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秋
內容摘要:本文針對江西省保障房建設與管理存在的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融資渠道不足,住房公積金制度發揮的作用不足,“準入”與“退出”的監管困難等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及建議:構建與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應機制;創新保障性住房投融資機制;加強保障房“準入”與“退出”管理;健全保障性住房運營管理機制。
關鍵詞:江西省保障性住房 建設與管理機制 對策建議
江西省保障性住房發展現狀
早在2004 年江西省就啟動了廉租房建設,城市棚戶區改造于2009年開始啟動,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啟動于2010 年。江西省自2007年至2014年累計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135萬套。2015年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23.26萬套,基本建成28.51萬套,分別完成目標任務的100%和178.2%。2016年計劃新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3萬套。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已由2003年的24.5平方米提高到2014年的41平方米,人民群眾的居住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在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實踐中,江西省初步建立了一套具有創新特色的住房保障制度體系,一些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以政府為主體的開發供應模式
一般的做法是,各級政府提供土地,由房產局下成立的公司作為建設主體和投融資平臺,直接投資建設江西保障性住房。江西省還支持符合條件的醫院、學校等國有企事業單位以及產業園區、開發區管理機構,利用自有土地,規范建設公租房。
(二)創新“三房合一、租售并舉”
2012年江西省將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合并為統一的公共租賃住房,同時開始實施并軌建設與租售并舉機制,大大提高了建設管理效率,使江西省保障性住房體系更加完善。
(三)放寬保障范圍并以住房困難為準入的主要條件
江西省公共租賃住房的申請條件不受戶籍限制,符合條件的城鎮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在城鎮連續穩定工作6個月以上的外來務工人員均被納入保障范圍。
(四)加強“準入”管理
江西省在2008 年率先建立了三級審核、三榜公示制度,通過公開銷售、統一搖號、電視直播、全程公證等全過程監督舉措,對公租房“準入”實行嚴格的動態管理。
(五)加強保障房工程質量安全監管
江西省率先推行保障房工程的百分之百設立工程建設質量標志牌、百分之百分戶驗收、百分之百落實視頻遠程監控。三個“百分之百”質量安全監管措施有效保證了保障房工程的建設質量。
江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設與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城鄉住房體系缺乏有效銜接
在城鄉二元分割的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下,我國形成了城鎮住房體系和農村住房體系兩個彼此分割、相互孤立的二元住房體系和住房保障制度,這種二元住房體系阻塞了保障性住房的流動渠道,限制了城鄉居民獲得住房保障的途徑,特別是外來務工農民難以有效地解決住房問題。
(二)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嚴重制約住房保障制度發展
首先,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致使保障性住房用地供應不足。其次,保障性住房用地儲備缺乏規劃,布局選址不盡合理。調研發現南昌市保障性住房的空置率較高,主要原因是保障房的選址不合理。保障房不能給地方政府帶來更多經濟效益和財政收入,因此在建設保障性住房的過程中,用位置相對偏遠的地段建設保障房,交通道路、教育醫療、商業配套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導致保障房建成后無人申請、無人入住,形成了住房保障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巨大浪費。最后,保障性住房用地缺乏相應的監督機構及監督措施。當前,保障房建設用地存在著一些不規范的行為,保障房建設用地的批后監管不完善,未能真正實現動態監測與全程監管。
(三)保障房融資渠道不足
江西屬于經濟欠發達的省份,保障房建設資金緊缺,地方配套資金和債務壓力大,融資困難。為解決資金緊缺問題,除了積極爭取國家財政補助資金,在中央代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資金中,江西省政府每年還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保障房建設。省政府還建立省級融資平臺向銀團融資,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但是保障房建設資金加上建成后房屋維修費用,資金需求巨大,投資周期長,短期內建設資金投入產出難以形成良性循環,僅僅依靠現有的融資渠道很難解決江西省保障房資金緊缺的問題,地方政府急需拓展長期穩定的保障房建設籌資渠道。
(四)住房公積金制度發揮的作用不足
當前,江西省住房公積金覆蓋對象只有部分城鎮的在職職工,使用范圍狹窄,住房公積金貸款方式單一,在保障房建設中的作用相當有限,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如何改革和完善現行住房公積金制度,充分發揮住房公積金在支持保障房建設方面的作用,將是未來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體系的重要方面。
(五)保障性住房“準入”與“退出”的監管困難
江西省雖然加強了保障房“準入”管理,層層設崗,但是工作人員配備不足,專項經費短缺,行政成本高效益低,無法用科學標準確認保障性住房對象。監管“準入”與“退出”困難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尚未建立健全社會誠信體系。由于個人信用制度不健全,難以核定個人的真實收入及經濟條件,騙保的違法成本低,一些家庭會偽造資料騙取保障房的入住資格,政府很難動態監管保障房的“準入”和“退出”。第二,動態管理機制不完善。保障房使用者在經濟條件改善后,為了個人利益,一般不會主動退出。管理方沒有采用動態常態化管理機制,沒有主動及時地掌握保障房使用者的使用情況及經濟情況,而由保障房使用者自行填報調查和監控數據,虛假數據造成保障房“退出”困難,沒有形成良性循環,發揮不了應有的社會保障作用。
完善江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設與管理機制的對策及建議
(一)構建與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應機制
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有效推進離不開土地資源的有效供給,為確保保障房建設的土地資源有效供給,應建立和完善保障房安居工程的土地規劃、儲備和監督機制。
完善保障房建設用地的科學規劃機制和監督機制。在對保障人口進行詳細全面調查的基礎上,科學預測保障性住房的用地需求量。在盡量滿足保障房建設與房地產市場正常運行的基礎上,合理規劃城市有限的土地資源。為杜絕腐敗和權力尋租,保障房建設過程中土地收購、出讓、開發等環節的信息應該及時公布,為了保證公眾對土地規劃的審議權利,建立保障房建設用地聽證制度和檢查制度;建立土地儲備的監督機構、監督制度、評價制度,明確責任,對違法違規行為加大處罰力度,以保證保障房建設在社會環境、技術經濟等方面的可行性。
政府合理規劃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布局。保障房選址應安排到交通道路、教育醫療等公共基礎設施比較齊全的地方。保障房住戶為城鎮中低收入者,其更需要便捷、完善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降低生活成本,解決就業,保障生活。建議縮小單項保障房工程的規模,小規模的保障房項目更容易分散到成熟的生活社區內,更能幫助保障房住戶改善生活和就業狀況。政府可以在出讓土地時,規定房地產開發公司配建一定數量的保障房。
(二)創新保障性住房投融資機制
借鑒和吸收國外保障性住房投融資體制的優點,充分調動政府、社會、企業等各個主體的積極性,不斷創新保障性住房資金的投入方式和融資渠道,構建包括政府、社會、企業的混合型多元化保障房投融資體制,實現保障性住房的持續發展。
健全和完善保障房債券融資機制。地方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具有融資快捷,利率和融資成本低,融資期限與保障房建設運營周期相匹配,保障房長期收益與中長期債券利息相匹配等優點。企業債券、地方政府債券等債券融資工具,只要能加強監管,管理到位,有效控制風險,既能為投資者提供安全、穩定的投資收益,而且還能為保障房提供長期低成本穩定的融資來源。因此,為有效發揮債券融資對于保障房建設的積極作用,有效預防和防范保障房債券融資可能面臨的風險隱患,增強財務安全性,應加強地方投融資平臺的監管,規范投融資平臺發債行為,增加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和收益情況的信息公示,加強建設債券評級機構的公信力,強化監管保障房債券融資的用途,建立健全保障房債券融資的長效機制,使債券融資工具能很好地服務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發展。
健全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模式(REITs)。REITs可將租賃型保障性住房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持續、穩定的租金收入用來分紅,從而吸引傾向于保險基金、社保基金等穩健的機構投資者,良性的市場反饋將可以更好地化解保障房建設、經營中的財務風險。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REITs)的發展必須以降低風險、提高流動性、增強法律配套性、規范行為作為著力點。政府需要完善REITs的相關配套優惠政策,尤其是完善財務和稅收等相關配套優惠支持政策。
擴大住房公積金覆蓋面,積極探索擴大住房公積金使用范圍,創新住房公積金貸款方式。現階段住房公積金制度只覆蓋部分城鎮具有勞動能力的在職職工,而未覆蓋到靈活就業人員與農民工等群體。這個群體為城市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而他們大多數是住房條件差、急需解決住房問題的群體。因此,應增設多種住房公積金繳存貸款方式,拓寬住房公積金的使用范圍,以建立健全住房公積金的保障職能。
第一,增設多種住房公積金繳存貸款方式。探索開展“還款自由型”貸款,根據貸款申請人的收入支出結構、家庭情況,增加和提供靈活自由的還款方式以方便貸款人。可增設“信用貸款”方式,申請人信用良好且具有還款能力,當其住房公積金存額符合要求時,可以申請人的信用作為擔保,申請獲得一定數額的信用貸款。開展“家庭共享型”貸款方式,只要家庭中一名成員繳存公積金,經該成員同意后,家庭其他直系親屬可申請使用公積金貸款。第二,拓展住房公積金的使用范圍。如用公積金付房款首付、取消額外擔保費、家人共享公積金、區域公積金互利、允許低收入人群體適當提取公積金支付房租、大單看病、養老金支出和物業費支出等。
(三)加強保障房“準入”與“退出”管理
首先,要加快建立全社會誠信體系、江西省網絡化保障房管理系統,及時公開保障房的申請、準入、審核、分配等信息,增加保障房管理的透明度。其次,加強動態管理,定期對保障房的使用情況及保障房住戶的經濟情況進行動態審查,對于不符合條件的保障房住戶要求其退出,保障房有進有出才能發揮應有的社會保障作用。最后,對于提供虛假資料的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并計入個人信用檔案,取消其保障房的申請權。
(四)健全保障性住房運營管理機制
從保障房的長期發展來看,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直接提供和運營保障房的弊病,建議可以學習和推廣“貴陽模式”的經驗,將保障房的運營機構與管理機構分開設立,明確雙方責任。另一種模式,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來提高運營管理效率,將保障房小區的管理外包,由保障房使用者與外包的私營物業公司簽訂物業管理合同,前期由政府給予外包的私營物業公司一定的政策扶持。當然,政府保障房管理機構需要加強對物業公司的監管,確保私營物業公司的服務到位。要推進保障房小區的公益性服務,提供就業安置機會和專業技能培訓,幫助困難家庭改善生活狀況。
參考文獻:
1.胡琳琳,王小廣,鄭慧.江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設管理的經驗和啟示城鎮化與房地產業的關系探討[J].經濟研究參考,2012
2.曹瑩.保障性住房建設與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地方政府行為的分析視角[D]. 華中師范大學,2013
3.常莎.保障性住房建設開發研究[D].吉林大學,2012
4.丁曉鋒.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運營的系統性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4
5.孫莉.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