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麗娥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音樂不受到重視,被置于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落,對于這種既不合邏輯又有違常理的情形,教育界絕不可聽之任之,尤其是戰斗在第一線的音樂教師,更不能永遠默默無聞,甘愿行走在邊緣地帶。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光是慨嘆“世人皆醉我獨醒”是沒有用的,教師當激發智慧與靈感,精心改革課程,讓學生們主動地進入音樂的世界。
一、穿插背景,體驗情感
音樂多是為抒發情感、營造氛圍而創作的,在歌詞和曲調間流淌的是作者的思想與情感,不只是一連串悅耳的符號,因此倘若學生能在學習音樂前對音樂的內容以及背景有所了解,勢必能夠促進學生對音樂有更深刻的體會,更好地鑒賞和學習其中的內涵。所以,在教授音樂課程時,筆者往往不會單刀直入教授音樂,而是先對整首歌進行一個詳細的背景介紹,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情感,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也能為學生更好地鑒賞音樂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比如,在教人教版一年級《音樂》上冊第二單元第一首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并沒有直接教這首歌怎么唱,或怎么賞析,而是先為學生介紹了作者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創作的這首歌,尤其對田漢遭反動統治階級逮捕,把歌詞寫在香煙的錫箔紙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是指當時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中華,號召中華兒女奮力抗日。學生聽后大為感動,喚起了對這首歌的肅穆之情。之后又講解了這首歌在抗戰中的作用,他的對中華名族不屈不撓斗爭的鼓舞,以及萬眾一心的凝聚。講解完后,學生對國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這首歌不知不覺間產生敬意,在之后的教授歌曲過程中,每位學生都表情肅穆,認真學唱,整個課堂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教授音樂絕不是簡單粗暴灌輸唱歌的技巧,理解音樂中富含的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畢竟音樂是一門藝術,不僅僅是一種技能,對學生藝術情操、音樂底蘊的培養切不可忽視。
二、誦讀歌詞,感悟內涵
歌詞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文學語言,古有為曲調賦詞的詞人,今有為歌曲填詞的詞作家,歌詞絕不是為押韻而胡亂添加進來的,它內在包含的意境和韻味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教授音樂時,一定要把歌詞教習擺在一個重要位置,而如何引導學生體會歌詞的意境和內涵則是一門值得探討的學問,筆者發現在歌詞欣賞教學環節中,把音樂和語文結合在一起,通過誦讀的方式體味歌詞,是音樂教學跨學科融合的有益嘗試。
比如,在教人教版一年級《音樂》上冊第三單元第三首歌《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時,為了讓學生理會歌詞中的含義,先帶領學生有節奏、有感情朗誦歌詞,讓學生通過朗誦體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這是一首愛國主義的兒歌,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是指各個民族團結在一起。歌詞中洋溢著對祖國統一、各民族團結友愛的贊美,學生通過有感情誦讀,深切體會到歌詞蘊含的韻味和其中傳達出的歡樂感情,在學唱環節中,輕易就能唱出歌曲想要表達的那種情緒,為學好這首歌奠定了基礎。眾所周知,通過朗誦體會作者情感和思想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手段。而歌詞其實是一種被賦予了藝術性的文學語言,和語文有著天生的親和性,語文的一些教學方法,對音樂教學頗有借鑒意義,值得教師在跨學科融合上做出嘗試。
三、歌舞結合,放飛想象
歌與舞恰似魚與水、天與地,兩者相得益彰,彼此融合,是藝術世界的一對絕佳搭配。在音樂教學中,絕不可,也不應該因學科分別就強行割裂兩者關系,單獨教授。若能善加利用歌舞關系,科學搭配教學,則不僅不會因舞蹈獨立于教材外而“舍本逐末”,還能對音樂的體會和領悟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一年級《音樂》上冊第四單元第三首歌《在動物園里》時,為了激發學生學這首歌的興趣,依據這首歌的歌詞編寫一段簡單的舞蹈動作,讓學生在跳舞中學習歌曲,在動態學習中增添興趣,加深領悟。在教授音樂時,筆者一邊教同學唱,一邊示范舞蹈動作讓學生學,當唱到“獅子睜眼看我們”時,就做出獅子張牙舞爪、抬頭眺望的動作;當唱到“猴子跳舞多起勁”時,就做出猴子抓耳撓腮、靈動跳躍的動作;當唱到“五色小鳥吹口哨”時,就做出扇動翅膀、自由翱翔的動作。學生在這些有趣的舞蹈中,大大增強了對音樂的興趣,整堂課氣氛非常熱烈,每位學生都全身心投入學習,歌舞結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驚喜。
由此可見,舞蹈是音樂的生動表現,音樂是舞蹈的重要補充,音樂的課程因舞蹈的融入而更加精彩,也更加容易體會和欣賞。而且舞蹈可以加強音樂的感情色彩,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的內涵,并且使音樂顯得更加生動而有魅力,不啻是音樂課堂的最佳搭檔。
責任編輯: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