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情境教學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手段,創設情境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感受內涵、激發想象。有利于溝通閱讀與生活的聯系,有利于師生積極互動交流,有利于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注重知識的教學和強化,而對于課內閱讀的組織簡單化、淺層化則熟視無睹。要克服這一弊端,關鍵要在閱讀情境的優化上下功夫。以情感的體驗為紐帶,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經驗和主體地位,創設和諧的閱讀氛圍,調動閱讀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閱讀素養。將情境教學引入閱讀教學已經逐步成為一種常態,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
1.忽視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所有的教學環節都應該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所以,閱讀情境的創設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經驗等基礎之上。但在日常教學中,有些語文教師不分年級高低,全都采用統一的情境創設思路,造成了模式單一且又缺乏針對性的問題,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斷地被消磨。其實低年級兒童偏重記憶、善于模仿,而高年級學生偏重表達、善于聯想,所以閱讀情境的創設必須遵循這些特點。
2.缺乏引導。在情境教學的組織過程中,有些教師只關注情境的創設,負責“搭臺子”,至于如何唱戲,則采用放羊式,任憑學生自由發揮。雖然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放飛學生的思維,但是缺乏有效的引導,學生猶如脫韁的野馬,各抒己見、爭論不休,到頭來一頭霧水。情境歸根結底是教學的手段,離不開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出現偏差或迷茫的時候,教師該出手時就要出手,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
3.偏重形式。有些教師在創設閱讀情境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形式的豐富新奇,幾乎每節課都有背景布置、唱歌跳舞、繪畫表演,最終的結果是表面熱鬧、效果一般,究其原因是沒有“量體裁衣”。內容決定形式,內容為主、形式為輔,情境要與文本內容高度貼切。所以,有效的情境不在于多么詩情畫意,也不在于多么感人肺腑,而在于能夠巧妙地使用文本引導學生思考和表達,在文本中體會美麗的語言、濃醇的情感。
針對諸如此類的問題,筆者對語文課內閱讀情境的優化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實踐和探索,下面談談自己的認識和思考。
1.形象真實,喚醒經驗。語文反映的是客觀世界的形象,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必定要依托對生活形象的感知。所以,創設閱讀情境的第一要點就是形象真實,也就是要把課文中的人、物、景形象真切地表示出來,以鮮明生動的場景,喚醒學生的認知。如何才能達到形象真實的效果呢?關鍵是要抓住典型特征,形象真實并不是實物實景的再現,而是要采用美術中的白描和寫意手法。例如在教學《小動物過冬》一課時,先呈現大雪紛飛、寒風凜冽的場景,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了寒冬的情境,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他們身臨其境。然后,讓學生們交流冬天的生活,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簡單勾勒出他們描繪的形象。緊接著出示小燕子、小青蛙和小蜜蜂的簡筆畫圖片,順勢提問:“它們怎樣度過漫長而又寒冷的冬季呢?”引發學生的聯想,激發探究的積極性,順勢導入課文的學習。
2.感情真切,洞悉內心。閱讀教學既要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美,更要引導學生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既要說理,又要動情。情感是兒童思想意識、道德行為強有力的發動者和鼓舞者,要達成這一目標,就要在情境的創設上下足功夫。如果情境缺乏情,那么境就會成為一潭死水。例如在教學《英英學古詩》一課時,學生經過充分誦讀,《靜夜思》這首古詩很快就朗朗上口,但如何讓學生深切體會詩句的內涵呢?憑借教師的講解學生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此時,教師可以播放中秋月圓、合家團聚的場景,讓學生沉浸在美好的氛圍中。緊接著畫面一轉,夜深人靜,李白獨在異鄉、抬頭望月。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中,學生深深地體會到了李白思鄉的濃濃情愫,深切地感受到了詩人的心境,激發情感,形成共鳴。
3.美由境生,陶冶性情。語文是一門蘊含著“美”的學科,語言的美、音律的美、形象的美、情感的美,我們要將“美”貫穿于情境的始終。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所有的課文,都運用美的文本詮釋著美的寓意,是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最佳素材。情境教學要把學生帶入情境,感知美;分析情境,理解美;再現情境,表達美。從而感受到語言美與情境美的統一。例如在教學《望月》一文時,通過音樂渲染,讓學生走進文本,從優美的文字中體會月夜的寧靜之美、動態之美、朦朧之美,從而品讀語言文字的內在魅力。緊接著由欣賞“眼中月”過渡到感悟“詩中月”。讓學生體會詩中月的靈動跳躍、清幽曠遠等多種形態和意境,進而體會兒時李白的天真浪漫、蘇軾思念親人的真摯情懷。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閱讀”已經成為共識,讓我們積極構建以“情”為紐帶、以“思”為核心的閱讀情境,使小學生在閱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內心受到觸動,情感得到共鳴,思維得到提升。
責任編輯:鄧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