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東方
【摘 要】東平縣地處魯西南,因《尚書·禹貢》“大野既豬,東原厎平” 的記載而得名,境內的東平湖是《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的唯一遺存水域,3000余年的歷史積淀,催生出水滸文化、宗教文化、運河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態和地域文化特色,其中熠熠生輝的“東平府學”, 讓元朝“內外要職,半出東平”,留下了濃墨重彩的教育繁榮,也為開展本土文化教育留下寶貴資源。
【關鍵詞】幼兒生活 文化 教學內容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97
《綱要》提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和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東平縣實驗幼兒園挖掘本土資源,開展文化教育,將家鄉歷史故事、文化名人、地名由來、風味小吃等變為孩子學習、探索的材料,將鄉土文化融入幼兒生活,體驗內涵,感受歷史,從而產生對家鄉文化的自豪感,培養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促進幼兒健康發展,成為該園“探究性學習”的一大亮點。
一、依托本土文化,豐富教學內容
幼兒的學習和成長,根植于文化土壤。在幼兒熟悉的地方特色文化中獲取教育的資源,利于擴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利于幼兒在自主狀態下主動構建新的經驗。但是,長期以來,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往往只是局限于課本教材內容的教授,對孩子本土感情的培養不到位。所以,一些生活中可以用來激發孩子感興趣的本土資源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不能很好地實踐《指南》中所倡導的“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理念。基于此,該園充分挖掘本土資源所蘊含的豐富的教育素材,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精心選擇,設計以《美麗的家鄉》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從名勝古跡、家鄉特產、特色小吃等線索構建教育主題網絡。
(一)游覽家鄉景點,開展教學活動
東平山水相映,景色秀麗,主要旅游風景區有東平湖、水滸影視城、戴村壩景區、羅貫中紀念館、白佛山、臘山等。據此,東平縣實驗幼兒園結合實際,以讓幼兒親歷探究為教育目標,利用周邊這些旅游資源優勢,開展子課題《我的家鄉真美》。首先,發動家長利用雙休日或五一、國慶等帶孩子到周邊的旅游點去玩。等入園后,教師在班級布置家鄉的旅游點,讓幼兒把收集的各景點圖片、照片張貼在活動室的墻上,并貼上該景點的名稱,讓幼兒充分了解家鄉的名勝古跡,發表對家鄉景色的評價。
(二)、結合本地特產,開展教學活動
東平縣山水田三分天下,是物阜民豐的魚米之鄉,勤勞的人民更是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創造許多特產、名吃。如東平湖產出的麻鴨、紅心鴨蛋、菱角、螃蟹等湖產品,以及大羊薄皮核桃、舊縣的粉條、石河王的粉皮等。為了讓幼兒了解家鄉這些特產,拉近與勞動人民的感情,充分了解勞動過程,該園特地設計子課題——《家鄉的土特產》,發動家長收集有關家鄉的土特產,通過觀察認識特產的外在形態、生產過程、食用特點,并制作工藝品等,從而使幼兒對家鄉的特產有較全面的認識,體會勞動的辛勞,培養節儉的習慣。
(三)了解地方美食,開展教學活動
東平縣有許多風味獨特的地方美食,如全魚宴、東平粥、北門燒餅、趙氏糟魚、侯家雞等。該園開展了親子課題《美味小吃》,從它的起源、材料、工藝等線索展開。活動一開始,孩子們就對此報以極高的興趣,活動即貼近幼兒生活,又拓展了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體現了生活即教育,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在操作探索活動前,教師給他們布置了任務和操作環境,讓家長帶幼兒到社區內的飯店或商店了解家鄉的風味小吃,在教室設置了區角活動、家鄉風味小吃展等主題展示區,積極發揮幼兒的主動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小吃的收集,使幼兒對此活動有極大的積極性。
二、融入本土文化,增強教學質量
讓教育回歸真實的生活,讓幼兒回歸大自然的環境,這是綱要中的新理念。“大自然、大社會就是活教材”,是一部真實豐富的百科全書,蘊藏著巨大的教育財富,也是文化的載體。
(一)置身自然,親密接觸,開闊幼兒眼界
幼兒發展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體驗。在教育實踐中,該園通過體驗活動,讓幼兒通過實踐來認識、體驗周圍事物與自己生活的關系。如:結合《我的家鄉》主題,老師、家長、幼兒開展了一次游白佛山活動。孩子們對山上的一切都感到那么新奇,摸摸這棵樹,碰碰那棵草。孩子們還撿到了許多“小禮物”,回園后,老師們針對幼兒帶回的“小禮物”,和孩子們一起動手操作:“樹葉”“小石頭”變成了美麗的圖畫等等……尋找家鄉的美,在活動中孩子們找到了快樂。
(二)帶進教室,動手操作,創造活動區域
隨處可得、隨處可見的是大自然賦予的財富,如:土、石、沙、莊家稈。該園將這些大自然的禮物帶回幼兒園,動手操作,創造本土氣息濃厚的活動區——玩泥區、編制區、玩石區等,激發求知欲。如:在玩泥區,讓幼兒任意選擇,自由泥塑;在石頭區,用石頭畫像、彩繪;在編制區,幼兒隨心所欲進行編制各種東西等探索活動和創造活動。
(三)設計游戲,開展活動,豐富戶外內容
帶領孩子在戶外玩耍,使幼兒擁抱大自然,盡情的呼吸空氣、沐浴陽光,可以愉悅身心、促進健康,提高協調能力發展。該園設計了民間游戲,如:“舞龍”、“劃船”、“抬花轎”、“踩高蹺”、“賽龍舟”等游戲。組織小、中、大班的幼兒開展戶外活動。
三、傳承本土文化,實現家園共育
1.與家長進行經常性溝通。以兒童發展為中心,根據幼兒園開展的鄉土文化教育情況,教師及時向家長介紹孩子在園里的生活、學習情況,進步與不足;家長也向教師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現與變化。如對“民歌民謠”的教育,通過雙方溝通,了解課程,共識共育。
2.組織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組織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時,不讓家長做旁觀者,而是重在參與,發揮家長這一重要教育資源的作用。如請各行各業、有才能和特長的家長,到園里來當“老師”——擔任警察、醫生、環保工人等工作的幼兒的爸爸媽媽,均可請進課堂給孩子講述或表演。還可以請家長來班上與孩子共同制作食品、手工,一起開展親子競賽活動等。
3.提高家長科學育兒水平。在經常召開家教經驗交流會、研討會的基礎上,該園開展主題活動時,要求家長和幼兒一起幫忙找資料做準備,比如在《美味小吃》主題活動中,要求家長幫忙提供一些與家鄉小吃有關的材料。通過家長的參與,讓家長認識到,他們的任務不只限于詢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學到了什么,還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在家里或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延伸幼兒園主題活動。
本土文化資源是學前教育課程開發的重要資源,利用得好,能為幼兒學習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促進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