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圣學
內容摘要: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是我國商貿流通企業應對經濟全球化時代行業競爭的重要基礎,從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商貿流通企業表現來看,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國際競爭力都還難以令人滿意。借助SCP理論和波特的鉆石模型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的具體表現,我國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培育與發展還存在地位與作用未得到充分認可、商貿流通業發展還處于較低水平、商貿流通行業集中度低、城鄉統籌商貿流通組織水平落后等問題。應該從完善法律制度體系、為商貿流通業國際化提供保障、加強商貿流通業發展規劃、完善商貿流通業市場結構、建立風險防控機制、促進商貿流通業國際化戰略、提升政府服務效率、加強政策與資源的協調等方面,不斷提升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商貿流通業 國際競爭力 問題 對策
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發展的今天,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不僅促使我國形成統一的流通市場,而且會刺激消費,從而使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目標。與此同時,作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領域,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對激發國內企業走出去并在更大市場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從目前來看,我國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水平還較低,無論是資源配置效率還是發展模式與發展水平,都無法與跨國商貿流通企業相競爭,也無法在我國經濟增長和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冷思平,2016)。
我國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概況
(一)從國內商貿流通業發展看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
自加入WTO以來,我國的國內市場開放度進一步放開,越來越多的國際商貿流通業巨頭企業進入我國市場。沃爾瑪、家樂福、易初蓮花等國外商貿流通企業憑借其在資金、人力、技術等方面的優勢,不斷擠壓我國商貿流通企業的國內市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雖然國內一些商貿流通企業從競爭對手身上學到了先進的管理思想與管理手段,逐步成長為市場的領導者。但對于更多的國內商貿流通企業而言,國際企業強大的競爭力制約著國內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2015年全國500強企業中屬于零售行業的企業只有9家,并且排名比較靠后,相對于2012年的13家、2008年的16家,則呈現逐步下滑趨勢(周梁,2016)。在此情況下,一些國內商貿流通企業不得不將目光投向國際市場,國美、蘇寧、百聯集團等企業也在國外市場獲得較好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市場地位,但與進入國內市場的國際商貿流通企業巨頭相比,還具有很大的差距。
(二)從商貿流通業國際化看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
在我國商貿流通業面臨日益增加的國際競爭壓力面前,以國美、蘇寧等行業巨頭為代表,我國的商貿流通企業加快了對外發展步伐。2015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為1180.2億美元,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對外直接投資為18.6億美元,住宿餐飲業的對外直接投資為6.4億美元。從投資規模來看,在我國龐大的對外投資中,來自于商貿流通業的投資較少,僅占到我國每年對外直接投資的1%左右。從投資方式來看,批發零售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主要以并購為主,而物流業以建立海外倉儲為主,住宿餐飲業則以合作為主。從經營方式來看,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投向了批發和零售業,在物流業、住宿餐飲等行業的投資規模不大。從投資效果來看,與海爾等制造企業以及中石油等能源行業不同,我國商貿流通業在海外投資還沒有實現明顯的影響,在當地商貿流通業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影響力不強。
我國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分析
(一)SCP分析
SCP概念。SCP理論是哈佛大學創立的產業組織理論,其主要是按照組織結構、組織行業、組織績效三個角度對產業進行分析,突出了市場結構的作用,認為市場結構決定著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也就是說,市場結構會影響企業的市場行為,而企業的市場行為又影響著企業的經濟績效,從這個角度來看,改善績效的主要方法就是通過產業政策推動其市場結構的調整(周凌云等,2013)。
我國商貿流通業的SCP分析。從SCP理論看來,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市場結構特點是市場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小、行業壁壘低,商貿流通業在業態結構、網點布局等方面也遠未達到理想狀態,一些地方給予外資超國民待遇,更是影響著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績效提升。一方面,商貿流通業的市場結構特點決定著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國際競爭力相對較低。雖然商貿流通業一直是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但由于各地方政府在招商政績的影響下優待外商,導致國內商貿流通企業在業態調整、市場布局方面無序多于有序,影響其可持續發展。我國商貿流通企業數量多于外資企業,但各個業態的發展與增長水平都低于外資企業,規模效應不明顯的問題突出。在此情況下,很難形成在行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影響了行業集中度的提高,無法在與外資企業競爭中獲得更加有利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市場監管的不到位,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競爭表現出低水平競爭、無序競爭的明顯特點。大多數的商貿流通企業將價格競爭作為主要手段,缺乏差異化競爭的理念與手段。價格競爭又進一步壓縮了商貿流通企業的盈利空間,造成服務質量的下降,反過來又導致企業競爭力的下降。在行業發展表現不佳的同時,我國商貿流通業還面臨著電子商務的沖擊。可想而知,商貿流通企業如果不加快創新,引入更先進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手段,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很容易在國際競爭中被淘汰。加之在事實上依然存在的外資商貿流通企業享受的超國民待遇,我國商貿流通企業國際競爭力不足的劣勢更加明顯,不利于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鉆石模型下我國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分析
鉆石模型。鉆石模型也被稱為波特菱形理論鉆石模型,這一理論認為每個國家都有絕對有利的適合發展某種產業或生產某個產品的條件,如果按照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并彼此交換產品,就可以確保資源、人力和資本的有效利用,從而提高其生產效率(孫敬水等,2013)。借助鉆石模型可以看到,我國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有要素、需求、戰略與競爭、相關產業市場等,還有政府的支持與市場的機遇同樣重要,這六個方面的因素正好形成我國商貿流通業的鉆石模型。
鉆石模型下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國際競爭力。在提高我國商貿流通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過程中,面臨著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競爭,同時要應對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商貿流通企業競爭壓力,兩個市場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商貿流通企業在國內市場上表現得越好,越能提升其進入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同樣地,在國際市場上學到的競爭手段和得以提高的競爭力,也可以反哺國內市場優勢。在我國企業逐步走向國際市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不斷增加的今天,政府相關部門要制定相應政策,為國內商貿流通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提供政策扶持。
商貿流通企業也要努力提升本土與國際兩個市場的競爭力,尤其是提升國際競爭力。一是在關系到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的六個因素中,商貿流通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和政府的支持政策尤其重要。其中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主要是企業是否有創新的理念,體現在引入和運用國際先進商貿流通技術上和新型業態的開發上,而后者則主要是要改變當前對外資高看一眼的看法,為商貿流通企業營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為其國際競爭力的培育與提升奠定基礎。二是商貿流通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與行業價值鏈的提升息息相關。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商貿流通業要拓展海外市場已成為發展趨勢,而比我國商貿流通業更早一步打入國際市場,獲得相當國際競爭力的是我國的產品。不僅要把商貿流通業的國際化發展作為提升我國產品價值的重要手段,通過建立中國產品海外分銷一體化體系,將我國的產品更加快速、簡捷地銷往全球。也要借助我國產品的強大競爭力以及當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利時機,促進商貿流通業的國際化發展。應通過借助我國產品國際市場上比較受歡迎的優勢,推動我國商貿流通體系在海外的拓展。三是要在與跨國企業巨頭的競爭中,提高學習能力、綜合運用競爭優勢打造國際競爭力。比如,利用我國在產品加工生產、原材料采購、價格等方面的優勢與跨國企業競爭,通過溢出效應提升我國本土市場的競爭力。
我國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存在的問題
(一)商貿流通業的地位與作用未得到充分認可
在我國參與全球化競爭的過程中,存在比較明顯的“重工業、輕商業,重生產、輕流通”的思想,政府在引導、鼓勵我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相關政策中,也往往是以“中國制造”為主,很少會出現針對商貿流通業的相關政策。當然出現這種情況,主要與不同階段的國情有關。在改革開放之前,工業現代化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而在改革開放之后,能夠為國家帶來更多外匯的對外貿易才是國家看重的,商貿流通地位則比較尷尬(朱瑞庭等,2014)。正因為如此,商貿流通業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都十分有限。雖然我國商貿流通業在過去30多年中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帶動下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但只是大而不強,競爭力遠沒有跨國商貿流通企業強。只是在近幾年進入經濟新常態后,受到拉動內需的需要,商貿流通才逐步獲得更多的認可,但依然要落后于亟待轉型升級的其它產業。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導致資源投入的不足,直接影響著我國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二)商貿流通業發展還處于較低水平
相對于發達國家較完善的商貿流通業,我國商貿流通業的流通效率明顯偏低、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一方面,我國的商業資金周轉速度過慢,剔除電子商務,我國傳統的流通業其流動資金周轉率只有2.5次/年的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20次/年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成本占到GDP的比重近18%,而在美國僅有9%,從廣州發貨到北京的物流成本甚至比從美國紐約到北京還要高。不僅如此,我國的商貿流通業的行業利潤率偏低,前500強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1.1%左右,僅為沃爾瑪的1/3(樊蓉,2015)。資金周轉速度慢、流通成本高以及利潤率低,使得我國商貿流通企業無法快速積累發展所需的資金實力,在面向國際商貿流通企業巨頭的競爭時,顯得力不從心,不利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壯大。
(三)商貿流通行業集中度低
與沃爾瑪超過5000億美元的營業額相比,我國的商貿流通企業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太少。2015年我國營業額排名第一的蘇寧,只有1357億元的營業額,與沃爾瑪相差較大。國內排名前100名的商貿流通企業營業額在社會零售總額中的比重也僅有18%,較低的行業集中度可見一斑。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散、弱、小的行業特征,造成商業地產、商業網點的重復低水平建設問題十分普遍 ,商業資源浪費十分突出。加之缺乏相應的行業規劃和政府調控措施以及管理水平的落后,一些地方出現了“有市無場、有場無市”的局面,進一步加劇了商貿流通業的無序競爭,不利于提升行業集中度的競爭。這意味著我國的商貿流通企業在面臨國際競爭時,無法發揮規模優勢,更無法集中資源應對競爭,處于十分不利的局面。
(四)城鄉統籌商貿流通組織水平落后
一方面,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城鄉分割現象依然嚴重。在一二線城市以及其它城市的中心區域,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無論是電子商務還是傳統商貿流通形式,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一大批新型商貿流通業態發展順利,特別是物流行業的第三方物流發展迅速,并開始出現第四方物流。但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無論是商貿流通基礎設施還是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水平,都遠遠落后于城市,且呈現獨立于城市商貿流通網絡之外的情形。城鄉之間商貿流通體系的分割,使得“工業品難下鄉、農產品難進城”的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朱瑞庭等,2014)。另一方面,商貿流通組織形式落后。在現代商貿流通理念、現代物流方式、技術設備等的應用上,我國的商貿流通組織都全面落后于發達國家,制約著商貿流通組織效率的提升,也限制著我國商貿流通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提升我國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
(一)完善法律政策制度體系,為商貿流通業國際化提供保障
提升我國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需要我國商貿流通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到全球市場競爭中去。但從目前來看,在商貿流通業對外投資的相關法律制度體系上,還沒有明確的扶持政策和保障體系,商貿流通企業走出國門不易。一方面,要轉變理念,認識到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在提高國民經濟運營效率、實現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上的重要作用,將商貿流通業的國際化提高到與“中國制造”同樣的高度,積極開展對外合作,在WTO框架下,為我國商貿流通業走出去營造更好的外部環境。要制定優惠支持力度更大的宏觀政策,引導商貿流通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重點是通過財政、稅收以及金融等宏觀調控工具,為我國商貿流通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重點是通過法律和政府的相關政策,改變當前依然存在的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給予國內商貿流通企業公平的市場機會。要通過制定相關法律,讓我國商貿流通企業走出去提供法律支持。要加強與國際法律合作,讓在國際化戰略中遭遇法律問題的商貿流通企業有法可依,有法律武器作后盾。通過這些舉措,使我國商貿流通在國際市場中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
(二)加強商貿流通業發展規劃,完善商貿流通業市場結構
我國當前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無序問題突出,各地方政府無視本地商貿流通經濟發展實際,在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上往往喜歡貪大求全,盲目上馬項目,造成重復建設、低水平建設,不僅浪費了資源,也不利于商貿流通市場結構的改善。因此,要更加注重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規劃,不斷完善其市場結構。一方面,科學規劃商貿流通業發展。商貿流通作為連接消費端與生產端的中間環節,對資源的應用以及對空間的要求都比較高,各地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及經濟發展規劃,制定商貿流通業的長期發展規劃。特別是要結合經濟全球化的背景,制定商貿流通業國際化進程中的發展規劃。要通過科學規劃,引導行業資源投向能夠長期發揮效應的領域,同時鼓勵商貿流通企業在技術創新與品牌創新上投入力量,不斷提升我國商貿流通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要不斷完善商貿流通業的市場結構。市場結構會影響企業的市場行為,而企業的市場行為又影響著企業的經濟績效。可以說,商貿流通業的市場結構,正是商貿流通行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基礎。通過完善其市場結構,不斷增加我國商貿流通業的行業規模,使其在國際化進程中更好地發揮規模效應。要鼓勵行業的兼并重組,不斷培育具有更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并以此為引導,推動我國商貿流通海外市場的擴大和國際市場地位的提升,最終強化其國際競爭力。
(三)建立風險防控機制,促進商貿流通業國際化戰略
提升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國際競爭力,走國際化競爭道路是不可避免的。隨著我國對外投資的加大,商貿流通業也不可避免地加大對外投資。必須建立更加可行的行業投資風險防控機制,無論是資產還是人員安全,都應該得到有效保護。由于在當前的國際市場中,來自政治領域的、經濟領域的以及國與國之間不同的法律法規不同,都有可能引起商貿流通企業對外投資的風險。通過建立風險防控機制,有助于維護我國商貿流通業在國際投資中的權力與安全。與此同時,要借鑒商貿流通業跨國企業巨頭的做法,加快行業內部的信用保險制度,將商貿流通業對外投資防控落到實處(石玉寶等,2014)。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商貿流通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并在有保障的環境中成長壯大,學會用國際化理念與手段參與國際競爭,進而提升我國商貿流通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與此同時,通過進入國際市場中企業向國內市場的反哺,提高我國商貿流通行業整體的國際競爭力。
(四)提升政府服務效率,加強政策與資源的協調
商業流通業的發展特別是國際競爭力的培育與提升,離不開政府的扶持。政府應著重在提升政府服務效率上下功夫。一方面,簡化商貿流通業的政策執行手續,更好地服務商貿流通企業。應組建相應的專門機關,圍繞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所需的信息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進行統一規劃協調,保證各項政策的有效實施。針對我國當前國內商貿流通市場存在的城鄉分割問題,應著重加大對農村商貿流通市場的建設投入,以加快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市場。通過國內統一市場的發展,不斷拓展我國商貿流通行業的發展廣度與深度,使其成為商業流通業國際競爭力的源泉之一。另一方面,整合各方面的資源,為我國商貿流通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注入活力。人力資源支撐不足是阻礙我國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要加強對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以及企業、社會培訓機構等資源的統籌,建立層次更豐富、結構更多元的商貿流通人才培養體系,使人力資源和知識創新成為我國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動力,以擺脫商貿流通業一直以來依靠勞動密集投入以及價格競爭為主要市場競爭手段的做法,不僅更加有利于我國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商貿流通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冷思平.大眾創業政策下的商貿流通業市場競爭力提升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6(3)
2.周梁.政府干預對我國本土商貿流通產業競爭力提升的作用路徑[J].商業經濟研究,2016(3)
3.周凌云,顧為東,張萍.新時期加快推進我國流通業現代化的戰略思考[J].宏觀經濟研究,2013(9)
4.孫敬水,姚志.現代流通產業核心競爭力研究進展[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5.朱瑞庭,尹衛華.我國零售業“走出去”戰略的支撐體系[J].中國流通經濟,2014(12)
6.樊蓉.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品牌建設特征及提升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15(30)
7.朱瑞庭,尹衛華.全球價值鏈視閾下中國零售業國際競爭力及政策支撐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9)
8.石玉寶,李林.基于國外經驗轉變我國商貿流通發展方式研究[J].糧食流通技術,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