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隨班就讀學生是一個殘障群體,為教育的特殊群體。隨班就讀學生無論是在認知還是在心理上都不同于其他學生,一方面不能跟隨著學校的原有知識體系進行學習,另一方面在思維發展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作為數學教師,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針對隨班就讀生實施差異化教學呢?筆者據多年的教學經驗,進行了有效嘗試。
一、立足導學,引導自主思考
教師要立足導學,在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的基礎上,有效引導隨班就讀學生,促進隨班就讀的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促進知識溝通。與此同時,教師要有效關注這部分學生,從而有效把握課堂設計。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和應用”這一課的時候,大部分學生能夠對這部分的內容有一個基本的掌握,但是隨班就讀的學生卻不能夠有效理解。為此,設計了一個導學的學習單,給這些隨班就讀的學生清清楚楚地列出一些基本要求,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去學習,其中包括具體的方法和步驟。比如第一道題當中要求學生去思考,看看哪些習題是自己不明白的:像0.5是幾個十分之一;0.50是幾個百分之一,0.500是幾個千分之一;0.356是幾個千分之一。再比如第二題,要求學生將3角和30分改寫成小數。隨班就讀的學生根據清單練習,不但能夠將學過的東西拾起來,又能夠聯系所學到的新知識。
很多學生根據已經學過的一些基礎內容,有的認為0.5就是5個1/10,0.356就是356個1‰;但是對于隨班就讀的學生來說,在理解這些問題上就存在著障礙和困難。他們認為0.500就是表示五個1%。依據學生的不同理解,為此展開了問題引導,讓學生從分數入手,理解小數代表的含義。學生們一邊對原有知識進行回憶,一邊認真理解,從而認識到分數和小數之間的關聯,然后發現自己的錯誤所在,并針對習題二,一下子領悟了很多,能夠順利寫出答案,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經驗。
通過這樣的分類指導,隨班就讀的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幫助下,不但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和其他學生一起探討新知識,而且能夠在已有的一些基本經驗上面有所提升,破除一些負面的認知誤區,從而實現正向遷移,有效掌控學生的學習進度,為下一步進行深入交流,做好了準備。
二、立足互動交流,引導解疑答惑
對于隨班就讀的學生來說,除了教師進行有效的引導之外,更需要學生之間的討論和幫助。在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時候,會將學生分成兩類,A類是能有清晰思路的學生,B類就是思維較為薄弱的學生。讓A類學生作為小老師,教給隨班就讀的B類學生一些基礎知識,大家在進行討論交流的同時,一方面能夠互相解疑答惑,另外一方面又能夠促進其他學生數學概念的深刻認知。
比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和運用”的時候,筆者針對一個大的問題,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他們就會追問:“為什么0.6的末尾添一個零變成了0.60后,大小還是一樣的呢?”這個問題對于隨班就讀的學生來說,在理解時存在困難,該如何解答呢?立刻就會有一些思維活躍的學生,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時將這批學生當作小老師,讓他們和隨班就讀的學生展開討論,互幫互助。可以將小數轉化為分數,0.6化成分數就是3/10,0.60化成分數就是6/10。在進行約分之后,再進行比較。就可發現兩個分數是一樣的,是相等的。隨班就讀的學生認為:“為什么要寫成0.60呢?”這讓他們非常困惑。這時候,已有一些基礎的學生就能夠根據自己的所學,幫助這些學生解答困惑:0.60有時候,是表示四舍五入得到的一個結果,是一個估測的數學數據。設置問題的時候,具有一定基礎的學生能夠很快發現問題所在,想0.6000、0.600和0.6這三個小數里邊兒,有的學生能夠從小數點的變化,發現其中的規律,但是隨班就讀的學生就無法理解其中的思路。這時候,學生就能夠踴躍參與,以小老師的身份來教學隨班就讀生,讓他們一步一步領會到數學概念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數學知識本源的認識和了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意義。
三、立足合作探究,拓寬數學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導致互幫互助團結合作的精神漸微。為此,在教學中,提倡大家一起解決問題,一起探討交流,通過共同合作來拓寬學生的數學思維。比如,在教學“小數的基本性質”的這個內容時,學生并沒有弄清楚0.2,0.20,0.200之間的關系,尤其是隨班就讀的學生,更需要團結和幫助。為此,讓學生結成對子,分組進行互幫互助,展開合作。在互學當中磋商,A組根據長度單位來進行比較;B組就可以根據實地測量驗證,通過長度的表示,來理解小數。如0.2米,換算成20厘米,經過實地驗證,學生發現的確如此。
總之,隨班就讀學生對于其他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差異性。教師就要緊扣住課堂教學的差異化,發揮學生的主體特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提高。
責任編輯:鄧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