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
有這樣一群“戰士,”他們遠離親人、克服諸多困難,全身心投入到幫扶工作中,他們有的在幫扶點上一“蹲”就是幾個月,甚至親人住院、孩子上學都無法顧及;有的不顧年長體弱,為了嘎查(村)和貧困群眾的事,多次到旗里、盟里甚至自治區尋求幫助,爭取支持;有的拿出自己的工資來資助困難群眾看病、學生上學……
寒來暑往、四季更替,內蒙古自治區104個企事業單位干部“帶著特殊的感情,帶著特殊的責任”在興安盟幫扶了近4000個日日夜夜。十余年的執著堅持,讓昔日窮村僻壤,已成今日綠樹成蔭;昔日泥濘小路,已成今日整齊街巷;從前的土坯房,“出落”成如今的磚瓦房,家家有產業,戶戶有項目……滄海桑田,興安盟實現了山鄉巨變。
2006年,為加快興安盟脫貧攻堅進程,盡快縮小發展差距,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幫扶興安盟的重大決策部署。五年后的2011年,自治區又決定將廳局定點幫扶工作延長到2015年。第二輪幫扶工作開展以來,自治區104個廳局企事業單位實施大扶貧戰略,把培育主導產業、促進貧困人口增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提高貧困村公共服務水平作為首要任務,實施“三到村三到戶”行動,深入調查研究,制定幫扶規劃,扎實開展幫扶工作,使定點幫扶工作成效顯著,給貧困地區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為內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治區扶貧辦:從“輸血”變“造血”
內蒙古自治區扶貧辦駐扎賚特旗寶力根花蘇木金山嘎查幫扶隊郝金龍說:“我把當地的干部、村民當老師,虛心向他們學習,不僅要學習基層干部的吃苦耐勞,還要學習他們的工作方法。在金山嘎查駐村以來,我們把黨建工作融于駐村工作中,進村入戶,向群眾宣傳黨的惠農政策,同時認真傾聽群眾的心聲,了解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把他們的想法、意見和建議放到黨員大會和村代表會議上共同研究討論,并一起參與制定可行性方案,盡一切可能幫助貧困戶解決生產和生活上的困難。”
目前,全嘎查已改造危房9戶,實施街巷硬化1.67公里,整修院外墻5100米,新建內墻1260米,新粉刷院墻17000米,新建綠化隔離帶5300米(栽植百日草和波斯菊等花種),維修村級幼兒園,修建村級果園,新建標準垃圾池20個,硬化“金山淖爾漁村”休閑廣場1400平米,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
生活環境美了,但當地困難群眾的日子仍然不“美”,由于經濟基礎差,困難群眾發展產業缺資金、沒思路,依舊靠傳統農牧業來養家糊口。
為鞏固已脫貧人口經濟收入,自治區扶貧辦投入12萬元為9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家購買2頭黑豬仔及防疫藥物。與此同時,扎賚特旗扶貧辦協調扶貧資金為嘎查建設配套設施雞舍23個,豬舍13棟。種植蔬菜4860平米、葡萄7500株、榛子樹6300株。2016年10月,在嘎查成立阿都沁農機合作社,購買了價值112.83萬元的農機設備,重點發展青貯、黃貯。截至目前,已完成青貯收割5500畝,其中金山嘎查集體所有400畝,分裝為三個青貯窖,村民1100畝,農機合作社車隊外出“打工”收割4000畝,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5萬元,預計黃貯收割達到2000畝,真正實現變“輸血”為“造血”。
“我的女兒今年讀大三了,學習成績特別優秀,每年都能拿到獎學金”,優秀的女兒讓51歲的康福柱非常自豪。康福柱是金山嘎查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前幾年家里主要靠養羊、種地過日子,后來因為羊肉價格太低,少養了幾只羊。記者了解到,針對該嘎查開展精準扶貧幫扶工作以來,自治區扶貧辦副主任韓建剛花費4000元為康福柱家購買100只土雞、1頭黑毛豬及所需飼料。康福柱說:“一只土雞的雞苗和養殖成本大概在20-25元,市場上能賣60-70元,再加上各項惠農政策及低保補貼,我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美了。”
自治區公安廳:種養并重,共同發力
走進興安盟扎賚特旗巴達爾胡鎮烏蘭格日勒嘎查,記者看到街道已全部硬化,一座座藍頂白墻的新房矗立在整齊的街道兩旁。
“感謝公安廳給我建房補助,讓我家從毛坯房換成了新房。” 在烏蘭格日勒嘎查佟家屯,記者見到了2015年便已經脫貧的陳黑英。據了解,2011年自治區公安廳定點幫扶該嘎查以來,共協調和投入資金累計4000多萬元,公安廳直接投入600多萬元,累計出資200多萬元,爭取住建部門危房改造項目補貼資金100多萬元,將全嘎查的142戶危舊房全部進行改造或重建,使當地群眾的住房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公安廳駐村幫扶工作人員李曉東說:“為了提高幫扶工作的精準度,工作隊駐村后,多次召開兩委班子會和村民代表座談會,挨家走訪貧困戶,重點走訪特困戶,廣泛調研,深入了解民情、民需、民愿,做到基礎情況、貧困狀況、致貧原因三個‘清。針對烏蘭格日勒嘎查的基礎條件和貧困人口現狀,公安廳工作隊與嘎查兩委確定了‘種養并重、同頻共振、共同發力的總體發展思路,把種植業和養殖業作為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做強種植業、做大養殖業,使村民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如今陳黑英的養羊規模達到了300多只, “一年賣羊羔子的毛收入就有3萬多元!”
此外,公安廳幫扶工作隊還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延伸幫扶工作內容。2014年以來,廳里為扎賚特旗公安局爭取了教育訓練經費、巡邏車、消防車等近300萬元的業務經費和警用裝備。對群眾實施現場救助、為群眾做好事450余件,參與各類安保任務37次,協助處置各類群體性事件和重大案件犯罪嫌疑人追捕工作42次。由于街面見警率的持續上升和各類可防性案件發生率的明顯下降,轄區廣大群眾對公安機關的滿意度上升了20個百分點,有力支持和推動了地方公安事業的發展進步。如此一來,當地生產生活環境好了,民風更加淳樸了,貧困群眾可以全身心投入產業的發展上了。
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多方位幫扶,奠定脫貧基礎
白辛嘎查位于扎賚特旗阿爾本格勒鎮,轄4個自然屯,是阿爾本格勒鎮貧困人口最多的嘎查。自然條件較惡劣,基礎設施較差,貧困程度較深,幫扶壓力較大,脫貧任務艱巨。
“這個村子,每到晚上就一片黑。”這句話是村民對路燈的期盼之聲。終于,在2015年端午節前夜,白辛嘎查的街燈亮了起來。
“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間出行極不方便,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在這次的新農村建設中,廳黨組將亮化工程作為重點,決定要讓嘎查的夜晚亮起來,為村民提供一個安全方便的夜間出行環境。考慮到整個嘎查需要安裝129盞路燈,且每晚的用電量不少,此次安裝的 129盞路燈全部是風光互補的太陽能節能燈,確保即使是陰雨天的夜晚,街燈也能亮起來。”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駐村干部李陟宇說道 。
“以前生活條件不太好,現在有國土廳幫扶,生活逐步走向正軌。”錢常和是村里的低保戶,每年家里人看病要花去3-4萬元,即使已經有了“新農合”政策,自付費用依然要近萬元。2015年通過“托管式”幫扶,錢常和一家分到3只羊,第二年就已經有8只羊,有了穩定的分紅收入。在國土廳的幫扶下,他家還分到5畝果樹,預計2018年就可以產生經濟效益。
記者了解到,國土廳經過實地調研,結合白辛嘎查水資源、飼料豐富的實際,重點發展林果種植和現代養殖兩大主導產業,瞄準建檔立卡貧困戶,建成千畝果園,栽植沙果樹5.2萬株,發包到重點幫扶對象中;為重點幫扶對象購買1800只基礎母羊和種羊,實現貧困戶的全覆蓋,創新了養殖方式,實行畜牧園區集中代養,按照比例分紅,實現效益返還;實施肉羊改良,實現了穩定增收。引進出肉率高、養殖效益顯著的杜泊品種,進行二元雜交改良,通過提高產肉量和降低飼養成本實現穩定增收;配套新建了占地2.7萬平方米的飼料加工廠,購買10臺實用農機具,形成“作物收割-秸稈加工-舍飼養需”的循環鏈條,既解決了舍飼養殖草料來源的難題,又壯大了集體經濟,增強了嘎查“造血”功能。
2015年脫貧之前,韓金樁一直都是“靠天吃飯。”他說:“現在每畝地的收入提高了300元。”對此,李陟宇解釋道:“國土資源廳在‘治地上下功夫,圍繞實施土地提質、提效、增收、治本土地整治工作,發揮行業優勢,將田、水、路、林、村一并納入,投入4000多萬元,對白辛嘎查2.6萬畝耕地進行的綜合整治率達75%,從根本上解決了土地質量不高的問題。”
五年的定點幫扶不僅僅讓白辛嘎查外在的“面貌”發生了變化,村民的精神狀態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呈現出“人人想發展、戶戶想致富”的良好精神面貌。白辛嘎查正像一個奮勇前進的少年,由內而外散發出勃勃生機。
自治區環境保護廳:落實幫扶項目,增強嘎查內生動力
位于扎賚特旗北部的阿爾本格勒鎮農場嘎查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由原機械化農場改制形成的行政村,現有298戶964人,蒙古族群眾占92%以上。自嘎查成立以來,由于村民缺乏小規模手工種植和養殖的技能和經驗,整個嘎查的貧困人口一度過半。許多村民住在低矮、潮濕的土坯房里,墻壁上的裂縫隨處可見。一些孩子也因家庭貧困而輟學。嘎查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村干部對改變當時貧困狀況有心無力。
2011年新一輪幫扶工作開始后,自治區環境保護廳結合該村地理環境、經濟狀況、村風民俗和村民綜合素質等情況,以推進農村改革為切入點,以資金項目扶持為支撐,加大精準扶貧力度,不斷壯大嘎查集體經濟,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投入120萬元啟動資金成立了嘎查農機合作社。經多年滾動發展,現有大型耕作、噴灌、打草設備40臺(套),是扎賚特旗北部地區為數不多的具備一定規模和服務功能的農機專業化隊伍,能夠為約5000畝耕地提供機械化耕作、噴灌、打草、收割等服務。
駐村工作隊長史建茂說:“嘎查對貧困戶的土地提供無償耕種服務。在進行流轉返租、集中管理以后,土地生產效益大大提高。同時,合作社每年還利用農閑時間組織部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赴周邊和呼倫貝爾地區開展農機作業、打草等服務,努力創收。”
目前,嘎查里有近40%的貧困人口從傳統的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這部分人通過發展養殖業和庭院經濟或外出務工等形式,拓寬了收入來源,間接實現了轉移農民、富裕農民。外出務工人員已達到200人左右。
34歲的村民白常林原在外地打工,家里的耕地幾近荒蕪,雖常年在外奔波,但始終沒有脫貧。嘎查農機合作社一成立,他便火速回家,將自家耕地轉租給合作社統一耕種。因具有熟練操作大型農機具的特長,他又被合作社返聘成為長期合同工。由于有了雙份穩定收入,他成為農場嘎查第一批脫貧戶。如今,白常林住上了整潔、明亮的磚瓦房,又有了可觀穩定的收入,更收獲了一份甜蜜的愛情。
自治區檢察院:多措并舉,精準幫扶顯成效
2013年時,巴彥套海嘎查有貧困戶112戶,貧困人口369人,殘疾人23人,五保戶2戶。有危草房住戶65戶,其中特困戶10戶。多年來,由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業結構單一,加之連年受災,當地農牧民生產力水平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
自治區檢察院開展駐村幫扶以來,多次召開院黨組會議專題研究討論幫扶工作,檢察長馬永勝及幫扶人員先后多次到巴彥套海嘎查實地調研,了解貧困戶的基本情況、致貧原因、發展條件、發展意愿、資金項目需求等最實際的情況,并根據幫扶村的實際需求創造性地開展幫扶工作。
巴彥套海嘎查古力古勒臺艾里四周環山,每到夏季雨季來臨,由大雨引發的山洪成為了村民驅之不散的噩夢。2012年9月馬永勝帶隊入戶調研時發現這一情況后,立馬爭取到小流域治理項目,并在2015年完成施工。該項目既保護了生態,又解決了古力古勒臺艾里歷年山洪暴發和村屯內澇問題。
為了讓特困戶不用花一分錢就能住上新房,2015年自治區檢察院協調110萬元資金,為巴彥套海嘎查22戶特困戶蓋起了40平方米的磚房。2016年又完成了23戶農戶的磚房建設,解決了幫扶點的危草房問題。在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自治區檢察院結合巴彥套海嘎查實際,投入150萬元建成占地1萬平方米,共有8個雞棚的蛋雞養殖小區,扶持帶動了8戶貧困戶養殖蛋雞。協調實施5885畝土地整治項目,總投資780萬元,將巴彥套海嘎查符合土地整治條件的耕地全部納入其中。工程完工后,嘎查人均水澆地將達到6.4畝,每年可為嘎查群眾增收40萬元,人均增收320元。
在幫扶工作中,自治區檢察院不僅抓實了經濟發展這條“硬線”,也同樣注重精神文明陣地建設。“軟實力”的提升針對嘎查沒有辦公場所的情況,自治區檢察院投入12.5萬元,將廢棄小學改建成嘎查兩委辦公場所。全院干警集資又為村委會添置了遠程教育設備和大量科技圖書。2014年又爭取到45.5萬元的資金在村委會院內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配備了健身器材等活動設施。2015年,在村委會院內,投資60萬元,建成集文化室、幼兒園、衛生室為一體的多功能辦公活動場所,還專門邀請了自治區經濟作物站的科技專家到嘎查為村民開展科技扶貧活動。
“動真情、辦實事”是這些廳局單位留給當地群眾的深刻印象,他們立足服務群眾,在群眾的需求中丈量脫貧致富的步子、尋求精準扶貧的辦法,與當地干部群眾一起苦干實干,在興安盟的這場攻堅戰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