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仁君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壩上村是湖南早期實行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的貧困村之一。該村共92戶356人,其中有78戶318人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半山腰,生產生活條件極其惡劣。從2011年至今,該村先后從山上搬下62戶312人,集中安置在村部所在地。搬遷之初,很多人擔心:群眾搬遷后無田無土,無錢無業無項目,怎么生存?怎么發展?幾年來,壩上村在新晃縣人社局的引導和幫助下,針對上述難點問題,燒旺勞務輸出、盤活土地、鄉村旅游“三把火”,在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之后,確保了“穩得住”,實現了“能發展”。
第一把火:加強勞務輸出
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汪洋曾指出,勞務輸出是貧困農戶短期內增收脫貧最直接見效的辦法。新晃人社局充分發揮部門優勢,積極幫助搬遷群眾通過勞務輸出增收脫貧。
一是加強就業技能培訓。根據建檔立卡掌握的搬遷群眾勞動力信息,將就業技能培訓作為基礎性培訓項目,以搬遷群眾勞動力培訓需求和就業意愿為主導,以優化轉移就業質量、穩步增加勞務收入為目標,結合相關用工需求,采取短期集中培訓與長期跟蹤指導、固定辦班與流動辦班相結合等培訓模式,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電子電器、建筑安裝、駕駛、餐飲、旅游、家政等職業(工種)的精準技能培訓,確保搬遷群眾每人至少掌握一門務工技能。村民姚贊配,曾因沒有一技之長求職不暢,他參加電子電器培訓后,到深圳某安防器材公司務工,目前已成為公司技術骨干,月薪10000多元;村民姚春于、吳遠志、廖秀豐等人,通過培訓掌握相關技能后到浙江溫州、省內的懷化等地務工,月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二是搭建就業平臺?!罢夜ぷ鞑挥米约翰傩?,有人社局幫忙?!毙禄慰h人社局把搬遷群眾納入優質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城鄉務工協作機制,與廣東深圳、浙江溫州、上海奉賢、江蘇常熟等地搭建勞務對接平臺,定期舉辦“春風行動”等就業扶貧招聘會,推薦搬遷群眾務工。結合縣工業集中區建設,招工用工向搬遷群眾傾斜。多渠道就近開發護林員、公路管理員、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幫助搬遷群眾實現“家門口務工”?!跋裎疫@樣上有老下有小,沒法出門打工??涩F在我在家門口的公路上轉轉就能掙錢?!惫饭芾韱T廖秀權高興地說。
同時,壩上村加大社保政策和維權知識的宣傳教育,依法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完善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全力維護搬遷群眾的合法權益。
截至目前,全村有168名搬遷群眾參加了精準培訓,其中,就業技能培訓120人,“兩后生”教育學歷培訓10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36人,創業培訓20人,崗位技能培訓60人。已有155人轉移就業,轉移就業率達到了92.3%,每戶至少有1人外出務工,月人均勞務收入達到了2000元以上,實現了“輸出一人,脫貧一戶”。
第二把火:發展特色種養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搬遷群眾就近發展的依托。如何幫助離開了承包地、沒有了山林田土的搬遷群眾發展?壩上積極引導搬遷群眾流轉土地增收。一方面是流轉原有的宅基地、承包地,或出租、或開發、或退耕還林,使之繼續產生效益;另一方面是流轉安置地附近的禾灘鎮岑朗村、魚市鎮晏家村等其他集體土地使用權發展生產。對有條件有意愿利用遷出地原有宅基地、承包地或者從安置地附近流轉土地使用權,發展生產的搬遷戶,適當給予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扶持。姚艾尼、吳從燦、姚本培等戶利用遷出地原有宅基地、承包地或者從安置地附近流轉土地使用權發展西瓜、大頭菜等特色種植;界溪、壩上等2個組24戶將原有荒山荒坡進行土地整理,集中連片開發;廖秀軍、姚沅勛等戶將土地用于光伏建設入股,每年享受固定分紅。
要想穩得住,產業發展是根本。壩上村大力推廣特色種養,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針對安置地人多地少的實際情況,壩上村因地制宜發展西瓜、大頭菜、紫玉淮山藥、壩上雞、新晃黃牛五大特色種植養殖產業,并制定了產業獎補措施,如西瓜、大頭菜、紫玉淮山藥直補500元/畝、壩上雞直補20元/只、新晃黃牛直補800元/頭。同時,明確把“瓜菜”(西瓜、大頭菜)作為扶貧的主導產業扶持發展。涌現了如姚艾尼、吳從燦、姚梅芳、吳從中、姚應桑等一批種植養殖能手和大戶,還成立了夜郎青蔬菜合作社,促進搬遷群眾共同發展。
目前,壩上村的西瓜“晏壩紅”遠近聞名,“夜郎青”大頭酸菜遠銷北京、廣州、深圳等地,產品供不應求。
第三把火:發展鄉村旅游
壩上村屬老、少、邊、窮地區,融歷史遺跡、自然風貌、民族特色為一體,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如湖南第一批革命烈士紀念地,濃郁民族特色的侗族木樓、風雨橋、鼓樓、千年石拱橋,侗族攔門酒、坐夜歌、鬧年鑼、斗畫眉,風景優美的畫眉坳、兩岔河、華南坡、千年銀杏……扶貧工作中,新晃縣人社局和壩上村決定把鄉村旅游開發作為主打扶貧項目實施。
一是圍繞游客開發旅游產品。讓游客“玩好”“吃好” “買好”。如開發“侗家生活體驗游”,喝攔門酒、唱坐夜歌;嘗壩上西瓜、吃壩上雞,住侗家木樓;走的時候,還可以買幾盒侗家秘法腌制的大頭酸菜。搬遷群眾的西瓜、大頭菜、壩上雞等農產品不出家門就找到了銷路,家庭收入普遍增加。
二是圍繞節會“唱戲”。每年舉辦“西瓜節”等節會,開展火熱而又別開生面的搶西瓜、捉田魚、斗畫眉等等系列活動,各地游客紛至沓來。游客多了,壩上的各種農副產品也銷售一空,“去年西瓜節,我家賣西瓜就收入一萬多塊!”大灣組的吳從燦顯得很自豪。
三是圍繞旅游公司做文章。村支部書記、致富能人姚松志牽頭成立了山海開發有限公司,實行能人引領、自主開發以及項目帶動模式,吸納搬遷群眾將財政扶貧資金或土地房屋入股分紅、就近參與公司經營務工等,帶動搬遷群眾共享鄉村旅游開發紅利。
2015年,壩上村順利實現整村脫貧;2016年,壩上村被評為“湖南省脫貧攻堅示范村”。目前,壩上村被列入“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旅游產業已成為壩上村開展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不僅增強了壩上的造血能力,還讓搬遷群眾背靠山水美景吃上“旅游飯”,摘下“窮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