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晶瑩
閱讀,指從視覺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人們通過閱讀完成對文章的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閱讀是英語學習的重點,也是檢測英語學習者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閱讀可以檢測學習者的詞匯量以及對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農村英語教學缺少語言交流環境,從閱讀入手是大多數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英語的首選方法。一些課堂的閱讀教學只是讓學生看懂甚至背出整篇短文,這種模式下的學生平時做知識性題目沒有問題,但碰到主觀性試題即開放性試題時就懵了,不知如何下手。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學生具備了開放性思維,就能突破傳統思維定式,多視角、全方位地看待問題。如何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筆者結合自身執教初中英語二十多年的經驗,以九年級《英語》Unit 13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一課為例,提出以下五個教學步驟:
一、 導讀
導讀是一種閱讀前的輔助行為。教師在閱讀前要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有所了解。例如筆者教學Section B Reading“Rethink,Reuse,Recycle!”時,根據本單元前面所學內容和學生所處的實際生活環境,在閱讀前提出以下問題:①How many kinds of pollution are there in China?What are the pollution problems? ②What caused the problems?③What can we do to solve the problems?這些問題涉及的內容都是學生熟悉的,因此他們回答時表現得很積極。教師引導學生充分表述自己的觀點并歸納,最后師生一起總結。導讀環節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并對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可謂一舉三得。
二、概括
概括就是用簡潔的語言來歸納文章內容,具體分為兩個步驟:首先,通讀整篇文章,可以跟讀錄音帶,也可以自主朗讀,找出“Main idea of the text”。例如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一課,學生讀完后給出回答:“About how to do protect our invironment.”其次,精讀每一個段落。學生每讀完一段,概括其段意。如課文第二段:Amy Hays used rubbish to build a house.為加深學生對段落的理解,筆者提出以下問題:“What rubbish did she use? Why did she do so?”讓學生自主討論后再回答。學生如果能找出這兩個問題的答案,說明已掌握了這一段的內容。接下來,引導學生逐段歸納段意。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為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奠定基礎。
三、復述
復述,指把前面所知道的內容用簡潔的語言再描述一遍。學生充分理解文章后,想想如何復述,語言越簡潔越好,能用三句話就不用五句話。在此過程中,學生也可以展開分組討論,之后把關鍵詞寫下來,選一個小組代表上臺復述文章。這樣既鞏固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四、討論
討論是基于對整篇文章達到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開展的。在教學中,筆者拋出以下話題:Could you please give anther good title for the passage? Why do you name it?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暢所欲言。接著,引導學生在同桌之間展開自由提問。學生提出了不少問題,如:①If you were Amy Hayes,What did you feel when you won a prize from the Help Save Our Planet Society? ②What else can you use to make bags except old clothes in our life?一旦學生給出了精彩的回答,教師要及時予以肯定,以此把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五、運用
以上四個步驟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的。事實上,閱讀主要是靠學生的自覺、通過日常閱讀來培養良好的習慣。每天讓學生看一篇英語短文,寫出文章大意和每一段的意思,表達對文中人或事的看法,回答短文后的問題。學生在閱讀英語短文時,倘若能夠自主運用教師在課堂上教的方法,準確概括全文和歸納段意,說明良好的習慣已經養成。學生樹立了積極主動的閱讀態度,掌握了閱讀方法,閱讀時就會更加投入,思維更加敏捷,從而獲得閱讀成就感。學生拿到一篇英語短文,不是一字一句地去讀,而是快速捕捉主要信息,進而精讀短文內容,分析文章蘊含的深意,推斷出文章的寫作目的。
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導入、概括、歸納、分析、運用等步驟的閱讀訓練,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體地位。運用這種閱讀方法,不僅可以激發出學生的探索欲望,對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也大有裨益,有助于他們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式,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責任編輯: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