亦然。[8]Donald Getz以Scotland 的Spey Valley地區為例,通過研究發現居民的旅游收益感知影響他們對旅游業的支持度。[9]Donald G.Reid等通過引入自我評價工具研究社區旅游參與。[10]Daniel M. Spencer運用名義小組法(Nominal Group Technique,NGT)研究美國印第安部落,發現良好的旅游發展依賴于社區居民積極地參與旅游規劃。[11]B. Bynum Boley等研究發現,適當授權與恰當經濟刺激對社區居民支持旅游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12]Dimitrios Stylidis等將旅游影響的三重底線方法(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運用到旅游研究中,探討社區居民的地方形象感知對旅游支持水平的影響,發現旅游對社會文化、經濟、環境的積極作用會增強社區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支持水平。[13]
資料顯示,Lindberg與Johnson最早將結構方程模型(SEM)運用到旅游社區研究方面,主要研究人口統計因素、價值和社區居民對景區發展的立場三者之間的關系。[14]此后,相關研究不斷出現。 Bachleitner和Zins運用該模型研究了旅游效應、社區居民態度量表與其他變量(旅游發展、旅游收益、基礎設施、環境污染等)間的關系[15]。Yoon等運用該模型研究了經濟、社會、文化及其整體影響與社區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支持程度間的結構關系。[16]Gursoy等運用該模型研究了社區與旅游發展間的關系,變量涉及鄉土關懷、社區歸屬感、生態態度、旅游資源、當地經濟水平、利益感知、成本感知、對旅游資源的支持(歷史文化資源、文化事件)等。[17]Gursoy和Kendall運用該模型對大型事件發生地的社區進行研究,涉及變量包括社區關懷、社區歸屬感、生態態度、利益感知、成本感知及對大型事件的支持。[18]Stuart P. Cottrell等以德國Frankenwald自然公園為例研究社區居民旅游滿意度的影響因素,發現社區居民的旅游滿意度與當地社會文化、環境和經濟的變化有關,其中經濟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19]
(二)國內相關研究
國內對于公平問題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馮逸身較為系統地介紹了Adams的公平理論,并在介紹“管理心理學”時強調公平理論在調資、評獎工作中的應用。[20]隨后,公平理論擴展到社會、體育等領域,90年代后進一步擴展并開始應用于旅游領域,主要研究旅游過程中的價格公平、旅游貿易公平[21]、利益分配公平[22]等,并系統提出旅游公平理念[23]。王德剛從旅游者權利方面探討旅游公平,論述了旅游權利與旅游公平的關系。[23]莊曉平等提出旅游權利的主體除旅游者外,還應包括社區居民和旅游企業,指出旅游權利的屬性包括道德屬性和法律屬性,兩種屬性相互補充,共同維護旅游權利。[24]劉曉靜等提出了旅游社會公平維度體系,即旅游資源公平、居民出游機會公平、旅游公共服務均等化、旅游利益分配公平和旅游權利保障等五個維度,構建了相應的指標體系并分別進行了解釋與評價。[25]
有關國內社區參與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最初研究重點放在社區參與旅游規劃開發的必要性上,隨后開始探討社區參與旅游開發和運營的可能性與可操作性。唐順鐵從社區旅游發展視角分析了旅游社區的演化機制及其互動關系。[26]劉趙平研究了旅游對社會文化的作用,指出旅游發展在給當地文化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會給當地文化帶來一定的消極作用,并提出社區居民參與旅游規劃是有效控制消極作用的重要方式。[27]劉緯華探討了社區參與旅游開發規劃的具體方式,指出社區參與旅游開發規劃主要體現在參與旅游開發決策、參與旅游收益分配、參與旅游知識教育培訓。[28]黎潔、趙西萍對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動機進行了討論,并深入分析了實現利益的公平分配所面臨的問題,即解決社區參與的個人激勵問題和個人偏愛問題、協調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一致性等。[29]張朋、王波分析了英國南彭布魯克的社區旅游參與與旅游發展現狀并提出了對中國的啟示。[30]張波綜合分析與比較了社區旅游參與的三種典型模式,通過分析南非洛克泰爾灣的社區參與模式,指出通過合理的旅游經營權與收入分配使得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增強,促進了旅游的可持續健康發展。[31]盧松、張捷以安徽古村落為例,研究了社區居民的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提出住房補貼、教育、經濟收入、社會福利、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物價水平、就業機會等的改進是未來古村落旅游社區建設的重點。[32]
21世紀初,國內學者開始將結構方程模型(SEM)運用到旅游研究方面,起初側重于運用SEM研究游客滿意度。[33-34]楊興柱等利用該模型研究農戶參與旅游決策的行為結構模型,發現農戶參與旅游決策的經濟動機很強,且農戶參與旅游決策有利于旅游的可持續發展。[35]唐文躍等利用該模型驗證了居民對社區的依戀和資源保護態度的關系,發現居民對社區的依戀通過地方認同影響居民的資源保護態度。[36]許振曉等研究了九寨溝附近社區居民的地方感知與旅游開發規劃支持度的關系,發現感知獲益有助于居民積極地參加當地旅游發展。[37]馬東艷以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為例,驗證了社區居民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即旅游增權、社區參與、公平感知、旅游正負面影響之間的關系,證明社區參與對公平感知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38-39]
二、研究假設與理論模型
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是近年來數理經濟學界最重要的綜合性建模方法之一,是一種創建、預計和驗證因果關系的方法,包括測量模型(Measurement Model)與結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該模型主要應用于現實問題研究,其基本原理與思路是構建包含觀測變量及潛變量的初始假設模型,然后通過數據擬合,檢驗初始假設模型是否成立。如果假設模型能擬合樣本數據,就說明模型成立;否則就需要修正。本文嘗試以社區居民旅游公平感知為切入點,在調查社區居民旅游參與行為、旅游收益的基礎上,創建能夠體現社區旅游參與、旅游收益和旅游公平感知間關系的結構方程模型。
綜合以上國內外相關研究,社區旅游公平感知的影響因素主要有旅游增權、社區參與、地方感知、地方滿意度、經濟收益、生態態度、感知成本等。本文在對上述諸多因素進行整合的基礎上,綜合選取社區旅游參與、旅游收益、旅游公平感知三個潛變量,從結構視角考察其內在關系,并著重關注社區的旅游參與、旅游收益對旅游公平感知的影響。社區旅游參與可以理解為將社區作為主要的開發者或參與者,發揮其在旅游開發及管理過程中的決策、規劃、開發、管理、監督等職能,以實現景區與社區的和諧發展。本研究將社區旅游參與的內容限定為參與意識、參與旅游發展決策、參與旅游規劃、參與日常管理等方面。從根本上說,社區收益是旅游業發展的首要目的,包括提高社區居民收入、保障社區居民生活質量與生活環境、保證當代人與后代人利益及環境利益。旅游公平感知是一種個人主觀感受,指社區居民對旅游發展過程中是否公平而作出的主觀判斷,它包括對結果公平、過程公平、交互公平三個維度的判斷。
根據上文綜述可知,中外學者已驗證社區在景區發展中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社區旅游參與和經濟收入影響著社區滿意度。本研究在嶗山風景名勝區這一特定情境下對以上結論進行佐證,并基于文獻綜述構建理論模型,探索社區旅游參與、旅游收益和旅游公平感知3個變量間的關系,并利用實證研究數據進行擬合,驗證假設。本文提出以下4個研究假設:
H1:社區旅游參與對社區旅游收益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2:社區旅游參與對社區旅游公平感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3:社區旅游收益對社區旅游公平感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4:社區旅游參與通過旅游收益對社區旅游公平感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基于以上假設,本研究嘗試構建了社區旅游參與、旅游收益、旅游公平感知間的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三、案例地選取與研究方法
(一)嶗山風景區概述
以“海上第一仙山”、道教名山而著稱的嶗山,聳峙于黃海之濱、青島市郊,其主峰(巨峰,又名嶗頂)海拔1 133 m,是中國18 000 km海岸線上唯一海拔過千米的高山,因其碧海連天、山光海色的獨特美景,成為國內外著名的旅游勝地。嶗山風景區面積446 km2,目前可游覽面積161 km2,海岸線長達87.3 km,主要游覽區有巨峰、流清、太清、九水、仰口、棋盤石等。據《嶗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0—2025)》,景區主要涉及北宅、沙子口、王哥莊、夏莊、惜福鎮5個街道辦事處的190個社區,居民人口約25.79萬人。選擇嶗山風景名勝區為研究案例具有典型意義。首先,青島是國內外知名度和美譽度較高的海濱城市,嶗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2009年,國家旅游局),自然旅游資源與人文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其次,嶗山風景區可游覽范圍廣,當前游覽范圍涉及14個社區,外圍還有近30個社區交叉分布,常住人口眾多,較國內其他風景名勝區來說,其復雜性較高,典型性較強,調研中資料可獲取性充足。
(二)問卷設計
本研究在查閱文獻和定性分析的基礎上,設計相關調查問卷,然后進行小范圍預調查,結合實際情況對測量指標進行修改和完善,最終形成正式問卷。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的統計,包括職業、性別、年齡等;第二部分由3個潛變量和21個觀測變量構成,3個潛變量為社區旅游參與、旅游收益、旅游公平感知。其中社區旅游參與觀測變量參考楊興柱等和Barbara的研究成果,包括社區參與本地旅游決策、參與旅游規劃與日常管理、參與景區形象維護、參與景區環境保護、參與景區旅游教育培訓、參與景區旅游投資。社區旅游收益觀測變量概括為:居民從景區旅游開發中獲益、居民旅游收益在年收入中占有較大比重、景區旅游收益部分用于社區公用服務設施建設、景區旅游收益部分用于社區文化保護與傳承。旅游公平感知采用三維度理論,即結果公平、程序公平及交互公平。其中結果公平維度有4個觀測變量,包括政府及開發商能給失地居民合理的經濟補償、政府及開發商對每位居民的補償措施一致、居民旅游收益與其貢獻相吻合、旅游收益分配方案符合大多數居民意愿;程序公平維度有4個觀測變量,即政府及開發商對社區居民的補償機制管理到位、居民可通過正式渠道表達對收益分配問題的看法、對居民感覺有失公平的決定有正規的質疑程序、政府及開發商對損害居民權益行為的處理及時有效;交互公平維度有3個觀測變量,即政府及開發商與社區居民溝通順暢、政府及開發商按時向居民公開景區運行和年度紅利情況、政府及開發商尊重和重視居民反映的問題。測量采取李克特5級量表制,1~5分別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和非常同意。
(三)數據采集
本次調研的數據采集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預調查,于2015年11月在仰口景區附近曲家莊社區以及北九水景區內觀嶗社區向居民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86份。通過信度與效度分析,刪除不達標的題項,并根據發放問卷中受訪者對部分題項的疑惑作出調整。第二階段為正式調研,于2015年11月、2015年12月、2016年1月在嶗山風景區選取河東、臥龍、青山、黃山、雕龍嘴5個不同社區進行了3次調研,具體方式采取隨機偶遇、面對面現場填答及回收,共發放問卷530份,回收有效問卷474份,有效率達89.4%。
四、數據分析
(一)樣本人口統計學特征
經統計調查所得的474份有效問卷,其人口統計學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根據表1可知,此次調查男女比例較均勻;從年齡結構看,調查數據主要來自于18~45歲的人群;從居住年限看,在社區居住超過10年的占主體地位,反映出調查數據較能說明社區狀況;從教育程度看,社區居民學歷層次普遍較低,知識素養不高;從職業分布看,以農(漁)民和個體旅游經營者(旅游購物攤點、農(漁)家宴)居多;從家庭收入來看,年家庭收入5萬元以上的最多。
(二)問卷信度與效度分析
通過SPSS17.0對樣本進行可靠性分析,得出總體量表的科隆巴赫α(Cronbach α)系數為0.902,旅游參與行為、旅游收益、旅游公平感知3個潛變量的α系數分別是0.801、0.798、0.831,都高于基準值0.7,表明模型具有較高的內在質量,樣本的可靠性較強。[40]
表2數據顯示,C13、C19題項與總和的相關系數小于0.4,降低了量表的總體信度,刪除后可提高總體量表的可靠性,故刪除該兩項。另外,從題項刪除后量表內部一致性α系數的數值變化來看,C13題項刪除后,α系數從0.902變為0.908;C19題項刪除后,α系數從0.902變為0.912;其余題項刪除后量表的系數均比0.902小。由此可看出,C13、C19與其余題項的同質性不高,可考慮刪除。
表3數據顯示,3個潛變量的因素負荷量均大于0.7,臨界比在5.3以上,組合信度都大于0.7,平均變異數萃取值均大于或接近理想值0.5,說明潛變量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潛變量解釋觀測變量的變異量較大。最后,各潛變量的相關系數普遍小于平方差的提取,表明現有保留題項普遍具有良好的區別效度。
本研究運用AMOS17.0對樣本數據模型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經估算得出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擬合指數。此結構方程模型絕對擬合指數χ2/df=2.716,RMR=0.046,RMSEA=0.052,GFI=0.933,AGFI=0.912;相對擬合指數NFI=0.934,RFI=0.923,IFI=0.941,CFI=0.941;簡約擬合指數PNFI=0.512,PCFI=0.516,PGFI=0.520。各擬合指數均符合各指標的研究經驗值,表明整體模型的適配度較好,擬合結果良好。[41]21-24
(三)結構模型的檢驗及修正
本研究利用AMOS17.0進一步探索旅游社區旅游參與、旅游收益與旅游公平感知間的關系,求出其擬合指數,運用最大似然估計法(ML)獲得路徑系數。標準化路徑系數是判斷結構方程模型預先假設是否成立的依據,系數越大表示在相互關系中的影響越大,重要性越高。[41]22樣本數據擬合理論模型的分析結果表明,原始模型的整體擬合指數良好,但修正指數(MI)仍有改進空間,因此可以對模型進行進一步的擬合與評價。
假定理論模型中各觀測變量均不相關,修正指數MI顯示“e2e6”、“e7e8”、“e12e13”的MI值分別為14.358、14.586、13.331,說明觀測變量C2與C6、C7與C8、C12與C14所測量的特質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41]240若將其設定為共變關系,既不會出現邏輯問題,又可以減少卡方值,經修正后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數見表4,可見各項指標均達到標準水平,且比原始模型的整體擬合度更高。
通過對修正后的結構方程中的結構變量進行檢驗發現,4個理論假設的路徑系數都大于0.05,呈明顯的正向作用,故此4個理論假設均獲得驗證,[41]223具體參見圖2。這表明以上假設模型(圖1)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1)社區旅游參與對社區的旅游收益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γ11=0.715),因此H1得到驗證;(2)社區旅游參與對社區公平感知具有正向的直接效果(γ21=0.283),H2得到證明;(3)社區旅游收益顯著影響社區旅游公平感知(β21=0.521),H3得到驗證;(4)社區旅游參與通過旅游收益對社區旅游公平感知的間接影響也達到了顯著程度(γ11β21=0.391),因此,H4也得到了驗證。
五、結論與討論
(1)隨著旅游業的深度發展,社區居民的公平觀念日益增強,如何協調景區旅游發展與社區間的關系,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是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社區旅游公平感知較差會削弱社區對景區旅游發展的支持度,使旅游發展的整體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景區的長遠發展。因此,在旅游開發中,應積極促進社區旅游參與,進行適當的授權,在權衡貢獻的前提下使社區從旅游發展過程中受益,實現旅游景區發展的良性循環。
(2)本文以嶗山風景名勝區為例,從過程和結構兩方面研究社區居民在參與景區旅游發展中的收益情況,探究社區旅游參與對旅游公平感知的影響,以及社區旅游收益從中所起到的中介作用。文中社區居民旅游參與、旅游收益、旅游公平感知關系模型是在總結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構建的一個具有因果關系的結構方程模型。模型由3個潛變量和21個觀測變量組成,3個潛變量分別是社區旅游參與、旅游收益、旅游公平感知,各潛變量間存在4種關聯且均得到了驗證。研究表明,社區旅游參與、旅游收益均可影響社區居民旅游公平感知,但通過旅游收益的推動作用,社區旅游參與對旅游公平感知的影響更為顯著。
(3)本研究分別針對3個潛變量設計了21個觀測變量,經過一系列的信效度檢驗、驗證性因子分析和模型檢驗后,刪除了冗余因子C13與C19,并分別將C2與C6、C7與C8、C12與C14設定為共變關系,從而提高了結構模型的信度與整體擬合度。
(4)本文所構建的模型是包括參與和收益兩條途徑的動態模型,因而此模型的優化需要時間考驗。不斷完善測量工具是未來的研究重點,同時,還需對模型做進一步修正、改進,以提高評價準確度。今后將選擇不同地區、不同時段的社區進行更加廣泛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為探討多重角度審視旅游公平感知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將有助于旅游公平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Adams J S. 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65,2(4):267-299.
[2] Thibaut J W, Walker L. Procedural Justice: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J]. Duke Law Journal, 1977(6):150.
[3] Greenberg J. Allocator-Recipient Similarity and the Equitable Division of Rewards[J]. Social Psychology, 1978,41(4):337-341.
[4] Bies R J, Moag J S. Interactional Communication Criteria of Fairness [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6(3):25-41.
[5] Ryan C. Equity, Management, Power Sharing and Sustainability——Issues of the "New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23(1):17-26.
[6] Murphy P E. Tourism: a Community Approach[M]. London: Methuen, 1985:1-226.
[7] Murphy P E. Community Driven Tourism Planning [J]. Tourism Management, 1988,9(2):96-104.
[8] Perdue R R, Long P T, Allen L. Resident Support for Tourism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0,17(4):586-599.
[9] Getz D.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Longitudinal Study in Spey Valley, Scotland[J]. Tourism Management, 1994,15(4):247-258.
[10] Reid D G, Mair H, George W. Community Tourism Planning: A Self-Assessment Instru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31(3):623-639.
[11] Spencer D M. Facilitat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 on American Indian Reservations: A Case Study Involving the Nominal Group Techniqu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31(5):684-690.
[12] Boley B B, Mcgehee N G, Perdue R R, et al. Empowerment and 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Strengthen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rough a Weberian Le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49(49):33-50.
[13] Stylidis D, Biran A, Sit J, et al. Residents Support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Residents Place Image and Perceived Tourism Impac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45):260-274.
[14] Lindberg K, Johnson R. Modelling 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402-424.
[15] Bachleitner R, Zins A H. Cultural Tourism in Rural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9,44(3):199-209.
[16] Yoon Y, Gursoy D, Chen J S. Validating a Tourism Development Theory wit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Tourism Management, 2001,22(4):363-372.
[17] Gursoy D, Jurowski C, Uysal M. Resident Attitudes: 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29(1):79-105.
[18] Gursoy D, Kendall K W. Hosting Mega Events: Modeling Locals Suppor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33(3):603-623.
[19] Cottrell S P, Vaske J J, Roemer J M. Resident Satisfaction with Sustainable Tourism: The Case of Frankenwald Nature Park, Germany[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3(8):42-48.
[20] 馮逸身. 在調資、評獎工作中要注意運用公平理論——介紹《管理心理學》(三)[J]. 輕工集體經濟, 1986(5):44.
[21] Patricia Barnett. 公平的旅游貿易[J]. 產業與環境, 2002(3):18-19.
[22] 蔣煥洲,劉新有. 利益分配公平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透視[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08(12):1140-1142.
[23] 王德剛. 旅游公平論[J]. 中大管理研究,2012(1):1-12.
[24] 莊曉平,朱竑. 權利視角下的旅游權利主體探究——兼與國內若干學者商榷[J]. 旅游學刊,2013(5):116-122.
[25] 劉曉靜,梁留科. 旅游社會公平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4):438-443.
[26] 唐順鐵. 旅游目的地的社區化及社區旅游研究[J]. 地理研究,1998(2):34-38.
[27] 劉趙平. 旅游對目的地社會文化影響研究結構框架[J]. 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1):29-34.
[28] 劉緯華. 關于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若干理論思考[J]. 旅游學刊,2000(1):47-52.
[29] 黎潔,趙西萍. 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理論的若干經濟學質疑[J]. 旅游學刊,2001(4):44-47.
[30] 張朋,王波. 國外社區參與旅游發展對我國的啟示——以英國南彭布魯克為例[J]. 福建地理,2003(4):38-40.
[31] 張波. 旅游目的地“社區參與”的三種典型模式比較研究[J]. 旅游學刊,2006(7):69-74.
[32] 盧松,張捷. 古村落旅游社區居民生活滿意度及社區建設研究——以世界文化遺產皖南古村落為例[J]. 旅游科學,2009(3):41-47.
[33] 汪俠,顧朝林,梅虎. 旅游景區顧客的滿意度指數模型[J]. 地理學報,2005(5):807-816.
[34] 黃燕玲,黃震方,袁林旺. 基于SEM的飯店顧客滿意度測評模型研究[J]. 旅游學刊,2006(11):54-60.
[35] 楊興柱,陸林,王群. 農戶參與旅游決策行為結構模型及應用[J]. 地理學報,2005(6):50-62.
[36] 唐文躍,張捷,羅浩,等.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戀與資源保護態度的關系——以西遞、宏村、南屏為例[J]. 旅游學刊,2008(10):87-92.
[37] 許振曉,張捷,Geoffrey Wall,等.居民地方感對區域旅游發展支持度影響——以九寨溝旅游核心社區為例[J]. 地理學報,2009(6):736-744.
[38] 馬東艷. 民族村寨社區旅游居民滿意度內驅因素研究[J]. 貴州民族研究,2014(8):170-173.
[39] 馬東艷. 旅游增權、社區參與和公平感知的關系研究——以四川理縣桃坪羌寨為例[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104-111.
[40] 吳明隆.問卷統計實務:SPSS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36-117.
[41] 吳明隆.結構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趙 玲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o realize the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primary aim in our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there is a growing voice for tourism equity.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ourism income and tourism justice perception b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hows that the tourism equity perception has three resources: direct influence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tourism income, indirect influence produced by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rough tourism income. In this structure, tourism income has the nature of intermediary variables. Although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perceived tourism equity, the indirect effect will be more pronounced by tourism income after the conversion of the intermediary variables.
Key word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community tourism income; tourism equity perception of community; structural eq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