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摘要: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能夠解決學生的就業難問題,并保證大學生適應當前的經濟發展,提高社會的競爭力。對于會計本科專業學生,只有凸顯出自身優勢,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才能提高學生的競爭優勢。因此,在本文中,針對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含義,為構建會計本科學生核心競爭力提供有效的研究意見,期望對于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有所幫助。關鍵詞:核心競爭力;會計本科;創新創業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是新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能夠解決當代大學生遇到的就業問題。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下,不僅要滿足大學生的生存要求,還要適合高科技發展下的人才。作為會計本科專業的學生,為了使其適合教育發展趨勢,就要實現該教學理念,以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一、創新創業教育含義創新創業教育主要分為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以創新意識為主的,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素質等,將創新性人才作為根本。其二,與接受教育、傳統教育相同,從而形成一種新型教育。對于創新教育來說,具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促進創新性人才的積極培養,根據新課程教學內容,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和創業能力,還要優化學生的工作能力以及自身掌握的技術。狹義上,是創辦企業接受的一種體系,因為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兩者具有緊密的聯系,不僅能將相關知識與自身技能相互融入,還能促進創業教育的效率化發展。二、構建會計本科學生核心競爭力的相關意見(一)提高教師的創新創業能力教師是創新創業教育主要的引領者,所以,教師提高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會計本科專業的教師是在市場中形成的,無論是價值觀還是學術研究,都需要在市場中形成,所以,教師需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形成創新創業教育意識,還要在市場發展中提高自身的競爭力[1]。并且,會計教師還要在市場中積累更多經驗,使自身不同的優勢都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保證自身競爭能力的有效提高。(二)提高會計本科學生的能力為了提高會計本科學生的能力,首先,要對本科學生進行定位,并要讓他們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并且,還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并明確自己在社會環境中的需求條件,從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還要引導學生構建自身的核心能力,充分掌握會計專業的相關知識。因為對于會計本科學生,需要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和知識,特別是稅收、資產以及財務管理工作等,都能成為核心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并且,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以及個人特點加強學習,保證自己能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從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三)創建和諧的校園環境在社會不斷發展與建設中,要為學生構建有利的宏觀環境,如,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并促進良好的社會環境。而且,還要為會計學生創造和諧的大學環境,其中,要轉變會計學生的創新創業思想,以使他們具有創新精神。這種理念灌輸方式需要以宣傳、教師引導等方式來完成,從而保證校園創新創業文化的和諧發展。在會計本科專業,還要改變教師的思想觀念,使其也能具有創新精神。其次,為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提供教育平臺,因為要使學生發揮個性化,就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并促進服務的多樣化發展[2]。(四)建立強大的師資隊伍為會計本科專業教學建立強大的師資隊伍,在具體構建過程中,首先,要組建創新創業隊伍,根據學校中教師核心競爭力的優勢和自身條件,形成不同的創新創業隊伍,其中,可以保護財務管理教學研究組織、稅收研究組織以及審計研究組織等,并以資金作為主要的鼓舞。然后,讓教師在實踐中積累自身經驗,這期間,學校應為教師提供充分的機會和實踐條件,使教師能與相關企業共同研究,從而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完善。最后,將學校請進來,學校以及一些企業在發展中,可以指派一些有經驗的管理者參與到教學中去,使他們能夠將一些創新方法引導給學生,從而提高學校的師資隊伍水平。(五)創建教育評估體系在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趨勢下,要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在社會發展中,創新創業教育是會計本科專業發展的基本條件,評價體系作為主要的導向,能夠保證創新創業教育的合理形成,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而且,評價體系還能對會計本科專業學生的創業率、績效等內容進行評價,從而對高校的整體性發展進行判斷。在評價體系建立與形成下,需要構建合適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教學內容等多種因素,這樣才能在較大程度上提高教學質量。三、總結基于以上的分析,在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發展下,為了構建會計本科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就要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作為導向,并促進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的優化,在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基礎上,為社會培養出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與時俱進的人才。參考文獻:[1] 趙紅梅,廖果平.以構建核心競爭力為導向的會計本科創新創業教育[J].會計之友,2010(10):115-117.[2] 吳艷,王春蓮.構建會計本科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3,29(1):119-121.[3] 陶冶,于儉,張世龍.美國的大學創業教育對我國產學研合作的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85-87.(作者單位:山西工商學院會計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