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玥
內容摘要:作為我國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商貿流通業在國民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般認為商貿流通業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并可以通過多個維度進行展現。本文深入分析商貿流通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并建立貢獻度評價指標體系,分析商貿流通業對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動態,提出區域經濟與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的舉措,以期為相關行業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商貿流通業 經濟發展 區域差異動態分析 共生發展 策略
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GDP增速一躍達到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商貿流通業一方面具備生產性服務屬性,另一方面能夠為人們提供多種增值服務,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然而隨著我國服務業的全面對外開放,商貿流通業面臨的市場環境與國際形勢也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轉變,因此基于區域差異動態角度探究商貿流通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與應用價值。
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商貿流通業緊跟時代發展,進行了相應的技術改進與發展理念更新,為市場經濟增添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我國第三產業比重逐漸增大,政府及社會對商貿流通業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給予高度重視,加大對商貿流通業的投資,對社會資源進行重新整合,為商貿流通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一方面減少了商貿流通各個環節的運行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商貿流通的經濟效益,商貿流通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市場經濟結構實現了進一步優化升級,然而從人均GDP發展情況看,我國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盡管我國經濟總量逐年增長,但區域經濟發展卻呈現出嚴重的不協調性,制約了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商貿流通業作為國民經濟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對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2007年我國東部的GDP為93626.3億元,2015年增加到374893.2億元,年平均增幅為13.6%,商貿流通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如表1所示。對商貿流通業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正確認識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態,另一方面能夠為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確保我國區域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商貿流通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引導區域生產
商貿流通業對區域生產規模具有顯著的引導作用。當商貿流通業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時,廠商為了確保經濟效益的實現,往往會通過降低儲存、維護等方面的生產經營成本,適當縮小生產規模,有效緩解供大于求局面下帶來的利益損失;而供不應求時,廠商則會對市場做好充分的考察,明確廣大消費者的切實需求,擴大生產規模,滿足消費者對產品數量及質量等方面的需求。
(二)促進區域消費
商貿流通業對擴大消費種類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作用。若區域條件下商貿流通業的規模較小,那么相應的商品品種、種類也會減少,商品多樣性發展受到制約,進而限制消費種類的發展。因此,要想實現商貿流通產品多樣化,就必須使消費者能夠有多樣的消費選擇,與此同時,商貿流通業要結合自身的生產能力,盡量做到與市場消費能力相一致,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產品服務。
商貿流通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區域差異動態分析
(一)貢獻度評價指標
商貿流通業對區域經濟的貢獻程度可以從兩個方面衡量(見表2)。其中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指標主要包括以下4項:GDP貢獻率,具體指的是商貿流通產值在區域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其能夠作為商貿流通業對GDP貢獻情況的衡量標準,同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衡量標準,該貢獻率評價指標與當前我國國情相適應,可以通過計算得出;就業貢獻率,指流通產業從業人數在區域就業總人數中的比重。區域就業率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增長,其計算公式為;納稅貢獻率,納稅貢獻率與納稅額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若納稅貢獻率增大,那么相應的納稅額也會明顯增大,流通產業的納稅能力也越強,可以通過計算;資本貢獻率,資本增量與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額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通常認為資本增量越大,其固定資產投資額越高,且能夠從側面反映出產業規模的擴大,可以通過計算。
(二)貢獻度指標分析
首先從經濟增長貢獻度指標來看,商貿流通業對東西部的GDP貢獻率呈現明顯差異,西北地區的GDP貢獻率明顯低于東部地區(見表3)。自2008年起,東部沿海GDP貢獻率呈現逐年增高的趨勢,而西部地區的GDP貢獻率則處于波動狀態,且于2012年開始出現下降。東部沿海地區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是對外聯系的重要紐帶,一些重要的發展政策都會將東部沿海地區作為先行區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商貿流通業得到充分發展,經濟發展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地區。尤其是近年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更是為東部沿海地區的商貿流通業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第三產業在市場經濟中的比重有所加大。
西北地區的第三產業則發展緩慢,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市場體制不完善造成的。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西北地區商貿流通業在GDP中的比重長期處于波動狀態,說明西北地區商貿流通業還不夠穩定,第三產業比重小,限制了區域經濟增長。在就業貢獻率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就業貢獻率顯著優于西北地區,然而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東部沿海地區就業貢獻率也存在小幅波動,這說明東部沿海地區吸納就業的能力不夠穩定。西北地區的就業貢獻率近幾年有小幅度上升趨勢,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近年來我國對西北地區實施的優惠政策。另外,西北地區在納稅貢獻率方面也有明顯增長,甚至趕超東部沿海地區。東部沿海地區與西北地區的資本貢獻率均呈現大幅波動(見表4),說明這兩個地區的資本貢獻率都處于不穩定狀態。另外從地區經濟結構優化方面來看,西北地區開放度貢獻呈現明顯上升趨勢。東西部城市化貢獻率均較低,然而仍保持小幅度上升趨勢。
(三)結果分析
通常,經濟水平越高,那么該地區商貿流通業越發達,商貿流通業與區域經濟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經濟增長能夠滿足商貿流通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商貿流通業規模的擴大又會推動區域經濟增長。商貿流通業在提高區域納稅貢獻率方面并不顯著,如我國西北地區商貿流通業納稅率已經超過東部沿海地區,然而其經濟發展水平仍遠低于東部沿海地區,這與經濟決定稅收的理論并不一致。
商貿流通業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策略
(一)加強區域商貿合作
當前,我國商貿流通業普遍呈現出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加強區域商貿合作。
(二)完善西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各項基礎設施較為完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商貿流通業對東部區域經濟的貢獻率。而西部地區受經濟水平限制,基礎設施并不完善,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夠滿足現代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要求。因此,政府要對西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給予高度重視,完善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網絡,促進商貿流通發展,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西部商貿流通業要抓住當前的發展機遇,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合理布局,積極與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相聯系,確保交通暢通,為對外開放打下堅實基礎。另外,針對西部地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需建立起立體交通體系,這不僅是西部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實現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途徑,其對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三)構建現代流通體系
商貿流通業要想實現進一步發展,必須構建完善的現代流通體系。首先要充分借助便利的交通、生產基地以及區位優勢等,集中大中型商品集散地,建立完善的、具有綜合實力的商貿流通網絡體系,打造集商貿中心、專業市場等于一體的區域配送中心。其次要對城市流通網絡進行優化,促進貿易中心城市的建設,對于特色商業集聚區、便利店以及中小型超市等可以加大投資,簡化商貿流通流程,為消費者提供便利服務。最后要加大對農村地區大型流通企業網絡的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在農村設置商業網點,培育一批具有專業素質的農村經紀人,建立農村專業合作物流配送中心,提升商貿流通效率。另外可加強第三方物流的發展,政府部門要加大投資力度,為第三方物流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完善城際配送、農村配送,降低流通成本。除此之外,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商貿流通方式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可以不斷完善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鼓勵通過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實現商貿流通,不僅能夠減少流通環節,而且能夠降低運營成本。
(四)引進商貿流通人才
當前,我國商貿流通人才整體素質普遍較低,這也是制約我國商貿流通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打造一支具有專業綜合素質的商貿流通人才隊伍,為商貿流通業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要為員工提供學習、培訓的平臺,注重人才的專業技能發展,增強員工對商貿流通的正確認識。另外可以加強人才調動,西北部地區可實施人才引入戰略,建立員工激勵機制,提升勞動力吸納能力,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結論
新時期商貿流通業對區域經濟的積極影響更加顯著,其對于促進區域GDP增長、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及經濟增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促進就業及城市化發展等方面作用并不顯著。本文對商貿流通業基于區域經濟差異動態進行分析,顯示商貿流通業對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影響具有差異性,因此必須注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商貿流通業發展,保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為國民經濟增長增添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戚英華.商貿流通業對經濟發展貢獻及地區差異的動態分析—以東西部區域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6(2)
2.王立國,曹白楊.中國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區域差異—基于熱點經濟區域面板數據的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5,14(4)
3.苑連霞,郭瑋.商貿流通業現代化水平區際差異性及流通現代化路徑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17)
4.趙憲敏.城鎮化與商貿流通體系發展的動態分析與對策[J].商業經濟研究,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