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中國歷史上算是個“另類”。他生性多疑卻又知人善任,權柄在手卻又不愿篡位稱帝。雖然被許多正統文人冠以“權臣”“奸賊”,在戲劇舞臺上畫成了“白臉”,但他在軍事、政治、文學上的造詣和成就,卻無不褶褶生輝。他胸襟開闊,坦誠守信,拿得起放得下,敢作敢為,雖然是生在兩千多年前,卻頗有點現代人的氣質。
《龜雖壽》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曹操開創的“建安文學”巔峰作品之一,具有很強的哲理性。一切生命都有終結之時,長生不老只是囈人說夢。曹操通過老驥、暮年烈士“歌以詠志”,表達他希望消除軍閥割據,實現國家統一、人民安居的志向,是超越生命的理想。這和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有異曲同工之妙。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其理想卻可以超越有限的生命。可惜的是,陸游被“君權”思想所壓制,空有理想卻報國無路,因而詩句中更多的是表達了無奈;曹操卻擺脫了一切束縛,為自己的理想志向奮斗不已。
有限和無限雖然是相互對立的矛盾,卻在老驥和烈士身上卻得到了完美的統一,就像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一樣。不要以為這是政治口號,許多老科學家就是這樣做的。例如竺可楨把有限的生命與中國氣象事業融為一體,去世前一天還在記錄當天的氣象情況;吳孟超的志向是讓天下的肝癌病人都得到合理治療,年過九旬仍然奮斗在臨床一線。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體現了有限生命和無限事業的辨證統一,同時也使自己得到了高壽。
養生,是國泰民富時代的主潮流之一。人的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然而人的生命長短又“不但在天”,因為通過“養怡之福”,可以延年益壽。不過,許多人在養生實踐中把注意力放在“養怡之福”上,忽略了曹操所說的像老驥、烈士那樣的遠大志向,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瑕疵。
遠大的志向有利于延年益壽,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首先它是生命的內在動力之一,驅使著人們為了實現理想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生命的活力;其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而每一個跬步都會帶給你成功的喜悅和滿足感,會讓你每天都活得有意義,這會使基因中的線粒體更加活躍,拉長生命的長度。養生不是渾渾噩噩的過一日算一日,許多長壽老人或熱衷于書畫藝術的創作,或執著于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將他們有限的生命融入了無限的文化傳承之中;即便是那些目不識丁的鄉村壽星們,他們的心底也會埋藏著超越生命的目標,只是他們無法清晰地表達而已。
人既是一個個體,又是人類整體的組成部分。無數個體的短暫生命,構成了人類歷史的恢弘長河。因而,具體的養生實踐加上超越生命的理想和志向,才能更完整的指向長壽的目標。