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娜
在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加大,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縱深推進,利率市場化、金融普惠化、互聯網金融持續發展、不良貸款暴露壓力加大等成為金融新常態的背景下,建立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供給新體系是本輪改革的應有之義。
開發性金融作為我國經濟金融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政府發展目標、彌補市場失靈、提供公共產品、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熨平經濟周期性波動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和作用。如何充分發揮其在重點領域的骨干作用、在薄弱環節的引領作用和在關鍵時期逆周期調節作用,實現金融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效?筆者認為,應當立足開發性金融的定位和擔當,以增強國力、改善民生的使命,以支持發展、管控風險、保本微利的經營理念,堅持政府熱點、雪中送炭、市場建設、融資推動,圍繞“三去一降一補”五大重點任務,逐個擊破,實現開發性金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永續支持。
一、發揮開發性金融機構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宗旨,助力“去產能”取得實效
(一)實施“走出去”戰略,解決制造業產能過剩突出問題
當前中國制造業過剩問題突出,有的是相對過剩與結構性有效供給并存,有的是絕對過剩,實際需求很難消化實際產能。在全球化背景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除通過遏制產能盲目擴張、淘汰和退出落后產能、開拓國內市場需求等方式和手段外,還必須具有全球化視野,充分考慮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發揮比較優勢,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開發性金融機構一貫重視聯結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具有全球化的國際業務人才隊伍和海外分支機構網絡,應通過促進基礎設施、國際產能合作、“一帶一路”建設等領域的國際合作,助力中國企業和產能“走出去”。
(二)實施授信行業區分政策,引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發揮開發性金融信貸投向緊扣國家戰略的政策性特點,強化授信評審引導作用,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把好信貸投向行業和客戶“入口關”。在當前時期,實施授信業務分類名單制管理,區分開發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按照“優化準入門檻、堅守風險底線、奉行保本微利”的原則,全面積極支持棚戶區改造、中西部鐵路水利、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公用事業及產業轉型升級發展、中國制造2025、農業農村建設、助學貸款、扶貧開發等業務領域;對于高污染、高能耗的資源性行業及產能過剩行業給予嚴格授信限制。通過調整貸款行業結構,利用開發性金融機構獨有的中長期融資優勢,解決商業銀行資金籌集與運用之間明顯的期限錯配風險,大力支持國家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淘汰落后產能,清理“僵尸企業”,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發揮開發性金融機構增強國力、改善民生的重大使命,助力“去庫存”取得實效
在去庫存中,當前最重要的工作是消化房地產庫存。據統計,2015年9月,內蒙古的商品住宅網上預售面積庫存為8366萬平方米、77.9萬套,如果算上在建未售面積和待開工面積,房地產庫存形勢嚴峻。如何消化巨量房地產庫存?在戶籍制度改革、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等“藥方”外,開發性金融也應當大有可為。首先以開發性金融大力支持的棚戶區改造工程為抓手,與不同地區農民工市民化產生的住房需求進行對接,通過提高棚戶區改造項目貨幣補償資金投入比例,增加購房者手中貨幣資金,提高其自由選擇購買住房的能力。通過鼓勵棚戶區改造工程異地購買回遷安置房、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采購異地過剩房源進行回遷安置,減少或停止新建住房,化解過剩庫存;其次,充分發揮開發性金融支持“兩基一支”的主力軍作用,為建設房地產周邊配套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提供融資支持,通過完善就業、公共服務、文化生活、社會保障等配套工程,實現人民安居、樂業。
三、發揮開發性金融機構“投貸債租證”全牌照經營優勢,助力“去杠桿”取得實效
“十三五”期間,擴大直接融資成為推動金融結構優化的重要舉措。在股票和債券這兩大“主流”直接融資手段中,需要更注重后者。目前滬深股市的IPO和再融資規模已位居全球前列,并且從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來看,債市的規模與潛力都遠高于股市,因此在股市還存在諸多結構和制度矛盾的情況下,應把擴大債券市場規模作為首要任務,在該領域,開發性金融機構應充分利用“投貸債租證”全牌照經營優勢,推動實現債貸結合,為企業設計科學合理的融資方案,綜合做好企業直接和間接融資的橋梁紐帶工作,達到優化企業財務結構,降低企業財務成本的目標。其次,隨著傳統行業優化升級逐步開展,企業間整合重組成為常態,并購貸款,投行服務等需求急劇加大,開發性金融機構亦可發揮規劃先行、融資融智的業務優勢,提供針對性的金融服務。
四、發揮開發性金融機構國家信用融資優勢,助力“降成本”取得實效
在降成本中,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是重要一環。據統計,2014年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在13%-20%左右,2015年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在11%-18%左右,雖然近年來企業融資成本呈下行趨勢,但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偏高的局面并未根本好轉。
(一)堅持保本微利經營,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開發性金融機構應切實發揮債信融資優勢,樹立信貸支持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企業融資上,堅持保本微利;對符合產業政策,發展前景好、信用優良、帶動當地就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企業,充分發揮信貸授信靈活性,給予貸款利率優惠,合理控制利率水平浮動區間,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堅持合規經營,堅決杜絕以“咨詢費”、“財務顧問費”等名目收取中間業務費用,抬高企業融資成本。
(二)用好政策性業務資金,發揮促投資、穩增長功效
在開發性金融機構從事的政策性業務中,用好人民銀行PSL(抵押補充貸款,即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資金,重點支持棚戶區改造、地下管廊、重大水利工程、農村公路、“一帶一路”等重點領域項目,按照“特定用途、專款專用、保本微利、確保安全”的原則,引導符合條件的項目更多使用PSL資金,起到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作用。同時,用好“穩增長”政策手段,發揮專項建設基金功效,重點支持國務院確定的“看得準、有回報、不新增過剩產能、不形成重復建設、不產生擠出效應”的重點領域項目建設。在基金投放具體項目的選擇上,把好入關口,既要符合市場化原則,保證本金能夠收回并有合理回報,又要考慮公益性,有利于調結構、補短板、惠民生,為中國經濟長遠發展打基礎、增后勁。
五、發揮開發性金融機構政策性業務優勢,助力“補短板”取得實效
中國經濟的“短板”既是現時的瓶頸,亦是未來的“藍海”。“補短板”既是現時的修補,關乎調結構改革的成敗;亦是未來的建構,奠定中國經濟的發展與走向。開發性金融機構作為區別于商業性金融機構和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獨特機構,應在該領域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堅決打贏脫貧扶貧攻堅戰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扶貧開發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人民福祉,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工作。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內蒙古仍有貧困人口80.3萬,國家級貧困縣和集中連片特困縣31個,283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扶貧脫貧工作相當艱巨。據國務院扶貧辦測算,未來五年,我國脫貧攻堅融資需求高達4萬多億元。中央決定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聚合社會各方資源,采取超常規舉措,下大力氣解決這個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在政策扶貧的“組合拳”中,金融扶貧是“重頭戲”。開發性金融機構的獨特定位和使命決定了其是金融扶貧工作的主力軍,應運用開發性金融方法,通過制度建設、市場建設和體制創新,打通融資瓶頸,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具體做法為:以“易地扶貧搬遷到省、基礎設施到縣、產業發展到村(戶)、教育資助到戶(人)”的工作思路,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政策措施落到實處;通過發揮銀政合作優勢,利用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信貸資金,不斷增加扶貧資金總量和來源,提升扶貧資金使用效益,擴大扶貧開發工作成效;以教育扶貧為根本點,注重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使扶貧實現從“輸血型”向 “造血型”轉變,實現扶貧脫貧的可持續,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通過發揮融智優勢,加強規劃編制和信息服務,助力貧困地區科學發展;通過加大金融知識宣傳力度,促進貧困群眾了解現代金融知識,使用現代金融工具,增強信用意識,推動建設良好信用環境,改善貧困地區金融生態。
(二)推動創業金融發展,打造經濟永續發展新引擎
結構性改革具有一定的雙重性,它著眼的既是經濟增長模式的長期性問題,卻又屬于過渡性策略,當經濟“肌體”恢復正常時,又該如何尋找新增長點與驅動力推動國內經濟轉型升級和持續健康成長呢?創新是帶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創業又是產生創新的關鍵途徑,推動創業金融成長,做好金融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有效突破創業創新融資難問題,也是供給側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支持創業創新領域,除了天使基金、新三板、私募基金等方式外,開發性金融機構應主動作為,突破商業性金融機構主要服務對象為有正現金流、穩健成長且盈利為正的企業的局限性,主動對初創型、成長型企業提供金融支持,保護好創新的星星火種,并培育、守衛其不斷發展、壯大。
(三)建立綠色信貸和綠色融資機制,引領綠色金融發展
作為“十三五”規劃的核心任務之一,鼓勵、支持綠色經濟發展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據央行研究數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綠色投資年均需求將達2萬億元,其中政府財政僅能給予10%-15%的資金支持。國內綠色投資的發展前景極為廣闊。開發性金融機構應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加快建立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和綠色經濟融資機制,補充綠色發展短板。將綠色行業確立為重點支持領域,傾斜資金投入環保、節能、清潔能源、清潔交通等綠色產業,并撬動社會資金投入,促進綠色經濟成長,形成金融市場大力支持綠色融資的局面,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共贏。
(四)借力信息科技發展成果,推動普惠金融成長壯大
將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在金融領域,要做好普惠金融建設。分享信息科技發展成果,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可獲得性和便利度,是金融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實現人人享有平等融資權的重要途徑。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報告,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達7.1億,農村網民1.91億,手機網民6.56億。如此龐大的互聯網覆蓋人群,為普惠金融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捷。開發性金融機構應順勢而為,借鑒移動互聯的平臺思維,搭建以互聯網平臺為主的服務網絡,從而突破傳統物理網點有限的束縛,進一步豐富服務手段、擴大服務人群、便捷服務流程,在助學貸款、扶貧貸款、小微企業貸款等受眾群體廣泛的金融產品中提升服務質效,通過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在提供金融服務方面實現縮小城鄉差距和地域差距,體現金融共享、金融普惠的理念。
在中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開發性金融機構應與商業性、政策性金融機構形成合力,發揮互補、聯動功能,緊密圍繞“三去一降一補”五大重點任務,勇挑重擔,不辱使命,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
(作者單位:國家開發銀行內蒙古分行)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