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
“每個月我不僅可以拿到3000多元的工資,到年底還能參與公司分紅,這頂窮帽子怕是戴不了幾天嘍。”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63歲的叢玉學告訴記者自己的收入情況。
叢玉學家的變化離不開天興奶牛養殖有限公司的幫扶。在突泉縣縣委縣政府的引導下,天興奶牛養殖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社會企業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形成全社會關心扶貧、愛心助貧的良好氛圍,構建了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工作格局。
從機制入手——創新幫扶模式
“讓貧困百姓脫貧致富,光靠給錢給物不是長久之計,關鍵是要從根本上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把‘輸血與‘造血結合起來,從‘輸血向‘造血轉變,切實增強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這是天興奶牛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大偉幫助百姓脫貧的思路。
記者了解到,從奶牛養殖場建立到現在,劉大偉就一直居住在德泉村,每個春節他都是在養殖場里過的。多年來他與村里的人朝夕相處,對村里大多數家庭的基本情況都熟記在心。
2016年3月,劉大偉主動承擔幫扶任務,通過與鎮、村干部多次探討研究,充分考慮貧困戶的切身利益與公司結合發展,最終拿出了三種幫扶模式。
貸款入股幫扶。貧困戶以向農行申請的“強農貸”3萬元貸款作為本金加入合作社,企業每年按貸款本金10%用于貧困戶保底分紅,每戶3000元,先期為貧困戶分紅1000元,一次性到賬;剩余2000元,公司按每月166元的標準為貧困戶發放生活費。劉大偉說:“這種扶貧模式使得貧困戶、銀行、公司三方受益,貧困戶以個人名義從銀行貸款,我用公司的廠房等作抵押,這些資金用在公司的發展上,國家給銀行補助一些,農戶貸款本金利息全由我負責。”
叢玉學就是其中的一位農戶,他不僅是奶牛養殖場的喂養工人,還是公司“股東”。據了解,目前共有617戶貧困戶入股到天興奶牛養殖有限公司。
企業雇工幫扶。劉大偉對社會的責任心更多地體現在他雇工的做法上。他在德泉村優先選擇貧困戶到公司打工,讓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每年吸收當地農牧民貧困戶長期就業80人,季節性就業500人。針對每個人的實際情況,提供不同的崗位,讓他們自食其力,靠勞動脫貧,解決了他們的生活問題。
李井華和丈夫劉財的身體一直不是很好,丈夫因為生病基本喪失勞動能力。考慮到她的情況,劉大偉為她提供了相對輕松的崗位——食堂做飯,每月有2100元的收入。再加上種植青貯,李井華一家的生活有了保障。在水泉鎮,像李井華這樣的貧困戶在公司打工的不在少數。
訂單種植幫扶。企業與玉成青貯專業種植合作社合作,采取訂單種植的方式,與貧困戶簽訂青貯種植回收協議。有種植能力的貧困戶通過種植青貯,并由企業回收的方式獲得種植收益。2016年,回收青貯飼料3.9萬畝共計5.4萬噸,每噸可產生效益310元,每畝比種植玉米可增收300元以上,帶動貧困戶36戶,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在注重幫扶貧困戶的同時,天興奶牛養殖有限公司投資100多萬元,填埋了德泉村3000立方米的垃圾坑,修建了1000多米的排水渠,美化了村屯。德泉村里路燈用電和自來水用電的電費都由天興公司出資,村民一分錢不用掏。每年為村里60歲以上的村民免費提供農家肥;逢年過節,給村里的貧困戶送上米面油……
從規模入手——凝聚更多社會力量
在本地為鄉里鄉親“忙活”的劉大偉只是參與社會扶貧,盡社會責任的個體。隨著突泉縣縣委縣政府對社會企業的大力引導,更多的“劉大偉”們正投身其中,為扶貧搭把手,為百姓掌好舵。
出生在突泉縣東杜爾基鎮紅光村的黨桂琴,家中有6口人,父母年事已高,丈夫患腰間盤突出癥,全家的主要經濟來源靠種糧,由于家中勞動力少,收入低,還要花錢治病,供孩子讀書,生活一直很拮據。 2016年,天韻唐人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入駐突泉縣,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帶動、貧困戶收益的原則,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從而實現貧困戶增收。通過企業的首批技術培訓,黨桂琴很快就學會了電動縫紉機操作,掌握了制作蕾絲拖鞋和遙控器罩的縫紉技術,能獨立制作產品,她說:“通過企業的免費培訓,現在每個月平均都能收入2000多元,減輕了家庭負擔。”
孫紅海是突泉縣太平鄉馬吉拉湖村的貧困戶,妻子劉桂杰患病在身不能從事繁重的農活,只能做些家務活。雖然家里土地不少,但是只有孫紅海一人耕種,每年的收入只夠糊口,生活十分拮據。通過內蒙古寶潤紅酒有限公司幫助,孫紅海蓋起了80平米的寬敞新房,而且每年企業還采購種子、化肥、地膜等農具農資送到他家,極大地改善了生產條件,如今他家雖然尚未脫貧,但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好。據記者了解,目前該企業與全縣農戶合作訂單2000筆,輻射帶動農戶136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8戶。
一項項激發“造血”活力的產業,讓一戶戶貧困群眾摘掉了多年的“窮帽子”。叢玉學、李井華……一個個家庭的生活通過突泉縣社會扶貧工作的幫扶正變得越來越美好。突泉縣的貧困群眾,帶著致富的夢想,牽手愛心企業,大步邁上了攜手奔小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