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天美
【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身心發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護與照顧,但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幼兒的主動學習的機會,養成過于依賴的不良習慣,影響其主動性、獨立性的發展。”
【關鍵詞】幼兒教育 自理 不良習慣 主動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95
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強的時期,是兒童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初步養成的關鍵期。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許多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直接導致幼兒自理能力弱化,依賴性強,自信心缺乏,以致于不能適應新的環境。農村是一個能使幼兒自理能力得到充分鍛煉和展示的舞臺,因此,在幼兒期這個關鍵時期內,利用農村的天然優勢,以實踐活動為平臺,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中,筆者就此展開提升幼兒自理能力的教育與思考。
一、幼兒自理能力現狀
1.“誰來幫我穿衣服”。
在幼兒園睡午覺時,許多孩子都會嚷嚷:“老師,我脫不了衣服……”起床時,又會有許多孩子說:“老師,我不會穿衣服……”普遍體現在不會拉拉鏈、扣紐扣。由于穿衣脫衣的能力不足,遇到天氣冷暖變化比較大的時候,很多孩子就沒有自主增減衣服的意識,要么玩得滿頭大汗,要么打起了噴嚏。穿脫衣服的能力弱也影響到了孩子的身體健康。
2.“誰來喂我吃飯”。
孩子們剛進入幼兒園時,一部分孩子能夠自覺獨立地進餐,一部分孩子則悶悶地坐著不動,眼睛望著老師,等待老師來喂飯。獨立進餐的幼兒能力也參差不齊,有的雖然能自己吃飯,但是桌面、地面留下很多飯粒;有的吃完了碗里的飯還想吃卻不敢表達;有的菜需要剝殼吃,但孩子不會剝。家長擔心幼兒園里吃不飽,來接送時常帶上許多零食,也由此,回到家里晚餐時,幼兒仍然對吃飯沒興趣。家長只得追著喂,半騙半哄著下肚。
3.“誰來陪我睡覺”。
有些孩子不肯獨自睡覺,在家需要爸爸媽媽陪著睡覺才睡得著,在幼兒園需要老師在旁邊哄著睡覺。稍有風吹草動,便東張西望,不能自持。有的孩子午睡習慣也比較差,趴著睡的,咬著被褥睡的,翻來覆去的……
此外,孩子們還表現出在幼兒園里能夠自理的事情到了家里完全不自理了。比如上廁所需要大人幫忙擦屁屁;走路想要爸爸媽媽抱著走;吃飯需要大人喂等。
二、自理能力差之誘因
1.家長缺乏科學認識。
一些家長受傳統教育的影響,他們重知識輕能力培養,認為吃飯、穿衣這些生活技能是無需訓練的,長大了就自然會了,忽略了孩子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就應該掌握一些生活技能。一些家長雖然有“培養孩子生活技能”的意識,卻沒有落實到實處,思想上不夠重視。
2.家長不斷奶,不信任孩子。
由于幼兒肌肉發展還不完善,手眼協調能力和自控能力都不強,家長們認為孩子不能做好這些事情,也沒有去教孩子或者鼓勵他進行嘗試,有些家長怕麻煩,就直接包攬了所有的家務勞動,剝奪了孩子的鍛煉機會,導致孩子不會自理。家長這種拒絕孩子動手做,包辦代替的做法,同時也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礙了能力和獨立性的發展。
3.幼兒園教育不協調,重認識,不重實踐。
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活動安排大多是由老師預設安排的,雖然教師對于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有些時候也存在說教式的指導,或者直接把責任推給家長,認為是家長沒有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一些實踐活動對于培養幼兒自理能力有很大幫助,可教師怕麻煩,覺得通過集體教學活動等安排是可以讓孩子掌握生活技能,培養自理能力的。他們重認識引導而不重實踐體驗。
三、社會實踐活動下的自理能力提升策略
(一)借助“春游活動”,促進家長轉變觀念,增強幼兒自理意識
《指南》明確指出:“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論幼兒做得好壞都給予適當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他發展自理能力的機會。”每個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自理能力也不盡相同。要提升幼兒的自理能力,就必須轉變家長的觀念,明確父母只是幼兒的一根拐杖,而不是一雙腿,要從小樹立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的自理意識。小班組織“春游活動”之前,教師通過班級QQ群、座談會等形式,和家長商量討論活動方案,這個過程便于教師了解家長在教育觀念方面的分歧,教師可以及時進行個別溝通,幫助家長樹立培養幼兒自理能力和勞動習慣的正確意識和觀念。當活動方案定下來時,教師給每一位家長發放了春游活動方案和家長工作指南。里面重點分析了春游活動的哪些環節需要孩子親力親為,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讓家長充分認識到春游活動是一次非常好的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實踐活動。
(二)利用“民俗文化”,學習孝賢德行,樹立幼兒自立觀念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一些民俗文化傳承的是孝賢德行,幼兒園利用“民俗文化”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幼兒從中學習孝賢德行,幫助他們樹立自立觀。如“臘月風情節”系列活動。
古鎮攝影,展風俗展人情。通過親子攝影,說說照片故事,記錄童真漫語,讓孩子了解家鄉的人情風俗,通過眼觀現實生活鏡頭,明白勞動的意義和生活的樂趣。
小師爺亮嗓,說新聞說風情。每天中午,若干名幼兒就身著師爺服飾走上舞臺,手持廣播話筒,播報古鎮新聞趣事。這不僅給孩子們創造了語言訓練的機會,也培養了孩子自信、勇敢的品質,樹立他們的自立觀。
學傳統手藝,送粽子送溫情。經過親子包粽子比賽,孩子們學到了包粽子的技能,賽后,大家成立義賣小組,把所有粽子向廣大家長進行銷售,又用義賣所得去商店購買了生活用品,送到了敬老院。這一系列的流程都是孩子參與其中,他們才是活動的主角,不僅樹立了孩子的自立觀,鍛煉了他們的自理能力,也培養了他們尊老愛老的孝賢德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借助“野炊活動”,培養幼兒自信心,提高幼兒自理能力
1.以“野炊”為契機,為實踐活動提供條件,讓幼兒勇于嘗試。
幼兒的能力要得以提升,都離不開多想、多做的實踐過程,因此,家長應帶著孩子多參與一些生活實踐活動,更好地詮釋“生活即教育”。比如野炊活動,孩子們免不了要準備一些物資,吃的、用的、玩的。家長在準備野炊物資的時候,可以帶上孩子進行挑選,走進購物超市時,給孩子10元、20元,讓孩子自主采購。
2.以“野炊”為實習場,在實踐中體驗感悟,讓幼兒積累經驗。
《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社會實踐活動中融合了健康、語言、科學、藝術和社會等多個領域的內容,是被幼兒喜愛而富有教育價值的一項活動,而“野炊”活動能夠充分挖掘社會本土資源,讓孩子在真材實料的環境下玩體驗,有助于他們積累有益經驗。
前期踏點,參與考察。“我們去哪里野炊?”“能容納多少人?”“交通有問題嗎?有哪些安全隱患?”帶著一系列的問題,家長們利用休息時間帶著自己的孩子去考察周邊地域環境,尋找適合孩子野炊的地方,并規劃方便的交通路線,分析討論需要做的準備工作。幼兒和家長一同考察,家長耐心跟孩子講解,這種家庭結伴踏點形式讓孩子們體驗到親子合作的樂趣,積累考察、分析的經驗。
過程自主,服務自我與他人。讓幼兒自己尋找和搬運磚塊,感受“我的野炊我做主”。土灶搭建好后,幼兒結伴同行,尋找枯枝落葉,就連美食的一些原材料也“就地取材”,幼兒帶著錢幣,向農家老伯買菜,這次消費體驗讓幼兒對貨幣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提高自信心,對提升幼兒自理能力有很大幫助。另外,清洗食材、擺放餐具、送餐點全程都是幼兒自主參與,體驗自我服務與服務他人的樂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良好的習慣使人終生受益。在實踐活動中養成的良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而技能的習得,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給幼兒創造鍛煉的機會,盡量讓幼兒自己動手,完成各項自理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多次反復強化,最終便達到習慣成自然。在社會實踐活動的平臺下,讓孩子的自理能力培養變得更自然、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