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燕娜
【摘 要】文化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范疇,中國共產黨歷來都十分重視文化建設,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將意識形態工作視為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 這些都突出了文化在中國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旨在告訴我們在取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成就的同時也要注意一些問題,為我國由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的過度提供些許借鑒。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挑戰;建設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200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內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斷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隨著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認識的不斷深化,其內涵也在日益豐富和拓展。“黨的十八大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鮮明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任務。”一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這是推進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能夠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使其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二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三要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四要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構成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保證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地位。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互相影響、互相滲透,文化軟實力成了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設有利于增強一個國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因此,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對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僅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文化建設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五部分相互聯系、缺一不可,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系,單純的某一部分是不可能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方面,文化建設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的內在規定的思想精神層面的內容,規定和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的思想意識方面的要求。文化建設提供和保障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經濟、社會和生態全面發展的價值目標,對于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以及各個方面的發展起著統攬全局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堅實可靠的各個方面的物質基礎條件,為發展先進文化提供了必要的社會物質基礎和制度保證。
(二)文化建設能夠增強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a力的重要標志。”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全部實力的總和。當今社會,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關系著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高低,因此,誰在文化發展中占據了主動地位,誰就能夠更好的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文化層面的融合與斗爭不斷加劇,有包容也有對立,有輸出也有輸入。文化主權是國家主權的一部分,文化主權神圣不可侵犯。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選擇不容干涉,如果說國土完整是我們在現實中不可妥協的底線,那么維護文化安全是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必須要堅守的重要任務。文化安全不僅關系到國家安全,也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
(三)文化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揭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思想基礎的基本要求就是推動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意志,共同團結奮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同樣的道理,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利于指導人們用全面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對其充滿信心。同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人們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積極探索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的建設規律,有利于樹立人們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人們的創新思維,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從而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
(四)文化建設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文化與經濟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反映。從 1949 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告別貧窮,打破封閉,實行市場經濟,成為經濟強國,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因此,也對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實現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建設戰略目標,將文化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必須充分認識當前文化建設所面臨的重大機遇與挑戰。”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
1.經濟發展為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經濟和文化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經濟的發展能帶動文化的發展,同時文化的發展又能夠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綜合國力顯著增強。近年來,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經濟非但沒有像很多發達國家那樣出現嚴重衰退,反而得到了穩步的發展,國家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二,國家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人民生活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城鄉居民的收入均得到提高,居民的消費結構與過去發生很大變化,開始關注對精神文化層面的消費。總之,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文化的繁榮進步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提供了優越的發展條件。
2.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強。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尋求物質生活以外的精神需求,用于文化教育和休閑娛樂方面的消費支出大幅度增加。在空閑時間,電視和電影成了人們主要的休閑方式,人們選擇各種可能的方式來豐富多層次的精神需求。去公共圖書館看書,補充自身各種知識的欠缺;鐘情于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參加歌唱和舞蹈組織,參加美術和樂器輔導班;還有人對古玩書畫等產生濃厚興趣并熱情投身其中。總之,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多層次、多角度表現出來。而相對于人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目前社會的文化供給還遠遠不相適應,供不應求,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過發展多種文化形式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
3.文化全球化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機遇。
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引發了文化全球化。目前,各國之間的文化交往逐步增強,各國的文化形式和內容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各種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激蕩,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獨特性,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全世界出現的中國文化熱、中國語言熱、漢學熱,其發展速度非常之快,表明世界也在重新認識中國。”并且希望對中國文化的內涵有更深的了解,這就為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良好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的文化形式和內容也涌入中國,給我們提供了學習借鑒的機會,從而豐富我國的文化形式。在這樣的形式下,我國更需要加大力度發展和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高中國文化的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
4.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給我國文化產業帶來發展契機。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也給我國的文化產業帶來了一定的發展機遇。歷史經驗表明,金融危機對文化產業的影響有一個先抑后揚、先損后益的過程。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心理的變化往往能夠帶動一些文化產業的發展,一些反金融危機力量的興起也會給文化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此外,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候,往往是人們的精神需求最旺盛的時刻,急切需要相應的文化帶來精神領域的引導,形成人們的精神支柱,因此,符合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文化產業,往往能夠得到較快的發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
1.思想和價值觀念多元化威脅主流社會文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國內的經濟政治形勢已經或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行為模式也突破了計劃經濟時代的種種束縛,日益多元化。思想多元化是與我國目前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現象相適應的,但社會思想的多樣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并不代表著整個社會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可以多元,就像一首美妙的音樂是由不同的音符組成的,它們都要統一于共同的主旋律,這樣才能演奏出美妙的樂章。如果一個社會缺乏統一的價值導向,或者這種導向不夠堅定,我們的個人價值就會失去“主心骨”,就會偏離社會價值而不小心“誤入歧途”,容易導致社會的思想混亂并產生社會動蕩,整個社會的發展就會停滯不前甚至倒退。
2.文化全球化使中國文化受到嚴重沖擊。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信息和物質資料在全球流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與之而來的是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國,對中國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利用其先進技術,壟斷了傳播媒體,通過電影、電視、廣告、國際互聯網等向各個國家傾銷其文化產品,將西方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作為一種普世的行為準則向其他國家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推廣,逐步影響人們的思想、行為、生活方式等,以確立其在文化領域的支配地位。外來的文化對中國構成的沖擊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的思想會使人逐漸忘記集體主義的精神,以自我為中心;功利主義不利于人們社會公德的培養。在文化全球化的國際形勢下,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很大的沖擊。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國,對人民群眾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很多中國人開始羨慕西方的生活方式,并對其加以模仿,甚至在政治和文化領域也主張學習西方,認為西方的政治經濟模式是具有普世價值的,是可以世人皆用的,倡導“全盤西化”,逐步排斥中國的傳統文化,反對甚至是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部內容。
3.大眾傳媒中消極因素的影響。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到了大眾傳媒時代,互聯網、電視、廣播及報紙等傳播媒介,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社會現象和問題的報道,向人們展示了一個被認識的世界,進而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且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社會實踐行為。因此,大眾傳播媒介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及其社會行為都有著重大的影響,應該重視大眾傳播媒介的重要作用,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也需要新聞輿論的支持。當前,各種社會思潮盛行,有先進的也有落后的,有主流的思想觀念也有非主流的思想觀念,一旦一些脫離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觀念通過這些大眾媒介傳播到人們的思想意識當中,將會產生根深蒂固的消極影響,從而影響我國主流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的傳播及普及,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此外,我們還不得不面對日益嚴峻的網絡安全問題。現實的網絡安全威脅主要包括網絡欺詐行為、計算機病毒的傳播、公民信息的泄露、淫穢色情的擴散等等。這些問題不僅嚴重威脅網絡安全,而且嚴重影響社會風氣。網絡覆蓋范圍廣泛,參與具有交互性,言論發布具有實時性,主體具有虛擬性,這些特征決定了網絡管理和建設健康的網絡文化具有相當大的難度。
4.公共文化服務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逐步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但目前來看,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現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足以滿足人們的需求,還很多方面還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表現在對公益性文化事業沒有足夠的認識,缺乏有效的領導和資金投入,使公益性文化事業不能發展壯大,導致文化產品的數量少,質量低,并且結構單一;政府對文化事業單位管理過死、過嚴,存在著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的現象,使得文化事業不能良性發展,缺乏生機活力和市場競爭力,更不利于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文化事業當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公共文化事業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不科學,導致資源分散,沒有達到有效利用;公共文化事業的管理人才的普遍缺失也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